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玉
[摘 要]实践教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在人才培养定位转型后,在遵循系统性、层次性、前瞻性、专业性以及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原则下,江西师范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在方式、形式和模式三方面得以重新优化设计。实践证明,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增强学生专业认知与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认知与能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四性一度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9-0022-04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除技能型人才培养主要针对专科教育外,后三种类型常见于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而其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主流,在高等教育研究中也占據着较高的比重[1],因为它既符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也是一种适合大多数人的均衡型人才培养,在社会需求中占据主导地位。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接知识获取、技能掌握、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工作就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具体的实践行动[2-3],他们虽然可能做不到在理论知识上创新,但却可以跟随理论脚步学习和掌握最新研究成果;虽然可能无法做到先进技术的重大创新与突破,但却可以学习先进技术、懂得成果转化的基本技能。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依靠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来打通知识结构、技术体系和能力素养间的障碍,促进三者在人才培养上的有效融合,使学生在理论知识上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在专业技能上具备自我创新能力,在能力素养上具备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实践教学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现实价值有充分认识,具备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掌握的专业技能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在实践中思考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甚至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满足这种本质上精细化、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才能将学术、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三方面融会贯通,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常常受制于“双师型”教师的不足及其补充机制如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缺位[2,4],各高校乃至各专业如何结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打造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解决的问题。江西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近年来以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和教育部评估为契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并充分结合专业特点,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进行了多年的探索,最终设计出一套有一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提出了“四性一度”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原则,以该原则对实践教学的形式、方式和模式进行重新优化设计;另一方面建成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统的专业认知—专业认同—专业学习热情—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实践教学体系,在不同阶段赋予实践教学不同使命,采取不同形式。
一、实践教学体系优化遵循“四性一度”的原则
由于人才培养定位的原因加上对实践教学认识上的局限性和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过去实践教学缺乏系统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严重不足,实践教学覆盖内容狭窄。2015年,以江西省启动本科专业教学综合评价工程为契机(本专业于2007年参加),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展了人才培养大讨论,最终将人才培养明确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由此开启了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调整,也开启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探讨。经过2年多的探索,全体教师充分认识了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形成和满足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现实需要的意义[5],也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功能和价值导向[6],最终形成了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四性一度”原则。
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专业认识、产生专业兴趣、形成实践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塑造职业素养以及诞生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在设计时需要遵循“四性一度”的原则——“四性”即系统性、层次性、专业性、前瞻性,“一度”指的是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必须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高屋建瓴的整体设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涉及面广,主要跨越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四大领域,包含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管理两个方向。系统性原则下专业实践教学必须在四大领域、两个方向上全覆盖,为此需要实践教学在形式和方式上实现多元化、多样化[7]。
层次性。实践教学体系要在坚持系统性的前提下遵循层次性原则。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所有专业中都存在,如专业认知、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问题,但其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对实践教学的依赖也更为迫切,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根据上述问题的层次性差异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状况和知识储备以及专业规格有步骤地实施。阶段性、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然要求[8]。
专业性。实践教学体系不能局限于普通的社会实践,必须突出专业性,要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进行优化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要突出的专业性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专业认知、培养专业兴趣、提升专业技能、塑造专业思维、形成专业素养、构建专业操守。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许多高校面临的现实压力,实践教学体系可能需要在专业认知和专业兴趣等方面发挥更多作用[9],而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属性及特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还需要在专业思维、专业素养和专业操守等方面有持续性计划。
前瞻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尤其是我国经济增长正经历阶段性转变,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都正在或即将发生深刻调整,劳动就业管理和社会保障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都需要与现实问题相适用。为此,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与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政策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在理论知识的应用、专业技能与工具方法的掌握以及价值引领等方面都要与时俱进,与社会需求同步。实践教学既要让学生具备了解和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能力,同时也要具备适用未来时代发展需要的能力[10]。
培养目标达成度。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必须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根据培养目标拟定实践教学内容、创造实践条件、落实教学目的。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至少应该努力实现以下目标:让学生对本专业培养方向以及培养规格有清晰的认知与认同,这是第一层目标;激发学生对两个领域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并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方向和意识并塑造专业素养,这是第二层目标;促进学生形成在本专业领域以及相关职业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并塑造创新思维,这是第三层目标。三层目标的达成度是检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成功与失败的重要标准。
二、当前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设计
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四性一度”的原则,并结合专业特点从实践教学方式、形式和模式等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
(一)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采取多种实践教学方式,既包括开设实践课程的方式,也包括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但趋势上倾向于开设实践课程的方式。目前,不仅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以独立的实践课程方式进行,原来部分理论课程中本应包含的实践环节经过逐渐酝酿也形成了独立的实践课程。比如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在目前的培养方案中被分设成了隔学期开展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社会保障学课程也是如此,在社会保障理论课程之外单独开设了社会保障实验课程,该实验课程的开设还给学生在随后的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环节增加了实习内容上的选择空间。此外,单独设置的专业见习也是一大亮点,它针对那些没有实践环节的课程,鼓励学生根据职业兴趣并结合理论知识学习进行选择。
