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剪纸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渗透策略

2022-05-30 10:27兰金燕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剪纸民俗初中生

兰金燕

摘要: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老百姓辛勤劳作之余、茶余饭后陶冶身心的一种途径,更是人们可以亲身参与创作、自娱自乐的一种手段。如今在民俗创新、人才培养、传承与发展等方面与民俗本身的发展需求不相符,现状有待改变。基于此,本文以初中剪纸教学中地方民俗的渗透为主题,探讨民俗功能、应用及其发展传承,意在丰富初中美术剪纸教学素材,促进民俗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剪纸教学;地方民俗;传承与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人民创造出了独特的民俗文化,甘肃省平凉市同样如此,平凉纸织画、静宁剪纸、华亭曲子戏均属当地民俗。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也是关于教育本质的精辟论述。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本质,也是学生整体发展的基础,更是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生的途径。初中美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其能有效填补“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的学习与素质发展真空。特别是剪纸教学,不仅有助于培育初中生的审美意识,而且有助于锻炼初中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拉近初中生与现实生活之間的距离。初中剪纸教学课堂全面引入、应用地方民俗,有助于提高初中剪纸教学课堂效率与质量,丰富初中剪纸教学素材,优化初中美术教学,更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概念界定

1.1剪纸

剪纸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艺术形态,而且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剪纸艺术,比如,甘肃、陕西等地群众都热衷于剪纸。剪纸实际上是利用刻刀或者剪刀在纸上进行花纹、人物形象的剪刻创作,将现实生活元素呈现在纸上,并以此装点生活、娱乐内心、陶冶情操的一种群众行为,其隶属民间艺术范畴。公众的审美情趣、生活理想、实践经验、道德观念和社会认知均能直观体现在剪纸艺术中,剪纸艺术同时具备多重社会功能,例如,交往、抒情、表意、教化。剪纸现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2民俗

所谓民俗,也叫民间文化、习俗、风尚,即在长期、持续的社会生活、生产中由特定的社群、民族基于群体认知、喜好、禀性特质形成的相对稳定并代代相传的文化形态。民俗具有发展性、流动性特征,会因民族、区域、时代差异而有所区别。民俗种类众多,通常有生活类民俗、节日类民俗、社会民俗。甘肃平凉市的陇东皮影(又叫牛皮娃娃、灯影子)则是一种舞台道具、民间工艺品,同样属于民俗范畴。民俗也是中国古代用于国家治理的辅助手段。比如,“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战国 《管子·正世》)是说古时的君主想治理好国家,总是先观察国政,对国家的政务进行深刻而具体的了解,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的风俗习惯,探究治乱产生的根本,知道治政得失的原因,然后扎实做事。可见,民俗等代表一个地方的风气。

从本质来看,民俗是特定地区、民族公众的一种共同行为方式,具有横向和纵向全覆盖的特征,因民族和地域不同而不同。“离家十里路,各地各乡风”“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均是民俗地域性、民族性的经典描述。但是,民俗的主旨多是倡导人们遵从基本行为准则、向美向善,这是民俗传千年、势头久不衰的内在原因。

2   初中剪纸教学中融入地方民俗的功能

地方民俗是传统文化形态之一,具有文化传承功能。从初中剪纸教学角度分析,首先,能体现地方特色,引导学生基于地方民俗触及传统文化整体,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激发初中生对美术特别是剪纸艺术的学习兴趣。其次,有助于提供教学素材,提高素材的可选性,提高初中剪纸教学方案设计的针对性。再次,引导初中生直接认知剪纸本身及其蕴含的创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受剪纸等民俗的生命力和持久魅力。最后,有助于体现地方民俗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与传承。例如,在将陇东皮影引入初中剪纸教学之际,可以同时了解这种民俗的功能及其历史传说。

3    初中剪纸教学概况

初中剪纸是初中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各年级美术教材中均有涉及。例如,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五单元中的部分图案,八年级下册中各单元配图均有剪纸艺术的身影,但当前初中美术教学特别是剪纸教学中依然存在不足。

