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虫害诊断及防治教学改革的思考

2022-05-30 11:50:51张强霍云凤张艳茹翟凤艳
大学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张强 霍云凤  张艳茹  翟凤艳

[摘 要]植物病虫害诊断及防治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河南科技学院植物保护及植物检疫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补充。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文章结合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需求,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状况,指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包括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融入思政元素、完善评价体系等,以期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满足学生需求,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植物病虫害诊断及防治;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9-0114-03

党的十九大提出,涉农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起重要的支撑作用[1]。新形势下,高等农业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内涵,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为了满足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应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进行教学改革,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2]。

植物病虫害诊断及防治是河南科技学院植物保护及植物检疫专业大三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植物保护和植物检疫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补充。该课程分为病害和虫害两个部分,主要介绍植物病虫害的诊断原则、诊断技术、诊断特点和防治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独立识别和诊断各种常见植物的主要病虫害,掌握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措施,初步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2学分,共32学时,虽然学时数较少,但是专业性、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或学习中加以运用。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我国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对课程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本文结合河南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本科生培养的实际情况,针对该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融入思政元素、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同时,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新形势下培养农业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一、植物病虫害诊断及防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课部分

在开设植物病虫害诊断及防治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主要课程。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常见植物病虫害的诊断及防治的基础知识,但是植物病虫害种类繁多,涉及的症状特点、病虫形态结构各有不同,其对病虫害诊断的整体思路依然不够清晰。目前,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熟悉植物病虫害诊断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类病虫害的防治要点。为体现生产实践需要,课程还引入了果树、蔬菜及花卉等作物的几种典型病虫害的诊断及防治措施。由于课时有限,且课程内容相对繁杂,知识点之间缺少明显的连续性,学生难以完全掌握课程的重点知识。此外,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即使他们选修了该课程,也没有全身心投入课堂,导致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二)实验课部分

本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包括植物病虫害症状、病原物与害虫形态特征的观察和鉴定。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主要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实验内容及实验报告即可,虽然这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实验结果都是可以预见的,学生自始至终不需要投入过多精力用于独立思考和设计实验。一般而言,新鲜病虫害标本上的症状清晰,更利于病原及害虫的分离观察。但是,本课程所用实验材料主要为教研室保存的干制标本、浸泡标本、永久玻片等,较少使用新鲜标本。受限于实验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我校与大多数同类院校相似,实验教学仍主要依靠病虫害症状、病原与害虫形态结构等传统方法对植物病虫害进行诊断,而先进的分子检测技术并没有很好地引入本科实验教学[3],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新技术。另外,在考核方面,撰写报告是实验课评价的主体。实验报告主要以描述病虫害症状、绘制病原及害虫形态为主,但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個别学生完全照抄他人实验报告的情况,最终导致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植物病虫害诊断及防治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完善教学内容

如今,植物保护学快速发展,教材中的知识不能一成不变。为了使本课程教学内容不与其他课程重叠,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授课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最新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新出现的病虫害,或者新报道的已知病害的新病原等。例如,2019年草地贪夜蛾侵入我国多个省份,造成巨大的农业损失,学生对草地贪夜蛾的识别及防治措施的学习十分必要。2018年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苹果坏死花叶病毒(ApNMV)与我国苹果花叶病高度相关,这一成果颠覆了人们对苹果花叶病病原的常规认知,为今后的防治指明了方向。学习以上病虫害,有助于学生掌握当前新形势下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植物病虫害诊断及防治的主要内容,授课教师在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可适时推送一些研究论文和微信公众号文章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从而拓宽其视野、知识面。此外,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对植物病虫害进行学习,并做出准确判断,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专业技能。

