杨长湧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人类前途命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贡献的中国方案,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和清晰的演进脉络,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的统一,具有正义性、科学性、公共性、先进性、超越性等特征,是在更加动荡变革的世界中各国同舟共济克时艰、共创未来必须坚持的伟大理念。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智慧提升到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不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社会谋大同,将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为三大历史任务之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三个世界”理论指导下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先后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理论、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理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论,在构建全方位外交格局、创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環境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形成了对人类前途命运更具历史纵深性的思考,形成了对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更具全面性和系统性的方案,形成了对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更具创造性和包容性的实践,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智慧推到新高度。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赋予其丰富深刻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人类前途命运,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的既有时代特色又有中国韵味、既富科学性又富历史感的伟大理念。从国家观看,中华文化有超越国家的“天下”观念,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向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从财富观看,中华文化重视财富分配的普惠性与公正性,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历来是主流。从自然观看,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认为人与万物都在自然界“混然中处”。从文化观看,中华文化崇尚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佛教来华和西学东渐这两次人类大的文化融合就是鲜活的例证。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渊源。然而,在传统文化中虽然有着“天下”观念,但贯彻得并不彻底,“贵华夏贱夷狄”仍是主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的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真正体现了“天下”的广阔视野和博大胸怀,赋予传统文化以更加丰富深刻的时代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吸收了国际关系的公认原则,形成更加严密更加完整的理论体系。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平等和主权原则。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国际人道主义精神。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形成的这些公认原则和进步理念,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五个方面全面阐释了国际关系应当坚持的准则,以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作为基本路径,倡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形成逻辑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演进脉络
理念的萌芽。2010年5月、2011年9月,中国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关于促进中欧合作的论述中,两次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概念。2011年9月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也使用了这个概念。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明确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萌芽。
理念的成型。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明确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指出要从五个方面努力,包括: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明确回答了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命题,系统阐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基本遵循、行动路径、中国担当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出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两篇讲话的发表,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成熟与定型。
理念的深化。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并将其写入党章。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立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将“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十方面内容之一。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几乎所有多双边重大外交场合,都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使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旗帜。这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化。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国寻求共同利益,共享发展成果;需要各国履行共同责任,维护世界和平和区域安全稳定,保障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需要各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因此,从逻辑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的统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家之间、阶层之间共享发展的利益共同体。马克思曾经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共同利益是国际交往与合作的主要动力,是国家之间控制分歧、化解矛盾的“黏合剂”,是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客观基础和牢固纽带。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利益共同体。其内容涵盖经济利益、安全利益、军事利益等多个维度,但主要是共同的经济利益;其目标是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使发展成果在国家之间、阶层之间更好地实现普惠共享;其方式既包括主动开放市场为各国提供发展机遇,也包括缔结各类多双边经贸协定,乃至形成高水平的货币和财政同盟。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的责任共同体。当今时代,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共同面对的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突出,对和平、安全和稳定等公共品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这就需要各国特别是大国坚持人类优先的理念,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打造责任共同体。其内容涵盖政治、军事、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其目标是为国际社会提供和平、安全和稳定等公共品;其方式主要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形成各方共同接受的规则,同时建立有效运转的评估监督机制。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共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共同体。当今时代,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推进,各类文明交流和碰撞态势日益明显,价值观差异导致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冲突时有发生,迫切需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摆脱意识形态偏见,找到不同价值观、不同文明的最大公约数,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价值,最大程度增强合作机制、理念、政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打造价值共同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特征
正义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共同享受尊严、发展成果和安全保障,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牢牢占据了人类道义和时代发展的制高点。
科学性。从逻辑起点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着眼于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和平与发展难题。从理论方法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国内“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在国际上的运用与拓展。从价值导向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价值理念,符合人类进步要求、符合社会发展方向,是破解当下和平与发展难题,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必然选择。从实践成就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热烈响应和支持,写入联合国文件,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这充分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然具有理想色彩,但绝非漫天空想,而是牢固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基础上的科学判断。
公共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于中国,但属于世界,是我国为破解世界和平与发展难题提供的中国方案和制度性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两个关键特征。就非排他性而言,世界各国、各地区、各群体皆可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与其他共同体相比具有最强的合作性和包容性。从非竞争性而言,世界各国、各地区、各群体皆可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获取自身利益,不存在“先到多得、后到少得”的稀缺性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属于全人类的公共事务,搭建全人类合作共赢的公共平台,代表了全人类的公共利益,具有最显著的公共品特征。
先进性。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有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三大流派。其中,现实主义理论对西方国际关系实践具有巨大影响,成为西方国家特别是鹰派势力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依据。该理论将世界处于无政府丛林状态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认为在这种状态中,国家始终是不安全的,国家行为的根本动因是追求权力从而自保,而各国都追求权力的结果,是国与国之间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形成零和博弈的安全困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和“各国需要长期相处”作为逻辑前提,主张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符合各国长远利益。特别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明显增多,对国际合作的需求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在世界上的长久立足之道,较之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彰显明显的先进性。
超越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提出的一种理想的群体状态,也是对国际关系理想模式的最高规定。与其它共同体相比,人类命运共同体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从地域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家族、团体等国内范围,也超越了双边、区域等国际范围,涵盖了整个人类。从领域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了政治、外交、安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涉及人类生活和国际关系的方方面面。从共同体成员关系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利益、责任等范畴,拓展到了“命运”这个最深的层次。总之,在各类共同体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涵盖最广、内容最全、层次最高的共同体。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外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