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与传统文化教学的融合

2022-05-30 13:23梁婕
关键词:信息技术传统过程

摘 要:学校教育是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初中阶段是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应当加强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的融合。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还应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鉴于此,本文围绕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传统文化教学的融合展开论述,分析融合教育的重要意义,基于实践层面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期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取得更好的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学 信息技术课堂 传统文化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9.056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是华夏儿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汇集了中华民族的特质与风貌,更是历史长河中各种思想与观念的总和,任何一个国家富强、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也正在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而中学阶段又是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身心发展观念形成的关键期,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独特优势,融合传统文化开展课程教学,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帮助学生有效应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冲击,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强大的文化自信。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概述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培养能够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專业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对信息的提取、加工、整理、表达以及交流等,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具有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为学生提供更充足的实践机会。在具体的实践应用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等手段,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实现对相关信息的处理,用以解决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将更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宣传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主题教学任务的设置与传统文化教学相融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又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与传统文化教学融合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丰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技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支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手段,根据实际需求搜索信息,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演示以及学生实践都需要大量的教学素材,在积极融入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将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素材,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例如可以将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将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文化节日与课程教学相融合,将节日的背景、内涵、习俗以及相关的文学作品作为技术练习的材料,还可结合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到电子相册的制作中,强化传统文化艺术对学生的影响,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瑰宝。

2.有助于发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德育价值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在于技术技能的内容,主要聚焦于计算机的常规操作方法,但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关注,这就导致整个课程教学过于应试化、技能化,难以提高教学的成效。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极强,求知欲也极强,尤其是对网络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但却对于书本内容表现出一定的淡漠态度,在课程学习中以完成任务。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状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德育优势,引导教师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德育,更关注综合性知识的渗透与学习,使学生能够不仅提高技术,还能实现道德素质的培养。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融入先辈们的智慧与心血,将使课程更具有厚重感、丰富性,并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德育价值。

3.有助于激发学生钻研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在反复的练习中掌握相应的技术技巧。例如在网站制作中,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完成多样化的呈现,再结合多媒体技术,让自己的网站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学生也非常乐意参与到实践过程中,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在传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技术技巧的掌握,没有对网站制作的主题以及内容提出相应的限定,在作业检查中会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作品内容上却相对单一,不同爱好的学生会将自己所喜爱的内容作为制作的素材,例如演员、卡通画、电脑游戏、球类明星等等。内容丰富,制作精良,但这一现象却呈现出价值观念的偏差。如果将传统文化融入信息技术课程中,将信息技术课程实践的主题定义为传统文化,则会呈现出新的面貌。学生将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收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素材,并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主动钻研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结合现实生活与网络世界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到相应的传统文化实践中,增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者。

4.有助于塑造初中学生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

学生在网络世界将面临诸多诱惑,例如垃圾信息、暴力游戏以及其他多元文化信息等等,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改善这种状况。中国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既能在经典文献、制度规章中得以呈现,同时也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以及风俗习惯中。经过长期的演绎发展,沉淀在华夏儿女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规范中。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能持续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认知和深入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多样化的学习模式中,主动了解文化的内涵,领略文化的魅力,有效抵御在网络环境中所存在的多元文化冲击,并将文化的精髓融入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其内心深处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有助于学生形成强大的文化自信,塑造坚定的民族魂。

三、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与传统文化教学融合的教学策略

1.更新教育理念,将“学生中心”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

要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教育、德育价值,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关键在于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传统教学中,应试教育是主流的教育模式,以教学内容、书本知识、教学课堂为中心。而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中心,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信息技术课程和传统文化的乐趣,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愉悦感、期待感,实现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发挥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价值。为此,教师应当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和要求,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树立现代化的理念。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图像的合成》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可结合七年级语文的诗歌课文进行课程设计,将《观沧海》《天净沙·秋思》等诗歌作为教学演示的素材,还可延展其他文学知识,让计算机课程融入浓郁的文化气息。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既提高操作技能,又能以语文课程为切入点,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为此,教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设计,将传统文化内容融于课程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加以思考,深入挖掘材料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通过该课程是否能够在技能提升的基础上,实现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性格的塑造,以此来评估课程与传统文化的融入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是否能够达到更好的成效。

2.转变教学策略,将“传统文化”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

在課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丰富的传统文化进行教学设计,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筛选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素材,再结合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课程教学。让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进行充分融合,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相应技术操作要点的基础上,持续增强对文化的认知、理解和学习。

以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图像的合成》教学为例,就可以融入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自己喜欢的经典文学作品中筛选喜欢的段落文字,将其作为技术练习的对象。在实践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采用拼接技术实现图像的整合,通过这一过程将持续增强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文字美。同时又能持续强化图像合成技术的练习,实现技术与文化的融合,提高课程教学成效。这一教学过程也进一步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筛选自己喜欢的段落章节,在筛选的过程中完成信息的初级筛选,而在反复的技术实践过程中,又会实现对文字内涵的深入理解,反复多次的信息加工过程将持续强化大脑对相关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进而达到传统文化的学习目标。

3.调整教学重点,将“学习兴趣”作为课程教学的关键

在新课程教学中强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点,更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再加上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自由度相对更高,也能够更好地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实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相应的教学情境中,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可尝试引入传统文化,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帮助学生能够从更多层面、更多角度了解传统文化。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信息交流网络你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探讨“中国文学特点”的内容进行课程教学,提前制作一个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站。教会学生使用相应的技术之后,鼓励学生在网络中通过关键词查找相关的文章,并结合自己的想法在网站上表达观点。这一过程将更有助于学生了解论坛知识,同时也将指导学生应用所学,搜索与中国文学特点相关的文章,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信息筛选,加强对文字内容的理解,以此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

4.丰富教学形式,将“性格塑造”作为能力评价的标准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积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实现对学生性格的塑造。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习成果的评价,例如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作品进行类别划分和等级划分,基于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给出相应的专项奖励。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制作我的动画片儿》的课程教学中,就可以设置“动画片小组赛”的活动,引导学生筛选自己的传统文化素材制作动画片段。在作品中,对不同特点的作品分别从制作水平、特殊意义等方面出发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5.结合当地特点,将“文化传承”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课程实施中还应当积极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课程优化,积极探寻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这是实现文化渗透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在教学演示的过程中,可从学生身边可见可闻的文化现象着手。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可邀请学生参与到教学片的制作中。例如将班级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在学期教学内容中筛选出3—5个主题邀请学生参与。每一个小组认领一个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资料收集、制作演示视频。资料搜集过程中,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开展,线下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搜集相应的图片视频。

例如在端午节走进古镇,收集更多与节日相关的素材,经小组讨论筛选确定主题,在教师指导下合作完成视频小片,将其作为教学辅助视频。课程结束后,邀请学生在教学课题完成后发表自身参与的感受,指导学生完成“我爱家乡”的小视频制作,表达出学生对于家乡的热爱,持续增强学生对当地文化的了解。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信息技术课程又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之一。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课堂形式中感知、体会中国文化,能够深入了解诗词、国画、民间艺术、书法等艺术瑰宝,在传统文化的滋润下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强大的文化自信,主动成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者,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振标《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小学电教(教学)》2021年第6期。

[2] 陈兴溢《浅议传统文化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中学教学参考》2020年第9期。

(梁婕,1987年生,女,汉族,甘肃省庆阳市合水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信息技术)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传统过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