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电影美学和电影工业化发展,新主流电影从主旋律电影中衍生而来。新主流电影坚守以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内核,实现叙事方式、人物塑造、风格类型的创新,逐渐形成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美。文章分析新主流电影受众的青年化趋向,从而说明新主流电影的守正创新对青年文化影响的重要性,旨在通过新主流电影对青年的人文关怀,引领青年的正确价值导向,唤起青年的情感共鸣,强化青年的群体记忆,满足青年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也培养青年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为青年文化的发展构建价值影响空间。
關键词:新主流电影;青年文化;电影市场;人文关怀;价值影响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0-0065-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7年度福建省教育厅社科类项目“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水利行业文化传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AS170945
电影作为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的产物,从诞生之日就成为引导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作为艺术作品,电影融合了美术、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画面、声音、剪辑特效等丰富的表达刺激观众的视听感官;作为文化产品,电影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了文化影响。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一大批具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重工业美学特征的电影诞生。新主流电影以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宣传真善美为精神内核,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实现商业化操作,成为电影市场票房的主力。新主流电影打破了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三分天下”格局,成为独立的新电影类型。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电影市场也迎来了新主流电影的创作热潮。《中国医生》《1921》《革命者》《狙击手》《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悬崖之上》等新主流影片,收获了高票房和高艺术评价,成为电影市场中的票房导向。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大会将“青年”定义为年龄介于“15岁与24岁之间的那些人”。近三年的年度电影市场报告显示,我国电影市场的受众观影人群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主要是18至30岁人群[1]。这些人群成长于“互联网+”影响下的新媒体时代,他们的观影动机来源于文化娱乐、社会交往、寻求内心的情感认同、对艺术的审美需求等,他们对电影的内涵表达、视听呈现、商业模式等各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从近期新主流电影票房看,2021年暑期档的《革命者》《1921》,2022年贺岁片的《长津湖之水门桥》《奇迹·笨小孩》等新主流电影受到了青年受众的热情追捧。青年群体已经成为电影市场票房的主力军,对电影市场的发展尤其是新主流电影的发展发挥着受众指向性作用[2]。
青年群体作为新主流电影市场的受众主体,也是新主流电影的主要接受者、传播者和建设者。他们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尚未形成稳定的个体价值观,没有所谓的“政治偏见”和“艺术排斥”,充满着对社会文化的强烈求知欲和对艺术审美的热情追求,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由于青年文化具有很强的“群体”特征,常常呈现出“群体式”的文化趋向,新主流电影恰恰能够满足青年文化发展中的“群体”特征需求。对于青年受众来说,新主流电影通过青年群体的新审美形式将主流文化融入电影的艺术创作中,使青年通过直观的感受,唤起情感共鸣、强化群体记忆、得到身份认同、感受人文关怀,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身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主流电影担当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群体文化的使命。
新主流电影作为兼具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文化产品,对受众进行意识形态的正向引导,是其创作和营销的目标之一。如何在实现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同时,发挥更多的文化价值,是当前新主流电影创作者正在努力的方向。从目前一些比较成熟的新主流电影来看,创作者在主题内涵方面坚守主流文化的表达,在电影叙事方式、人物塑造、风格类型、商业模式等方面迎合青年受众的需求不断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新的电影创作路径,对青年群体文化发展发挥了电影艺术的引导作用。
