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均变化率”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知识点,其在有关函数单调性、圆锥曲线、直线斜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在有关函数问题中渗透“平均变化率”知识,能够化繁为简,更好地解决一些复杂的函数问题,助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促进学生数学综合水平的提升.本文对“平均变化率”在高中数学函数问题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
关键词:平均变化率;函数应用;圆锥曲线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2)28-0071-03
收稿日期:2022-07-05
作者简介:刘瑛(1981.2-),女,甘肃省陇南礼县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图象有关的函数应用问题是近年高考数学的热点,这类问题往往考查学生对函数自变量和因变量变化情况的分析能力,在解题中借助“平均变化率”达到简洁求解之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以及数学的应用意识.
1 理论阐述
我们必须熟练掌握关于“平均变化率”的几个具体类型及其特点.如图1,结合两个直角三角形,易得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因为图中水平虚线段长相等时,对应竖虚线段长越来越短,所以当自变量的增量(Δx)相同时,因变量的增量(Δy)越来越小.这时,我們就称“平均变化率”(ΔyΔx)越来越小.图1图2图3
类似分析可得,图2对应“平均变化率”越来越小;图3、图4对应“平均变化率”越来越大;图5、图6对应“平均变化率”不变.
2 应用举例
“平均变化率”的特征比较明显,学生易于掌握,教师引导学图7生明确上述图形及其相关特点,在具体问题中应该结合“平均变化率”的实际特点,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平均变化率”问题,则求解此类相关问题即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2.1 具体求解,不涉及分类讨论
例1如图7所示,现有一个计时漏斗,开始时盛满沙子,沙子从上部均匀漏下,经过5分钟漏完,h(厘米)是该沙漏中沙面下降的高度,则h与下漏时间t(分钟)的函数关系式用图象表示应该是( ).
解析开始时沙子的高度变化很缓慢,随着沙面的下降,高度变化越来越快,即随时间t的增大,下降高度的平均变化率(ΔhΔt)越来越大,故易知应选B.
评注结合所给实物图形,理清整个实际变化过程是准确求解的切入点;其次,要注意学会观察、分析给定的函数图象.
牛刀小试1某学生离家去学校,为了锻炼身体,一开始跑步前进,跑累了再走余下的路程,现用纵轴表示离学校的距离,横轴表示出发后的时间,则下列四个图形中较符合该学生的走法的是( ).
解析由于学生离家去学校,且纵轴表示离学校的距离,所以选项A,C显然错误.再看选项B,D,由于一开始跑步前进,跑累了再走余下的路程,所以跑步时的“平均变化率”(ΔdΔt)较大,而走时的“平均变化率”(ΔdΔt)较小,据此结合图形即知应选B.
牛刀小试2已知
(x,y)是圆(x-2)2+(y-1)2=3上的动点,试求:y-1x+1的范围是多少?
解析y-1x+1的范围从曲线方程中不容易直接求得,这就可以运用平均变化率相关内容,将所求问题转化为斜率问题,则y-1x+1的范围可以看作是(x-2)2+(y-1)2=3上的点与点(-1,1)连线的斜率,于是可以令这条直线的斜率为k,那么圆上的点与点(-1,1)所确定直线方程为y-1=k(x+1).
化简,得kx-y+k+1=0.
因为2k-1+k+1k2+1≤3,
所以(x-2)2+(y-1)2=3上的点与点
(-1,1)连线的斜率范围为-22≤k≤22.
即y-1x+1的范围是-22,22.
2.2 具体求解,涉及分类讨论
例2如图10所示,直角梯形ABCO中,AB∥OC,BC⊥OC,AB=1,OC=BC=2,直线l:x=t截此梯形所得位于l左方图形的面积为S,则函数S=
ft的图象大致为( ) .
解析当0≤t≤1时,随着直线l向右匀速运动,图形面积的增加量是越来越大的,即图形面积的平均变化率(ΔSΔt)越来越大.
当1 综上,易知选项C正确. 评注本题灵活运用“平均变化率”进行分析,是最为简单的求解方法.一般解题思路:先结合图形,根据题意求得S=ft=t2,0≤t≤1,2t-1,1 图12牛刀小试3如图12所示,单位圆中AB的长为x,fx表示AB与弦AB所围成的弓形面积的2倍,则函数y=fx的图象是( ). 解析当0≤x≤π时,随着x的增大,fx的值也越来越大,且满足平均变化率Δf(x)Δx越来越大. 当π 综上,易知选项D正确. 牛刀小试4x1,x2是函数f(x)上不重合的两个点的横坐标,当x1≥1,x2≥1并且x1≠x2的时候,不等式f(x2)-f(x1)x2-x1>0恒成立,则使得不等式f(2a-3) 解析由于x1≥1,x2≥1,且x1≠x2,f(x2)-f(x1)x2-x1>0,即可以得出函数f(x)在区间[1,)上是单调递增函数,使得不等式f(2a-3) 因此,使得不等式f(2a-3) 总之,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准确理解、掌握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的量——“平均变化率”,可帮助我们顺利求解以图形为载体,考查有关函数的实际应用问题,进而增强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有利于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以及推理、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敏,黄安成.就《平均变化率》的教学谈数学教师的创造性[J].中学数学,2008(11):1-5. [2] 夏志辉.打磨核心教学细节追求高效数学课堂——《平均变化率》的磨课实践和体悟[J].中学数学,2013(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