3.1师资力量略显不足

目前,基于素质教育的政策引导、“双减”政策实施的经验累积与教训分析,各地学校逐步开始注重素质教育,重视挖掘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探索。但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有的学校忽视音、体、美教学。另外,素质教育师资力量,特别是音、体、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从而影响素质教育质量。美术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涉及剪纸类民俗的师资力量不足,其直接结果就是影响到初中剪纸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3.2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现有初中剪纸教师本身的专业能力不足,缺少前瞻性教学理念、知识储备,尤其是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善,影响教学中的教学方案设计的质量。例如,初中剪纸教师大多具有高等教育经历,但普遍缺少剪纸专业技能学习,剪纸经验更是无从谈起,这是由于其接受的美术教育更注重理论教学,剪纸内容通常一带而过或者根本未曾涉及。也就是说,初中剪纸教师有可能自己也不会剪纸或者仅会简单的剪纸,因此很难实现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融合,无法顺利完成初中剪纸教学过程,地方民俗渗透、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也沦为纸上谈兵。

3.3地方民俗引进与应用不足

由于缺少充足的剪纸教学实践经验积累,对剪纸这类地方民俗了解不多,部分初中剪纸教师很难引进应用剪纸等地方民俗,只能从方法上完成教学任务,地方民俗融入、渗透入初中剪纸教学的本质意图难以体现,学生也难以从这种融入与渗透中体悟地方民俗的真正含义。无法激发学生学习、传承与发展的兴趣,造成初中剪纸教学中地方民俗应用的意图落空。

初中生剪纸教学课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但前提是要调动初中生剪纸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初中生感性认知剪纸等民俗的意义和价值。由于教案设计不足,教师本身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素养匮乏,导致教学方案设计不合理,初中生很难了解剪纸的本质,通常只能为学习而学习,只能了解简单的方法,完成简单的剪纸形态、结构,难以完成剪纸方法、结构和形态的创新,这与人教版初中美术教学的宗旨不相符。

4    初中剪纸教学中地方民俗的引入与应用策略

初中美术课程事关初中生整体素养的提升,剪纸教学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应基于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及地方民俗展开剪纸课程教学。为了打破初中剪纸教学中地方民俗引入与应用面临的现实困境,有必要多管齐下,找寻破解之策。

4.1强化教师人才培养

初中剪纸教师人才培养事关初中剪纸教学实践及其效率与质量;事关地方民俗能否无缝过渡并融入初中美术教学;事关地方民俗的功能与价值体现;事关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认知、传承与发展。因此,初中剪纸教师人才培养是初中剪纸教学中地方民俗应用的关键。但是,单纯培养这方面的师资力量也与现实需求存在冲突。解决的办法有两方面:一方面,强化现行艺术类师资力量,在美术教师培养中凸显剪纸等地方民俗的作用;另一方面,強化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结合,即理论教学由专职教师完成,剪纸实践则由民间艺人负责。在此过程中,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可以相互学习、同步发展,就此奠定习俗类教师人才的培养基础,解决教师严重缺失这一核心问题。

4.2注重初中剪纸教学情境构建

初中剪纸教学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课程,需要师生共同基于理论指导动手进行创作,而教学效率与初中剪纸教学情境设计之间关联密切。有效的教学情境设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初中生了解认知初中剪纸等地方习俗,主动参与其中。因此,教师应从课前地方民俗题材和内容筛选、教案设计、教学视频拍摄与播放入手,借助现代科技支撑吸引并激发初中生学习剪纸等地方民俗的兴趣。可以通过视频将更多的地方民俗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剪纸等地方民俗的认知。例如,可以从“抬角”“打秋”的视频或动画入手,吸引学生关注本地民俗。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取理论知识,产生参与其中的欲望,顺利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过渡,就此建立一种自然而然的教学情境,最终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过程转变。