(一)精神内核的坚守:主流文化,引领青年的价值导向
新主流电影由“主旋律电影”发展而来,在叙事方式、视听表现、商业结合等创作手段上发生了变化,但主旋律电影弘扬主流文化的根本仍然是新主流电影的内核和目的。新主流电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传播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为使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真、善、美”的生活,发挥着社会正能量引导功能。新主流电影在精神内核方面的坚守,抓住了主旋律电影中最关键的部分,把握了新主流电影的“主流”特性,这是新主流电影在新的电影环境中能够迅速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对主旋律电影精神内核的继承和发扬。
无论是家国情怀的历史题材,还是为梦想奋斗的励志题材,新主流电影被打上了“爱国、奉献、信念、奋斗”等关键词的烙印,传递着积极正向的精神文化[3]。《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系列电影的推出,以“大时代、小生活、小人物”的电影语言,将爱国主义精神、奉献和坚守的情怀融入每个感人的故事中,带给青年受众强烈的家国情怀。以新冠肺炎疫情为题材的《中国医生》《穿过寒冬拥抱你》,以温情和治愈为基调,传达了社会责任和担当。《给你一朵小红花》《奇迹·笨小孩》以青年视角,讲述青年的奋斗故事,传递着勇气和力量。这些新主流电影从传播文化形态的精神内核出发,提升了主流文化传播力,在精神内核方面重点关注青年群体成长中的集体记忆,与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关联,满足青年文化方面的认知感知需求,为培养青年爱国主义情怀、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艺术文化传播的力量。
(二)叙事方式的革新:以小见大,实现与青年的情感共振
从叙事手法来看,新主流电影摒弃了主旋律电影过去采用的以宏大视角进行叙事的方法,而是采用更贴近生活现实的故事形式潜移默化地传递主流文化的内涵。新主流电影在创作方式上,拒绝直接灌输,更注重个性化叙事,突出故事的感染力,追求与受众达到共情共感。
目前,市场上新主流电影的创作题材一大部分来源于真实事件,《1921》讲述了陈独秀、李大钊等青年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奋斗和牺牲的历史故事;《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还原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真实场景;《中国机长》取材于2018年四川航空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的真实事件。这些取材于真实事件的新主流电影,叙事的本身就具有真实的感染力,触及受众情感记忆中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受众的集体共鸣。除了以历史题材为创作热点外,一些新主流电影也关注生活中真实的小事件。《穿过寒冬拥抱你》以疫情为时代背景,叙述了武汉封城时的志愿者、医生、护士、钢琴教师等生活中的常见的人物发生的故事,温暖而真实;《我和我的祖国》等“我和我”系列电影,采用平民视角,聚焦七个小人物,展现出小人物与大时代息息相关的生活故事。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青年受众以更平等的视角、更近的距离关注故事本身,更容易获得心理上的主观意识,达到与电影的情感共振。
(三)人物塑造的革新:平凡英雄,唤起青年的身份认同
新主流电影的“小叙事”方式,决定了电影故事的主人公更注重对生活中平凡人物的挖掘和关注。过去的主旋律电影主人公往往局限于人们熟知的英雄、烈士或者伟人,而现在的新主流电影则以普通百姓为故事主角,塑造平凡英雄的生活故事,拉近电影人物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受众在电影人物身上能够找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对照电影人物和故事,唤起普通人身份的认同感。青年群体相较其他受众来说,有更强烈的身份感,期待被关注、被认同、被肯定,电影中平凡的青年英雄角色能够唤醒青年受众在电影中对自我镜像的追求和模仿,发挥对青年文化的引导作用[4]。
《我和我的家乡》中《神笔马亮》以村长为主角,还原了村干部的人物原型,贴近真实的农村百姓生活,影片浓厚的现实主义让农村青年感同身受,也影响着青年将梦想融入家乡建设中。
获得高票房的2022年贺岁影片《奇迹·笨小孩》被称为国民电影,导演文牧野曾凭借同样以平民化人物为主线的《我不是药神》荣获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第3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奖等多项奖项。文牧野新作《奇迹·笨小孩》围绕由易洋千玺饰演的社会底层青年景浩从辍学生活到成功创业的逆袭故事,虽然故事充满了奇迹的情节转折,但电影中的人物以生活烟火气为底色显得丰满而真实,应该说这部电影的写实在于它真正关注普通百姓的日常与悲喜。电影中的每一次泪点和笑点的创造,都来源于普通人生活中的常见情景,让受众通过人物故事与现实产生强烈的联结,引发强烈的共情。青年受众在这些平凡英雄身上,对照个体找到“我”的身份认同和价值体现,达到意识形态层面最大限度的影响和互动。
