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那几位藏书家

2022-05-30 13:25陈德弟
博览群书 2022年9期
关键词:沈约藏书家藏书

陈德弟

中华典籍凭借古代四大藏书系统即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和书院藏书而传承,其中官藏和私藏居主导地位,在历史上居功甚伟。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分裂战乱,削弱了中央集权,政治生态的相对宽松,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思想的解放,各种矛盾的交互碰撞,私学的发达,学术的繁荣,纸写书的便捷,佣书业的繁荣,促使私家藏书事业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藏书家群星璀璨、异彩纷呈,藏书量前所未有,私藏文化繁荣昌盛,现将数位藏书家介绍于下。

坚拒上缴禁书的吉茂

吉茂(?—239)是三国曹魏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字叔畅。世为著姓,爱好读书,不耻恶衣恶食,而耻一物之不知。汉末京师大乱,他与友人隐居山中数载,以书籍自娱。据《三国志·魏书·常林传》裴注引《魏略》记载: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吉茂“坐其宗人吉本等起事被收。先是科禁内学及兵书,而茂皆有,匿不送官。及其被收,不知当坐(吉)本等,顾谓其左右曰:‘我坐书也。会锺相国证茂、本服第已绝,故得不坐”。意谓吉茂因同宗之人吉本等造反牵连而被收监,此前政府有令禁止私人收藏谶纬书和兵书,这两类图书吉茂皆有,亦有其他书籍,他藏匿拒缴,以为因此而被捕,不知道是因为同宗人吉本事发,故对周围人说“我是因藏匿禁书也”。幸好时任相国的锺会证明他与吉本已无近亲关系,故而没有连坐。

吉茂不在乎吃穿优劣,而以一事不知以为羞耻,他嗜书如命,违令拒缴禁书,不惧下狱,历史上正是有这些冒死担当的藏书爱好者,才使许多珍贵文献流传下来。

较早开放自己藏书的向朗

向朗(?—247)是三国刘蜀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字巨达。《三国志》有传。少时师事名士司马徽。荆州牧刘表命之为临沮(今湖北远安)县长。后投向刘备,随备定蜀。屡任巴西、牂牁、房陵郡太守。后主刘禅即位,为步兵校尉,领丞相长史。从诸葛亮北伐,因马谡兵败免官。亮卒后,重被起用,官左将军,封显明亭侯。其藏书事迹,据《三国志》本传记载:

朗少时虽涉猎文学,然不治素检,以吏能见称。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犹手自校书,刊定谬误,积聚篇卷,于时最多。开门接宾,诱纳后进,但讲论古义,不干时事,以是见称。上自执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

此段大意是,向朗年少时尽管负责过文秘事务,但不以研究书籍而以为吏能够处理事务而受赞赏。他自从被撤掉长史之职后,赋闲在家近三十年,于是孜孜不倦潜心研究典籍,年过八旬,仍亲手校书,刊定谬误,庋藏书籍,于时最多。他开放己藏,接纳后学,与之讨论古书内容,不涉时政,以此受到称赞。上至政府大员,下及青少年平民,全都很敬重他。

向朗晚年颇具人文精神,他购书、藏书、校书,校雠之苦,古代校雠家多有记述。一位80多岁眼花脑钝的老人,每日孜孜矻矻校书不辍,令人敬佩。正是由于向朗这样的校勘家所付的辛劳,才使华夏文明薪火相传,才使流传至今的许多古籍可识可读。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向朗将自己藏书对外开放,并循循诱导好学之士,普及文化,开创了历史上私人藏书家对读者开放和利用藏书之先河,其所为今人尚难以做到。从传承文化角度讲,这体现了人间大爱。正缘于此,其藏书、校书、开放藏书事迹,被首载正史中,以示宣赞。

襄人读书的藏书家范蔚

向朗开放自己的藏书供人阅读,此后不久,更有范蔚不仅开放己藏,而且还为前来的好学者提供衣食,让他们安心学习。范蔚(生卒年不详)是西晋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父范平,博览群籍,深究百家;父范泉,以精研儒学显名于时。范蔚藏书助读之事迹,据《晋书》本传记载:“家世好学,有书七千余卷,远近来读者恒有百余人,蔚为办衣食。”范蔚作为一位1700多年前的私藏家,思想开明,乐于敞开自己藏书,襄助好學之士,并且为贫者筹办衣食,尽显人文情怀,诚宜颂之。

