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
摘 要 文学短评的写作是不掺杂鲜明个人感情色彩的客观性评价,一般要经过“阅读、定题、评论、写作”精神劳作过程。其中,阅读必须精细,选题不宜过宽、过大,评论应深入透彻。写作时应处理好“点”与“面”、“叙”与“议”的关系。玩味内容、咀嚼语言、感知技巧的精细程度,决定评论的深刻程度。
关键词 文学短评 吃透作品 选准角度 遵循规则
“能够写论述类、实用文和文学类文章”,是指导高考的相关文件对写作提出的要求。其中,就论述类文章而言,它含括的种类很多,文学评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门类。文学评论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等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
作为高中写作训练的一个重要文体,文学短评的写作与专业性评论的写作不同。专业性的评论是以专业理论为指导,立足文学本身并旁及文学创作相关的内容;而高中阶段的文学短评,由于篇幅有限,虽然也严格遵循文体写作的基本要求,但不需要进行多角度的深度挖掘。不过,就文学评论而言,既然隶属于论述文的范畴,不论是内容要件,还是形式元素,文学短评都应具备。那么,教学中,在进行文学短评的写作训练时应关注哪些方面呢?简单而言,以下几点需要精耕细作。
就文学评论的写作而言,“文学作品”是评论的依据,是基础,是评论得以展开和推进的抓手。不论是一部作品,亦或是一组作品,在具体要求明确的前提下,根据要求进行评价时,首先必须读懂评论对象的内容。阅读,简单地说有泛读、精读和浏览三种基本方式。因阅读需求不同,提出的要求不同,在具体操作时选择的阅读方式就不同。对评论作品的阅读,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
总体,从头至尾通读作品,得出整体而概括的印象。宏观上把握作品的内容,为接下来深入理解作品创造条件。像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由12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方面。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部分,对重要部分仔细阅读品味,找出能揭示作品内容,或彰显作品特色的部分。通过分析研究,加深印象,初步明确方向,确定分析评价的内容与观点。像《乡土中国》全书总论的“乡土社会”部分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社会基层乡土性的特质。从阐述的内容看,作者认为“乡土性”在中国社会有三个特点:“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人与空间的关系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熟人社会——乡土社会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掌握了作品的主要内容与布局的特点,基本上就抓住了作品的核心。
总体,即再次浏览全文,获得对作品完整的认识,以此为基础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出自己的判断。如果说起始阶段的宏观性总体阅读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话,那么再次的总体阅读就是“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建立在微观细读的基础上,仔细阅读材料,精读关键处,找出材料中揭示作品主旨或凸显作品风格的句段,认真揣摩、品味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理清材料的思路和结构层次,从中获得独特而深刻的发现。像《乡土中国》,费孝通先生在分析乡土社会秩序结构稳定的同时,没有忽视对其变迁的考察。作者认为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血缘结合转变为地缘结合,名与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就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来说,变迁往往采用“注释”的形式,即“维持长老的权力而注入变动的内容”,这就导致名与实之间的分离,并且距离随变迁速率而增加。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重要区别还在于前者的人们是靠欲望行事,虽然這些欲望由于文化的陶冶而符合人类的生存条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不是根据经验,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运用知识去计划社会生活。
作品的阅读,只有经过从泛读到精读、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精神劳作,才能掌握作品的内容,才能抓住精髓。完成了这样的精神攀爬之后,根据对作品关注点和兴趣点的理解,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进行写作,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文学评论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而文学短评则是分析文学作品,评论作家的创作特色,总结艺术规律。在评论时,一般是对具体作品进行评论,既是对作品之美——内容的精深和形式的完美——的感悟与发现的过程,也是对文学作品之美的感悟、发现的个性化传达过程。从写作的角度看,基本了解了评论对象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法,只是宏观性的,选取什么样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论当是具体而微的。
就文学评论的写作类别而言,简单地可以分为自由开放式写作和限制封闭性写作。其中,前者只是笼统地提供评论的对象,写作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合适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论;后者则提出了明确的写作要求,写作者严格遵循要求进行评论。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具体写作时,都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就评价的对象而言,在分析评价时不仅要关注作品局部的特点,还要兼顾作品的整体。立足于作品的“点”,即关键处深入分析,然后根据阅读所得对其进行客观性评价。当然,在具体写作时,不求面面俱到,应该以小见大,集中笔墨,深入挖掘。