植物病虫害的快速、准确诊断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本课程的教学首先基于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通过实验教学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以病虫害诊断为主,分为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类。对于验证性实验,学生可以对已知病虫害标本的症状、病原及害虫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从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了解决学生对病虫害诊断的整体思路不够清晰、实验课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重。综合性实验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内采集新鲜作物及花卉病虫害标本作为实验课材料。首先由学生自己从症状观察、病原形态特征、资料查阅及柯赫氏法则验证等方面设计实验方案,最后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以对病虫害进行准确鉴定。此外,由于病原和害虫种类繁多,单纯依靠形态学特征难以准确区分,需要在形态学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进行鉴定。因此,有必要在实验内容中增加一些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相关的技能操作知识。例如,在对镰刀菌属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定中,可以在对形态学特征观察的基础上设置DNA提取、ITS基因扩增、序列比对等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突破病原真菌形态学特征“种类多、特征多、不易掌握”的限制,直接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病原真菌的初步鉴定。总体而言,综合性实验的引入和新技术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和科研素质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优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手段具有明显的优势,其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4]。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讲解植物病虫害诊断及防治的方法和手段等,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课程内容。此外,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将典型植物病虫害的研究成果作为案例引入教学环节,讲解病虫害的诊断以及综合防治手段提出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逐步建立所需的知识体系。如我国李振岐院士和康振生院士等几代科学家的坚守,成功破解了小麦条锈病难题,不仅明确了小麦条锈菌在我国的传播和变异途径,而且提出一系列的防控策略。授课教师通过介绍我国小麦条锈病的研究历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小麦条锈病的相关知识。同时,为增加学生的课程参与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授课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围绕果树、蔬菜、花卉等寄主上的新病虫害或新病原等内容,自行查阅与病虫害相关的文献资料,每组选择一名学生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同组其他学生可予以补充。授课教师以此为基础进行讲解和点评,并组织开展课堂讨论,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查找和阅读文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引入多媒体,广泛搜集实验素材,并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在实验课中向学生展示,这样不仅可以充实实验内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此外,要充分调动学生在实验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给学生预留思考空间,从而激发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设计性的综合性实验可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与步骤,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授课教师不仅线下授课,而且利用“超星学习通”等教学平台进行线上教学。如授课教师在课前将课程内容的相关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在线上发布,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带着“问题”上课,授课期间还可以利用教学平台进行提问、随堂测验等活动。课后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件、文献资料等上传到教学平台,以便学生能够在课余利用平台自由选择时间进行学习。此外,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平台反馈的信息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与学生进行线上互动,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构建知识体系。将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融入思政元素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除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也应深入发掘思政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5]。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将科学研究进展、科学家故事等方面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在讲授课程内容的同时体现思政元素,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提升道德素养。如在讲授小麦虫害时,介绍我国昆虫学泰斗周尧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对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在讲解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及其团队利用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措施的同时,介绍了朱有勇院士扎根贫困地区投身脱贫攻坚的先进事迹。除了以上事例,我国还有很多科学家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学习这些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发展动态,而且通过可以优秀科学家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专业认同感,最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完善评价体系

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是增强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提升专业兴趣的有效手段。为了充分反映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和理解,在成绩评定中不能过分依赖考试分数作为最终的考核结果,考核应该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特别是要提高平时成绩的重视度,要将出勤率、课堂汇报与讨论情况、实验课成绩等作为平时成绩的组合部分。为了提高学生实验课的积极性,减少实验报告中“照搬照抄,人人相似”的现象。在实验课成绩评定中,除了描述症状特点和绘制病虫草图,还可将实验设计思路、实验结果及分析等内容纳入考核范围。尤其是结果分析的内容更体现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此外,在综合性实验中,鼓励学生采用PPT展示的方式完成考核。在期末考试中,要加强对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可在试题中设置一定比例的实验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设置没有固定答案的综合性题目,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考查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例如,根据田间某种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让学生自己设计诊断方法或综合防治措施。总体而言,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价机制能对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結语

为了满足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更好地服务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授课教师必须着眼于课程教学改革,在为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前瞻意识,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根据植物病虫害诊断及防治的课程特点、培养目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等进行了完善和优化,在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为今后学生考研深造或开展基层植保相关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从严. “新农科”教育的内在机理及融合性发展路径[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30-37.

[2] 余洋,方安菲,杨宇衡,等. 新农科背景下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20(24):283-285.

[3] 刘晓妹,丁晓帆,林春花. 让分子检测技术渗入植物病理学本科课程体系[J]. 科技风,2018(27):12,14.

[4] 刘冰,陈先意,吴思梦,等. 对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4):93-94.

[5] 王海光. 在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J]. 大学教育,2019(3):96-99.

[责任编辑:李香莲]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42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3:04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0:36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9:03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0:38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16:19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