最早弆道书之藏书家郑隐

郑隐(?—302)是西晋人,字思远。早年为儒生,明《五经》。晚年好道学,师从道家葛玄,信奉道教。道教乃中国土生土长之宗教,发轫于汉末,以老子《道德经》为教义,以清净修炼、化羽成仙为宗旨。郑隐很博学,除《五经》之外还精研九宫、三奇、推步、天文、河洛、谶记、律历、候纬之术。

惠帝时,他感世道将乱,带弟子五十余人隐居山中,授徒炼丹。年逾八旬,体力充沛,健步如飞。他是最早搜求道书的藏者,据其门徒葛洪在《抱朴子·遐览》中记载:

余晚充郑君门人,请见方书……先以道家训教戒书不要者近百卷,稍稍示余……又许渐得短书缣素所写者,积年之中,合集所见,当出二百许卷……他书虽不具得,皆疏其名,今将为子说之,后生好书者,可以广索也。

意即葛洪晚岁为郑隐门徒,请求阅览方术之书,郑隐先让他看了近百卷非经典之道书,又许诺他阅读写于缣帛上之小说杂记,一年下来有二百多卷,它书虽未尽阅而逐条录出书名,为葛洪讲解,说你们如果喜好,可以按图索骥。随后,郑隐列出道经数百种1200余卷,这是最早的道经书目,当时道教刚开始流行,郑隐就有如此之多,可见郑隐藏道书既有简策又有帛书,十分丰富,为后世编辑《道藏》奠定了基础。

遭火重抄藏书的沈驎士

沈驎士(419—503)是南朝齐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字云祯。《南齐书》《南史》有传。父亲做过县官,早亡,家中贫穷。驎士好学不倦,常怀书而耕,挟琴采薪,织帘(竹帘)诵书,手口不停。早年他苦于可找到的书很少,于是就到京师游学,通读了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从而学识广博。后来他绝意仕进,隐居山中,讲学授徒。其藏书动人事迹,据《南齐书》本传记载:

驎士负薪汲水,并日而食,守操终老。笃学不倦,遭火,烧书数千卷,驎士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手以反故抄写,火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满数十箧……著《周易两系》《庄子内篇训》,注《易经》《礼记》《春秋》《尚书》《论语》《孝经》《丧服》《老子要略》数十卷,《文集》六卷。

引文大意,驎士在山里独自砍柴打水,因缺粮两天和成一天用饭,但依然好学不倦,至死不改操守。一日,宅院着火,积攒多年的藏书数千卷被焚毁,此时他已年过八十,然耳聪目明,他没有灰心,不顾年事已高,以顽强毅力将旧纸翻转使用重抄书籍,在篝火下小字抄写,又抄成二三千卷,盛满几十个竹箱。正因为他如此嗜书好学,才卓有成就,著有《周易两系》《庄子内篇训》二书,并注释了《易经》《礼记》《春秋》《尚书》《论语》《孝经》《丧服》《老子要略》等數十卷,《文集》六卷。驎士老迈年高,其好学、抄书、著述之毅力和精神感人至深,令人敬佩。

兄弟分家唯取书的褚渊

褚渊(435—482)是南朝齐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字彦回。《南齐书》《南史》有传。祖父、父亲皆为刘宋官员。褚渊年少时名声极佳,故皇帝将女儿许配于他,官拜驸马都尉,因能撰文探研,再任著作郎官。《南齐书》本传记他父亲死后,兄弟分居异爨,“渊推财与弟,唯取书数千卷”,即褚渊兄弟分家产时,他将家财留给弟弟,自己仅要了数千卷图书,他生活或许较为殷实,于是更注重精神修养,如此也反映了他的思想境界。

润人淑世的藏书家崔慰祖

崔慰祖 (465—499) 是南朝齐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字悦宗。《南齐书》《南史》有传。他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遗产累积千万,慰祖没有独享,而全都散发给了族人,并将放债契约尽焚之,以示放弃。明帝建武(494—498)年间,慰祖与另一著名学者刘孝标二人并称硕学,沈约、谢朏时之文杰,也曾向他问地理之学,慰祖所答精细有据,一座敬服。据《南齐书》本传记载:

