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应然追求

2022-05-30 10:48孙叶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9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一体化

摘要:“家校政社”协同育人,应当形成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主导、以政府为保障、以社会为依托的一体化模式。从单向输出走向多向合作,从形式“走秀”走向深度协同,从“唯成绩”走向多元发展,是家校一体化变革的应然走向。具体的路径有:健全家委会机构,引领育人主体的一体化;统筹多方教育资源,实现育人方式的一体化。

关键词:“家校政社”;协同育人;一体化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政社协同视域下县域教育治理创新的行动研究”(批准号:DHA20038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家校政社”协同育人,应当形成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主导、以政府为保障、以社会为依托的一体化模式。本文谈谈“家校政社”协同育人中一体化的变革走向和具体路径。

一、 一体化的变革走向

(一) 从单向输出走向多向合作

单向输出,意味着学校是“家校政社”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唯一主体。这样的协同,在意识、工具和行动方式上是有局限的,难以全方位鼓励、支持家长参与到教育中来。

多向合作的主体则是家长和学校,当然还有政府和社会。学校应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优化校内外教育环境,帮助学生接受更完整、立体的教育。这也有助于构建新型的家校、社校关系,推进学校的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深化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等,真正实现家校共育。

(二) 从形式“走秀”走向深度协同

传统的协同育人主要以家长会的形式推进,包括教师分析近阶段学生学习情况、请优秀家长发言或是校内安排家长听教育讲座等。一学期一次的固定形式,对于大部分家长而言,没有深入参与,只是形式上的“走秀”。

家长与学校都是平等的主体,都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激励者、见证者。学校管理需要家长的参与,家长也要意识到自己拥有主动权,参加家长会不能流于形式,而应开展有效的情感沟通与交流。这是学校管理与家庭教育在理念上的融合与创新。为走向深度协同的育人,我们首先应完善《家校合作实施意见》等制度,明确教育主体的合作关系;其次,厘清各方主体的教育权责,确保权力、责任、义务三者统一,整合政府及社会力量,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三) 从“唯成绩”走向多元发展

家长最关心的往往是子女的学习情况,较少涉及心理健康、道德品行、兴趣爱好等。一体化变革的一个重要走向,就是从“唯成绩”到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形成全社会的共识。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云平台、QQ小程序、微信公众号、腾讯会议室、V校等丰富了“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载体,使得家长能够更便捷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来,全方位地“伴随”子女的发展。

二、 一体化的具体路径

(一) 健全家委會机构,引领育人主体的一体化

成立家委会,是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和改革发展中的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我校充分依托家委会,引领“家校政社”育人主体的一体化。

为努力构建和完善一体化的教育体系,落实“身心健康、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育人目标,学校设立了“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家委会与学校教育机构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其成员由教师和家长民主选举产生,并根据三级家委会实际运作的需要,制订组织章程,设立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设主席1人、常务副主席2人、常务委员4人,以及负责课程中心、活动管理中心、宣传中心、安全服务中心的人员各3人。主席的职责与义务是:全面负责学校家委会工作,密切做好家校联系;召集校级家委会委员会议,制订计划,精心策划、协助学校筹备和组织富有意义的亲子活动、教育活动等。常务副主席的职责与义务是:协助家委会主席做好校级家委会各项工作的协调和组织;负责校级家委会各项工作和会议的通知以及各项活动、决议的起草和传达;负责和年级家委会之间的联络工作;负责家校信箱的管理,定期与学校反馈、沟通。课程中心人员的职责与义务是:协助学校开展各类家庭教育的家长学习、研讨活动;协助学校做好家长课堂、家长进社团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活动管理中心人员的职责与义务是:协助学校做好各类亲子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整合管理社会资源;管理年级、班级活动。宣传中心人员的职责与义务是:负责活动新闻组稿、编辑、发布及微信推送;联系各类平台、电视台、报纸等做好各类宣传工作;做好学校网站家委会平台的管理。安全服务中心的职责与义务是:做好年级、班级的家委会资源整合;家长义工团队管理;学校膳食监督、各项亲子活动后勤服务协调管理。这些都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政策、资源支撑。

此外,学校每学期制订“家长学校计划”,每一项工作做到“六有”,即有人抓、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有效果、有总结。三级(班级、年级、校级)家长委员定期召开学校家委会会议,鼓励家长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学校和班级发展的平台并组织参加“护学岗”和各类主题义工活动一日管理。同时,通过座谈、问卷调查、民主评议等形式,共同商讨家长学校的具体工作,征集家长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较好地发挥家长与学校的桥梁作用。

(二) 统筹多方教育资源,实现育人方式的一体化

学校应该从教育理念层面正确处理认知与实践的关系,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并将社会实践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融为一体,共享教学资源,实现“资源+课程+评价+师资”的实践育人信息共享。我们统筹了多方教育资源,旨在实现育人方式的一体化。具体步骤如下:

1. 将社会实践纳入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

学校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坚持政府引导、学校组织、家长配合的原则,尤其注重与社会组织紧密联系,以求在教育资源供给方面提供相关方案和稳定的输出保障。学校作为组织者,严格制订自我监督与评价方案,不断对实践教育进行反思和改进。同时,协同家长,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评价实践育人活动的合理性与可取性,依托实践活动主题反馈表进行反馈,促进实践育人。结合中小学发展特点的考评方式和指标体系,将实践育人纳入学生考核体系,纳入学校学分以及综合测评体系中,用奖惩“杠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 用好校外共建合作单位等社会资源

学校以“红领巾寻访”为主要落脚点,渗透社会环境育人。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课程资源,切实把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纳入常规教学工作,做好统筹安排。其中,以馆校合作、社区共建、志愿服务、公益活动、职业体验等形式,最大化地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及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学习生活,学会做人做事。

3. 开设家校“微学堂”和“微课堂”

一方面,依托家长学校这一阵地,开设家校“微学堂”。每学期,邀请苏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师和未成年人服务中心的专家开设育儿、心理等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了解更多的科学教育方法,有效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由于各个年级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不一样,我们在确立家长学校授课目标时,以年级为单位,分层落实目标。同时,充分利用各类数字媒体,组织家长通过班级读书沙龙、家教征文、家长群分享、家庭教育小妙招等活动来组织家长高效学习、充分交流,增强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以及参与教育的信心和能力。此外,结合家长半日活动,邀请家长来校听课、评议。

另一方面,开发和利用家长资源,整合原本独立的家长个体的资源,根据分类和整理,成为系统化家长“微课堂”教育资源库。我们组织部分家长走进课堂,结合他们的工作经验和特长,给学生讲身边的道德故事、创业故事,开设传统文化、科技、安全、卫生等主题体验式课程。我们还鼓励家长把“微课堂”移出教室,与学生一起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参与公益活动、文明宣讲活动等,“大手拉小手”,引领学生在多元体验中形成健康积极的品格。

育人主体及育人方式的一体化,让“家校政社”协同育人落到实处。(孙叶,江苏省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一体化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