文学短评的写作,评论是核心,但叙述也不可缺位,即行文时要做到叙议结合、以议为主。“叙”是根据评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概述或引用材料里的内容,以此作为评论的依据。比如就鲁迅先生的《祝福》在祥林嫂肖像描写方面进行评价,只有先找出描写人物神态、外貌,尤其是眼睛的内容,然后对此展开分析评价。“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但不到一顿饭的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祥林嫂的神情是属于祥林嫂的,更是属于鲁迅先生的,带有鲜明的个性。“议”,包括分析和评价两个方面,分析是对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的揭示;评价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体认识。像对《祝福》中祥林嫂命运的评论,可以以《祥林嫂: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中心展开:春天,第一次丧失;春天,再度丧夫且失子;在新春除夕,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一个受侮辱、受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既没有享受自然春天的美好,人生的春天也被无情剥夺。由此不难看出,祥林嫂的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春天里发生,深刻揭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文学短评对作品内容的概述是粗线条,是为分析评论提供依据。就是说,“叙”与“议”的关系,是论据同论点、材料同观点的关系,“叙”为“议”服务;至于“析”与“评”的关系,则是论证同论点的关系。在具体布局时,一般是先叙后议,以叙代议,精叙详议。
文学评论,由“文学”和“评论”两个部分组成。从写作的过程看,它涉及语文活动中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个方面,需要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首先,阅读评论的对象,再根据写作要求筛选整合重要的信息,最后按照要求遣词造句表达交流。当然,对作品的评论,因为要求不同,就有了不一样的评论视角。评论作品,可以评析思想内容的某个方面,也可评论艺术技巧的某些特点,还可以对作家、作品进行全面评价。由于评论的对象不同,对材料关注的点不同,评论的侧重点就不同。如诗歌的意象意境,散文的情韵理趣,小说的人物性格、细节描写,戏剧的矛盾冲突、戏剧结构等。不同的文学体式,可以选取不同的切入点。就高中阶段文学评论的写作来说,一般针对的是具体的文学作品,而且会提出明确的要求。
因为受制于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写作训练时不可能像专业评论那样选择作品的某一个点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评论,而是选取能够驾驭的某个点,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并对其作出客观的评价。面面俱到,可能会浮光掠影,不得要旨。就文学作品而言,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水平,通过阅读能够有自己的发现,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就是开卷有益。有了独特的发现,再确定评论的主题,结合作品把理解感受言之成文即可。不过,在写作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视角,要么针对作品的内容作出评价,要么就作品写作技巧突出的特点展开分析,要么就作品的遣词造句进行剖析。当然,在分析评价时不能因人设限,即不能把自己的好恶融入其间,应该以秉持公心的态度进行客观的评价。像徐则臣的《北上》一书,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穿插交错的故事布局,让作品表现出独特的意蕴,而作品透视出的深邃思想更值得咀嚼和品味:作品采取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大水汤汤,溯流北上,作品力图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普通中国人与中国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探讨大運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书写出一百年来大运河水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站在当下,回望历史,运河除了是自然的存在,也是历史的见证,还是文化的承载,更是人类命运沿革史的书写。通过作品的阅读,如果能够感悟到其中的一点,进行分析评价,就是发现和收获。
而余光中的《听听那雨声》,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叠词的使用。叠词组合写雨形、雨态、雨声、雨情,“淅淅沥沥”“淋淋漓漓”“清清爽爽新新”。“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围筑情意缠绵,音韵缠绵的意境,读起来特有韵味,品起来也特有情味。“声画妍媸,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谐。”读《听听那冷雨》,不仅会动于心,还会感于形、爽于口、悦于耳。之所以有这样的阅读感受,是因为大量叠词从不同的角度围筑起诗意的话语空间。以声摹声,用拟声词叠比拟落雨之声,达到声象与形象的交织,使得景象更具立体感;讲究叠词在句中的穿插组配,或反复,或排比,或对称,散中见整,齐中有变,句法灵活;运用各种感觉,语象、声象、意象有机重合,营造含意丰富的意境;选用叠词注意声韵的有机组织,或双声与叠韵交错,或叠词前后的回环,或平仄相谐,使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
文学短评的写作,一般要经历“阅读——定题——评论——写作”四个步骤。其中,阅读必须精细,选题不宜过宽、过大,评论应深入透彻。是否评出特色,评出见地,取决于对作品内容的玩味,语言的咀嚼,技巧的感知。既入乎文内,又出乎文外,有了“人人眼中有,各个心中无”的发现,把所得所感付诸文字。当然,不掺杂鲜明的个人感情色彩是保证评论本色的前提。
[作者通联:江苏宿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