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莹
“1+X”群文阅读是近几年提出的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指师生以现行统编语文教材的学习为宗旨,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中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它能够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有助于從“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虽然有诸多学者提出关于“1+X”群文阅读的看法,但难以真正结合“1+X”群文阅读的核心旨归(即切实提升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研究,研究成果未免过于理论化、理想化、片面化,并未真正解决群文阅读在顶层设计与校本实践中的“难题”。而且多数研究从小学语文教学入手,涉及高中阶段“1+X”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对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帮助不大。因此,笔者试图探索符合高中生实际的“1+X”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教学目标功利化、笼统化
日常教学中,教师备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往往偏重于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有些学校甚至脱离教材教学,直接采用阅读试题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根植于学校师生们急功近利的应试思维。此外,受教学进度的限制,老师也无法对文章进行全面的讲解,只能选取其中的一部分深入讲解,其他则笼统概述。这种讲解形式使学生常处于知识枯竭的状态,达不到高效语文课堂的效果。
2.教学内容封闭化、随意化
在传统的阅读课中,老师囿于教材,往往拘泥于单篇教学,授课内容单一,呈现出教学内容的封闭化特点。而且高中阅读教学内容系统性不足,高一、高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没有统一严格的规划,比较随意。高三年级按照高考的要求复习知识点时,由于缺乏关于阅读的系列化教学,学生就无法在脑海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点。这时,只能一味进行阅读技巧的速成训练,严重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其最终效果也并不理想。
3.以教师“讲”代替学生“读”
目前来看,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基本就是课前教师进行备课,课上将准备的问题抛出,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解答,教师指导纠正后得出答案。不难发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参与。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会受到打击,思维发展也将受到阻碍,从而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1+X”群文阅读开展的意义
1.由读懂“一篇”走向读通“一类”,凸显教学目标的素养化
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既然这是学生的必备品格,那自然就应成为语文教学的目标。而将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核心素养,也就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群文不是多个文本的杂乱堆砌,而是将具有关联性的多个文本,按一定原则组合的阅读整体。如以“主题阅读”统领,围绕一个核心主题“怎一个愁字了得”展开,选取李清照的作品《声声慢》《醉花阴》《武陵春》讲述。通过梳理整合、拓展练习、比较异同等,促使学生由读懂“一篇”转向读通“一类”。这种新型阅读方式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大有裨益。
2.增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教材不过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贯通融会,练成阅读和作文的娴熟技能。”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1+X”群文阅读正可以一改教学内容封闭化的缺点,通过灵活的“1+X”组合模式,增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帮助学生打通课内与课外。一方面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营造积极的语文教学环境,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帮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找到群文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在合作探索群文文本的过程中,养成勤思善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语文“1+X”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1.巧设“1+X”群文阅读组合模式
“1+X”群文文本选择是灵活多样的,从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匠心。如:
教材单元内的文本整合——《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通讯稿为我们展现了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以辛勤劳动与创造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劳动者。
教材单元内外的“1+X”组合——《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词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针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感慨作为立脚点,领会词人的前后情感变化。
新文本与熟文本的整合——《山居秋暝》《饮酒》《梦游天姥吟留别》,借此探讨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以寄情山水来平衡失重的命运,追求人格的完善。
单篇文本与整本书的整合——《长亭送别》《西厢记》,通过品读唱词、比较人物形象、设计结局,帮助学生理解《西厢记》这一千古妙文的情感之妙、冲突之妙和主题之妙。
单篇文本与鉴赏文章的整合——《雷雨》与相关鉴赏文章,从人物形象、矛盾冲突、语言艺术和创作缘由等角度入手,带领学生探究悲剧人物身上“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过程和具体内涵。
2.精选具备关联性的教学主问题
关联是指互相贯连,起连接作用的,亦或是相互有联系的。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我们称之为教学“主问题”设计。“1+X”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打通文本,设计更具关联性的教学主问题,从而能够为高中生的语文知识理解、相关问题探索指明方向,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例如笔者在教授《山居秋暝》时,抓住“空”这个字作为理解王维其人以及作品的一把钥匙,设计了教学主问题如下:
通过之前的品读,我们知道王维运用丰富的意象来展现这座山的美,可为什么要称它为“空山”呢?
由此整合王维的《桃源行》《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酬杨比部员外暮宿琴堂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过香积寺》《山中》五首诗歌,抓住“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些诗句涵咏品味,最后得出结论:由于笃信佛教和仕途失意,因此在王维眼中,世间万象都归于一个“空”字。
3.关注语言的连结萃取
在群文阅读中,连接是指学生需要加强文本内容的内在联系,从而理解阅读文本的整体结构,掌握群文文本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深层含义;萃取是指學生通过对字、词、句纵向的深度分析和语言梳理,捕捉到语言的精髓。连结和萃取是语言建构与运用中的两个阶段,先是连结,后是萃取,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在群文阅读教学期间需要以对语言文字的连结萃取作为手段,进而掌握住语言媒介,从而实现群文本当中的同化与异化,实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例如制定“1+X”群文阅读教学议题为“古诗词意象撷珠之捣衣”,其中“1”为《春江花月夜》,“X”为《子夜吴歌·秋歌》《捣衣》《感秋》《少年游·西楼别后》。在具体授课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捣衣”为核心展开连结,在此基础上,对“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进行分析,探讨出捣衣的机械重复,砧声的单调悠长,有助于摒除外虑,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以此为基础进行语言文本的萃取,最终总结出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成为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4.打通读写,以读促写
费尔巴哈说:“一个人就是他所吃下去的东西。”学生的精神面貌、思想深度和思维特点都与他的阅读作品有关。同时,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写作资源,以读助写,以读引写,写作时更加得心应手。若仅以单篇文章为单位进行梳理,耗时颇多,而以“1+X”群文文本作为阅读摘写素材,专题意义指向集中,便于积累材料,深度思考,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例如以《我心归去》《故乡》《每个故乡都在消逝》《故乡在远方》等作品中对故乡的描写为群文阅读的素材,要求学生摘录、串联起这些作品中的好词佳句,整合观点,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看法。同时创造性转化素材,表达对故乡消逝的忧思。
总之,指向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高中“1+X”群文阅读教学是素质化教学的生动体现。教师在设计群文阅读时,应努力改变文本阅读的封闭化、随意化现状,同时减少文本解读的碎片化和知识化问题。通过课堂教学问题、课后实践探索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分析,来真正实现深度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仇慧芳.基于核心素养观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9,31:29-30.
[2]陈国民.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新课程,2020(41):9.
[3]白彦红.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0):102.
[4]王雅琴.基于合作学习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开展[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0):125-126.
[5]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