4.3注重初中剪纸教学的理论灌输

理论认知是实践的基础,只有把初中剪纸的本质、地方民俗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并让学生了解、认知,才有可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而问题的重点在于初中生并不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也处于较低阶段,纯粹的理论灌输有可能适得其反,进而打消学生学习剪纸的主动性,影响到地方民俗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的整体应用。因此,需要剪纸教师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利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完成初中美术、剪纸、地方民俗理论知识的转化,通过通俗易懂的方法完成理论知识解构,降低知识了解、理解与认知的难度,方便初中生认知。教师需要对初中生的整体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有充分的了解,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完成初中剪纸教学实践中的理论讲解与灌输,奠定学生学习剪纸的理论知识基础,做好兴趣激发,诱发学生深度探索、动手实践的欲望。

4.4注重初中剪纸教学中地方民俗渗透的方法创新

地方民俗融合渗透入初中剪纸教学中,不是初中剪纸与地方民俗二者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二者的有机融合。也就是说,应确保初中剪纸教学与地方民俗形成自然需求、自然过渡,让学生形成“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互相关联、谁也离不开谁”的认知。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动地方民俗自主走进初中剪纸教学课堂,让初中生自然而然地接受。要实现这样的意图,方法具有决定性,也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宜基于传统的地方民俗渗透美术教学支撑,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将二者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有条件的应以演员表演的方式完成初中剪纸、地方民俗及二者本质关系的解读,通过人物形象、旁白、附注等形式完成知识传递与兴趣激发,最终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增强地方民俗在初中剪纸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效果。

4.5寓教于乐,回归快乐本真

学习应是一种自发性、自觉性的行为,这已被国内外学者证实,也广受社会各界的认可。主动学习的效果与效率远远超过强制性的知识灌输,这也是翻转课堂、情境教学法等风行各国的原因所在。初中生刚刚脱离小学阶段,无论从生理年龄还是心理年龄来说,其依然属于少年,认知能力、知识储备依然不足。与此同时,初中生依然处于活泼、好动、贪玩、富有好奇心的阶段,注意力集中度依然较低,在理论知识特别是公式、定理、原理等核心知识学习时易产生枯燥感、厌学情绪,削弱学习效果。初中美术教学同样如此。因此,剪纸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均应“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整体性和个体差异,在此前提下开展有针对性的剪纸教学方案设计,特别需要注重剪纸教学过程中的娱乐性,让学生在开心快乐中学习剪纸知识、民俗知识,自愿参与剪纸实践,基于民俗元素寻找并实现剪纸方法、作品创新。

5   结语

地方民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从人才培养入手,强化地方民俗的传承与保护。初中美术课程是初中生综合素养培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剪纸则是人教版初中美术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因此,可以通过初中剪纸教学实践完成与地方民俗的融合与渗透,促进二者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芳芳.文化视角下美术教学回归课堂的真实与朴素的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9):125-126.

[2]冯智红.用地方文化素材创作绘本的思考[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1(12) :12-16.

[3]李淑君.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的美术学习兴趣[J].新智慧,2021(26):78-80.

[4]周信达.深度学习视阈下美术学习目标的构建策略[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2(2):10-16.

[5]陈旦.基于审美人格养成的江海美术文化阶梯教学实践[J].山西教育(教学),2022(4) :61-62.

[6]陈旦.立足江海美术文化 建构高效美术课堂[J].基础教育论坛,2022(2):62-63.

[7]赵黎.小学美术剪纸教学要融入地方特色[J].学苑教育,2020(12):22.

[8]程天镜.小学美术剪纸教学如何体现地方特色[J].文渊(小学版),2020(7):425.

[9]郑小双.谈小学美术剪纸教学如何具有地方特色[J].魅力中国,2020(29):89.

猜你喜欢
剪纸民俗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冬季民俗节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民俗中的“牛”
剪纸
民俗节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