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教学也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它主要是指鼓励理论课程教师以新兴教学法为抓手开展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比如:对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师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对福利经济学课程教师采用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方式,对公共政策学和危机管理了采用虚拟了仿真的教学方式。这种新兴教学法对学生侧重于思考以及动手能力的训练,如对文献的查找、阅读、分析与归纳,等等,其缺点是难以覆盖到全部学生,对学生参与的约束力不高,实际参与程度不一致。如翻转课堂的覆盖面大约是30%的学生,而对分课堂的参与学生大约能达到70%。此外,还有鼓励以其他形式开展实践活动的理论课程,这方面包括风险管理、劳动关系等课程。
(二)开展实践教学的形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采取了分阶段、分学期、循序渐进的多样化形式。大体上,它由新生入学专业认知实践教学、二年级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三年级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四年级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构成。
新生入学专业认知实践教学以增强专业认知、培养专业兴趣、形成专业认同为主,包括专业导论课程、实践基地参观活动、专业教育讲座、专业分流讲座等活动。二年级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则是以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教学为主,因为这个阶段的学习以获取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此时侧重通过实践教学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分析工具,增加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与广度,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方面课程主要包括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行政学原理、危机管理、风险管理等,实践教学主要通过翻转课堂、仿真模拟、案例收集与研讨等方式进行。三年级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则是以开设专门的实践课程为主,以体现对专门知识、技能和工具的掌握与应用,但仍有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教学,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劳动关系等。专业的实践课程包括社会保险实验、社会调查实训、专业见习、创业公共管理等,其中社会保险实验和社会调查实训是必修课,专业见习与创业公共管理为选修课,此外还会安排暑期专业社会实践等活动。四年级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则是对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进行系统训练,毕业实习将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推动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形成,提升综合素质;毕业论文撰写则锻炼学生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并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实践教学的模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在掌握劳动管理和社会保障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掌握其公共管理属性。因此,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当有其独特的模式,这个模式归纳起来可以认为广覆盖、严要求、重选择。广覆盖是指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既要有体现一般公共管理属性内容的课程,如公共管理导论课、行政管理案例分析实验课程、公共部门参观活动、危机管理、创业公共管理等,又要有体现劳动就业管理和社会保障专业性内容的课程,如社会保险实验课、社会调查实训、劳动关系实践、专业见习、风险管理模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严要求则指要求学生必须参与足够多的实践教学,目前学生需要修足16學分,而必须参与的约涉及40学分。重选择则是指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实践教学内容的权利,学生可以在兼顾两个方向的前提下自主选择实践重点,如在社会保险机构、养老企业、劳动监督及调解机构、人力资源公司等机构中自主选择。
经过优化设计后形成的当前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大致如图1所示。它描述的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实践教学体系是在近几年的摸索和发展中逐步建设与完善的结果。其中,大一实践教学中的专业导论课是2019年加入的,专业教育讲座活动是2017年加入的,实践基地参观活动则是2020年开始的;大二的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是在2017年开始逐步推动的;大三的社会调查实训是2019年加入的,社会保险实验是2018年加入的,专业见习和创业公共管理是2017年加入的;大四的毕业实践是从专业招生开始就已设立的。除了图1中的实践教学内容,2017年后还逐步增加了一些其他不明确区分阶段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公共管理读书会(考勤但不计学分,2017年开始)、公共管理知行讲坛(考勤但不计学分,2017年开始)、大学生学术课题申报和创新创业课题申报等内容(2018年后将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申报等列入常规动作)。
三、实践教学效果测评
自2015年启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来,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数量与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陆续到位,教师培训也陆续开展,实验软件购入和实践基地建设也日趋丰富,实践教学短板得到初步解决。2020年2月份开始,课题组对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持续多年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成果进行了追踪评估,形成了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初步评价。结果显示,其最终提高了学生专业认知与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同时也提升了教师实践教学认知与能力。此外,还新建设了专供学生开展专业社会调查实训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放实验实训室,为社会调查实训课程等课程创造了条件。
首先,学生专业认知与学习兴趣有明显改善。专业认知的变化在大一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他们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未来就业与升学去向已经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并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度。这体现在他们对未来升学深造的选择上,如2019级学生在进入大二后就有88%以上的学生希望未来能在本专业方向领域升学深造,比2016年毕业生在202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报考比例要高出数倍。学生到课率、课堂抬头率也有明显的提升,迟到或缺考现象已基本消失,课堂之外学生积极参与读书会、新兴教学法教学活动学术课题申报和研究等实践活动。
其次,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等方面有明显提高。全覆盖的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高了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更广范围的竞争力,也实现了就业在培养方向上的全覆盖。我校公布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数据显示,2019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学院位居第一,在全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20多个专业)中位居第二。这表明毕业生就业面得到拓宽,尤其是在劳动方向的对口就业率有了质的突破。而在学院/学校保研指标中,本专业连续两个年度均取得3个保研名额,在所有专业中位居第一。本专业在各种竞赛、学术课题申报中也逐渐取得佳绩,仅2020年即有多人参与挑战杯项目并立项了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最后,教师实践教学认知与能力有了明显提升。目前,多位教师以新興教学法为抓手开展了系统性的实践教学探索,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明显提高,形成的宝贵经验也获得了相关部门认可。据统计,2017年至今本专业已有3门课程获得省级教改项目资助,3门课程拟申报校级虚拟仿真教学课程项目,2项成果拟申报教学成果奖。
四、结语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设立时间不长,其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模式均在探索中,因此,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与优势学科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但就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毕业生的市场需求看,应用型人才应当是本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主流,而要做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好实践教学体系是关键。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持续的应用型人才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以“四性一度”即系统性、层次性、专业性、前瞻性以及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为抓手,进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以及教师实践教学认知与能力等方面均有良好成效。但是,由于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时日尚短,它对人才培养的综合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估,对毕业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贡献也有待进一步追踪考查。
[ 参 考 文 献 ]
[1] 曾小彬.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1-3.
[2] 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3] 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10.
[4] 何万国,何华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130-133.
[5] 于化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23-25.
[6] 苑迅,郭辉,秦昌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8):1-4,19.
[7] 姜丽美.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职业时空,2015(12):74-75,80.
[8] 张忠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11-14.
[9] 曹婉莉.基于专业认同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劳动保障世界,2020(6):79,81.
[10] 洪林.国外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2):1586-1588.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