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宏梅
摘 要:课堂教学从文本起步,从文本细读走向课堂教学,必须扎扎实实做到精心备课,用心教学。课前深入钻研文本,把握文本精髓,提炼出关键内容;课堂上根据学情分析,针对性进行教学,实现学习与生活、课堂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让学生丰富语言、学以致用。
关键词:文本细读;课堂教学;精心备课;用心教学
一、细读文本
备课首先得钻研教材,深入地进行文本研读,要真正把握文本的最大价值,于永正老师提出“五重”教学时就说过,他每次备课都是先埋头读课文,什么时候读出门道了,什么时候兴奋起来了,什么时候才肯罢休。“读”教材,钻研教材,就是要与教材对话,既要做到“心中有书”,又要做到“心中有人”。
“心中有书”就是把握课标,明确教学要求,整合教材训练点,要熟练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才能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思考,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备课前,先不要看教参,静下心来,认真反复地读课文,像教学生读书一样,“不动笔墨不读书”。划词语、划句子、做批注,整体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妙处,直到能流利地诵读课文,这是个基本的过程。诵读课文就是为了透彻理解教材。通过熟读成诵,教师把作者写作的情感、课文的重難点、课文的表达方法摸个一清二楚。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在密密麻麻的划过的痕迹中,才能对课文有较深刻的感悟,才能弄明白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甚至文章的主旨。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对课文中许多不起眼的词句中蕴含的微妙之处常常顿悟,教学设计的灵感也常常不期而至。王松舟老师备《草船借箭》,一口气读了13遍,才终于有了自己的感觉,精妙的教学设计呼之欲出。于永正老师说读书读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人民日报社副社长、著名作家梁衡曾介绍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大量阅读还不够,语文学习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是背书。要背下来才能把众多资源转化成自身的营养。”另外,把课文熟记于心也有利于更好地驾驭课堂。
其次要做到“心中有人”。在做到“心中有书”后,需要了解自己授课的对象,做到“心中有人”,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了解学生的差异、兴趣和心理状况。要蹲下来看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做好适当的启发和点拨,不仅要有足够的耐心,还要有和蔼的态度。小学生的知识掌握有限,因此,教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足够重视学生对字词句的认识,让学生学会课程标准内需要掌握的字词,学会并使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会阅读,掌握一定的作文写作技巧。
最后,了解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和明确的目的性。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学计划以及本节课的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手指》一文,用拟人化手法和趣味盎然的语言,把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写得活灵活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也许会关注富有生趣的语句,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内涵,需要教师引导阅读,让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真实地去感受、理解、鉴赏、评价文章,进而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并可对学生进行延伸教育,让学生由物想到人,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团结协作。
二、深入教学
(一)以激趣为开端
有效把握语文课堂的人文性特点,创设符合当堂课教学的情境。课刚开始就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教师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一步步引导孩子,让孩子逐步对作者、作品产生热情,再进行接下来的导入环节。如果开头就吸引了孩子,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阅读期待,使学生急于去文中找寻答案,产生更大的阅读兴趣。“文如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
几年前,我有幸去山东淄博观摩了“七彩语文”杯第三届五省区语文协作交流暨优课评选活动。常州市中山路小学的徐嫣然校长展示了一节生动的《大象的耳朵》。课前许老师出示了五把精美的扇子图,问:“你最喜欢哪一把?”孩子兴趣盎然,男孩子喜欢帅气的题字扇;女生则纷纷表示喜欢唯美的丝绸扇。有的同学还表示上面的五把扇子他都不喜欢,津津有味地说出他喜欢的扇子的模样,许老师见孩子兴趣来了,话锋一转:“什么动物的耳朵像扇子?”自然引出课题,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切入点,使其整体感知大象耳朵的样子。
(二)要抓住关键词
对一篇文章来说,关键词主要指的是能够显示文章脉络、体现文章内涵,在文中有着特殊意义的词语。关键词所呈现的不能仅是文字本身,而是更深厚、更丰富的韵味。文章中的关键词能够概括文章主旨、显示结构脉络、标示句段关系。教学中抓住关键词能把握文章的深度和广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跳水》时,我一方面让孩子找出描写猴子“放肆”行为的词语,另一方面找出描写水手们“取乐”的词句,学生从“笑得很开心”找到“哭笑不得”,再到“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等关键词,体会文中孩子心情的不断变化。有些词在教学中不可深挖,越问“到底什么意思”,越是说不清。读多了,见多了,自会懂,自会用。比如“灰溜溜”“幽静”等词。
(三)教学需要“浅引”
文本的解读是为学生服务的,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有限,教学必须由浅入深,恰当运用好“浅引”。把文本融入生活,既活用文本,又回归文本。《月是故乡明》一文,作者以“月”为线索,回忆故乡的童年生活以及长大后各地美丽的月景,衬托出故乡月亮的美,表达“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我在教学开始,以“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为引子,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直抒胸臆的语言和细节描写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尾,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拓展任务: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利用班级文化墙或课前三分钟的汇报等形式和同学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还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背中积累。
(四)情感须渗透
《祖父的园子》是一篇寓情于景的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园子中的各种植物和动物,通过描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瓜、蝴蝶飞舞等,将感情蕴含在景与事中,包含着作者萧红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表达了她对祖父深沉的热爱与依恋。
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聚焦描写景物的语言文字,借助插图,融入想象,走进祖父的园子,体会蕴含在一景一物中的思想感情。反思整个教学,由于我注重了情感在此文中的渗透,让学生精读感悟显性的语言文字,更让学生领会到文字中隐性存在的情感,本课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学习的天地是十分广阔的,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走进这片广阔的天地,实现学习与生活、课堂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丰富语言、学以致用。
细细回想,在课堂中,我曾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失落。但凡是自认为比较精彩、学生很投入的课堂,都首先是我从内心出发,先与文本进行彻底交流,获得自我认同。然后才是精心准备、斟酌,采取最适合学生也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因此,那时课堂中的我是自信的,我教学的过程变成了师生心与心对话、心与心交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陶亚娟. 小学语文教学中细读文本的妙用[J]. 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12):57.
[2]张季红.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细读文本”[J]. 基础教育研究,2013(18):39-40.
[3]吴建凤.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2022(15):46-49.
[4]梅梅. 探析文本细读,构建魅力语文课堂[J]. 小学生(下旬刊),2019(07):43+45.
[5]王玲.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文本细读的教学思考[J]. 作文成功之路(中),2019(01):61.
(责任编辑: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