(慰祖)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袠,慰祖亲自取与,未常为辞。

慰祖藏书至万卷,这在当时藏量是巨大的,时之书籍乃纸质卷轴形式,术语“卷轴装”,庋藏、检寻皆不方便,邻里好学少年前来借阅,每日都要借数十卷,他躬亲翻检,找到后又亲自给予,从未婉言拒绝。慰祖嗜书乃书之大幸,他肯将书借与他人阅读,乃邻人之大幸,其润人淑世之高尚行为,今人恐也难以做到,实属难得。

被讥“书橱”的藏书家陆澄

陆澄(425—494)是南朝齐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字彦渊。《南齐书》《南史》有传。祖父陆邵曾任临海太守,父亲陆瑗任州从事。陆澄初仕为太学博士。仕宋,著作正员郎,迁御史中丞。入齐,历官度支尚书、秘书监,领国子祭酒。其藏书事迹,《南齐书》本传记载:

(陆)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家多坟籍,人所罕见。

这段文言是说,陆澄有当世硕学之称,读《易经》三年不解其意,想要著《宋书》竟没有成功,时人王俭戏谑他是个“书橱”,因为他藏书多,都是世所罕见之书。又据《南史·张率传》记载:

时陆少玄家有父(陆)澄书万余卷,(张)率与少玄善,遂通书籍,尽读其书。

即当时陆少玄父亲陆澄有藏书一万余卷,张率和陆少玄关系好,于是他俩互通书籍,张率将陆家藏书全读过了,由此可见陆澄藏有万卷之书。其实,陆澄也并非王俭所讥讽的那样只藏书而不能著作,他的学术成果还是满多的,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其著有《汉书注》102卷、《地理书》149卷(录一卷)、《地理书抄》20卷、《杂传》19卷、《述政论》13卷、《缺文》13卷。陆澄藏书丰富,自然也成就了他。

贫而好书的藏书家任昉

任昉(460—508)是南朝梁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北)人,字彦升。《梁书》《南史》有传。父亲任遥,萧齐时担任中散大夫官。任昉历仕宋、齐、梁三朝,齐时他是竟陵王萧子良的“八友”之一。梁武帝灭齐时,与沈约共主文翰,起草诏书。武帝即位,官御史中丞(负责监察)、秘书监(管理国家藏书最高官)。其藏书事迹,据《梁书》本传记载:

自齐永元以来,秘阁四部,篇卷纷杂,昉手自雠校,由是篇目定焉……昉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余卷,率多异本。昉卒后,高祖使学士贺纵共沈约勘其书目,官所无者,就昉家取之。昉所著文章数十万言,盛行于世。

这段文言大意是,自齐朝永元(499)年以来,国家所藏经史子集四部书篇卷纷繁杂乱,任昉学问博洽,亲自整理校雠,之后篇目始定。任昉博览群书,家中虽穷,依然广求书籍达万卷之多,而且有许多珍贵的本子,他死后,梁高祖萧衍派学士贺纵和沈约到他家核对书目,凡是政府未有之藏书,就从他家取走。任昉所著文章数十万言,盛行于世。

任昉一生与书籍打交道,家虽贫而嗜书如命,所藏多为精校全本,与流行的有异,且编有自己的藏书目录,去世后还提供给官府部分藏书,其对私藏和官藏均作出了贡献。

博学名高的藏书家沈约

沈约(441—513)是南朝梁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字休文。《梁书》《南史》有传。祖父沈林子,曾任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做过淮南太守,后被处死。沈约幼遭家难,流寓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倦,他博通群籍,善于属文,历仕宋、齐、梁三朝,高才博洽,著名的《文心雕龙》就是经沈约推荐而名扬四海的。他的藏书事迹,据《梁书》本传记载:

(沈约)好坟籍,聚书至二万卷,京师莫比……所著《晋书》百一十卷,《宋书》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皆行于世。又撰《四声谱》。

沈氏乃世家大族,沈约伯父沈亮(404—450)就很有文采,因为官清廉而获皇帝赐书二千卷(《宋书·自序》)。沈约少有大志,天资聪慧,父遇难促其刻苦力学,藏书、读书、著书使其博学名高,深得梁武帝赏识,终于实现其理想。可惜其著述大多亡佚,今仅存《宋书》100卷,成为二十四史之一,是他对历史的最大贡献。

(作者系南开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沈约藏书家藏书
不为个人面子而给人难堪
书迷沈约
沈约“怼”书
沈约“怼”书
珍惜每一本藏书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清藏书家袁廷梼枉生平发覆[1]——一个苏州家族的兴衰
《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补考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越鳗堂藏书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