(四)风格类型的革新:类型化电影风格,满足青年的个性化需求
为符合青年受众个性化的审美需求,拉近文化与消费之间的距离,新主流电影不断开辟新的电影风格,尝试“主流意识形态+‘N类型片”的形式跨界。近年来,在电影商业化转型背景下,面对好莱坞灾难片、印度歌舞片等类型电影的影响,新主流电影开辟了与类型片相结合的创作空间,融入了战争、科幻、情感、喜剧等类型电影元素,创造了更丰富的表达形式。
新主流电影与军事题材战争片的结合,既叫好又叫座。从《战狼》开始,一系列新主流战争片涌向市场,《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金刚川》《八佰》《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等电影均收获高票房和好评。不同于西方的战争电影,中国新主流战争电影通过影像技术复原战争场景,表现了为国牺牲、以小我奉献大我的中国英雄主义,虽然青年受众没有经历过电影中的战争年代,但影片强大的故事感染力引发青年受众对英雄的崇敬、对战争的思考、对新生活的感悟。
中国电影市场上少有的科幻类型,也成为新主流电影的创作空间。《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自2019年上映以来就受到电影行业的关注和讨论。该片以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说为剧作蓝本,通过电影技术呈现出奇观化的科幻影像,满足青年受众对如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等科幻类型艺术作品的期待,青年受众对先锋创意的追捧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欲望在电影中“大场面、重工业、大制作”的宇宙格局中找到了审美体验共鸣点。而科幻外衣下,讲述着中国的发展故事,主流文化的精神内核扎根于青年受众内心。
作为电影市场上高座率的喜剧类型电影与新主流电影的跨界发展,也迎合了青年受众的审美需求。2021年《我和我的父辈》中的《鸭先知》、2022年贺岁电影《奇迹·笨小孩》《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等新主流电影充分发挥喜剧元素,使主流文化在愉悦的观影体验中引发受众深刻的思考。
(五)商业模式的革新:市场效应,构建青年的对话和模仿空间
随着中国电影的商业化进程,新主流电影对艺术、文化、技术、商业资源的重新整合,在政治、商业、艺术表达三方面找到平衡点,是新主流电影发展的关键。与过去的主旋律电影不同,新主流电影遵循电视市场的发展,迎合受众需求和票房规律,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战狼》票房56亿元,《流浪地球》票房46亿元,《我和我的祖国》票房31亿元,《长津湖》票房超过57亿元,居2021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榜首,越来越多的新主流电影取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同。
面向消费群体主力军的青年受众,新主流电影努力在商业模式中满足青年文化的消费需求。除了震撼的电影视听语言带给青年受众的强烈视听冲击外,流量效应成为新主流电影争取受众的有效方式。近几年,新主流电影在演员阵容上作出了新的调整,年轻演员的加入为电影的票房带来了流量和生机。一些明星甚至成为新主流电影的标配。易洋千玺应该是目前電影市场的典型人物,他张扬的活力、努力的态度、专业的能力、充满正能量的精神面貌,成为青年们的偶像。他主演的《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中国医生》《送你一朵小红花》《奇迹·笨小孩》都成功成为青年叫座的票房电影。新主流电影的商业化发展,体现出新时代的审美倾向。
为创作者与观众建立对话空间,双方良性互动,建立一种基于“共情、共鸣、共振”的共同体美学。从青年受众到全部受众,新主流电影的创作者正在努力延伸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影响空间,从中国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新主流电影的创作者正努力拓宽新主流电影的发展渠道。
新主流电影作为社会发展的文化产物,应当努力担当起正向引导青年文化的社会责任。在电影的创作方面既要坚持人文关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不断创新满足新时代受众的新需求;在电影的发展方面既要迎合市场需求,又要遵循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规律;在电影的价值研究方面,既要追求电影的艺术价值,又要努力实现电影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新时期,新主流电影肩负着传播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为中国电影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为青年文化的发展构建了价值影响空间。
参考文献:
[1] 范蕊,陈旭华.主旋律电影中家国情怀的建构与现代书写[J].电影新作,2020(1):151-155.
[2] 张振琳,王庆昌.新主流电影商业化叙事策略探析[J].视听,2022(1):71-73.
[3] 韩风云.守正与创新:新主流电影的发展之思[J].电影文学,2019(12):19-22.
[4] 张国涛,高帆.从“主旋律”到“新主流”:论电视艺术作品的年轻态创新[J].电视研究,2021(12):45-47.
作者简介?庄立薇,硕士,助教,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电影学、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