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2022-05-30 10:48曹振国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2年10期
关键词:母题审题作文

曹振国

高考作文命题,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性。而全国卷与地方卷的作文命题又往往会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仔细梳理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我们可以从中窥出一些命题的特点:一是命题材料保持相对稳定性。从考查内容和材料范围上看,“时代青年”母题、“核心素养与全面发展”母题、“文化自信”母题和“时政大事”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方向;另外,“关注生活体验”与“勾连教材课内”的特点也应引起大家的重视。二是考查方向具有针对性。从学科能力素养考查的着眼点来看,高考对写作能力的评价,具体落脚在考查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多处提及“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而且在具体评价实践中,往往倾向于对二元和多元关系的思辨能力考查。

根据这些基本判断,我们在高考作文备考实际中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写作能力素养方面,在思辨能力训练中突出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训练

目前,关于写作方面的思辨能力,我们缺乏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但平常我们反复强调的一些基本思维习惯,如评价事物一分为二以凸显两面性、前瞻后顾以凸显发展性,思考问题由此及彼以凸显拓展性、因果分析以凸显逻辑性,分析问题由浅入深以凸显层次性、由表及里以凸显深入性,这些都属于思辨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样表述: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借鉴其中的思想精髓,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来增强写作的思辨性:

1.增强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议论色彩最重要的标志之一。那么,如何提升思维的逻辑性?

一是学会背景分析,开篇由此及彼。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背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出论点。这个环节要体现层次感:首先,引述材料核心内容;然后,简要分析写作的必要性;接着,联系相关社会热点,肯定问题的重要性,并随之提出论点。这种背景分析思路,可以确保论点是由材料生发而来。

二是学会因果分析,注重追根溯源。因果分析的本质是回答“为什么”,它能够在文章的论点和论据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主体部分引述材料或引入事例后,进行因果分析或因果推理,可以帮助我们抓住问题的根本,使论述更为深刻和鲜明。精准的因果分析,是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三是学会假设分析,合理正反推论。假设分析通常是结合事例的特定因素进行变量分析,先假设这一变量与事例中的实际状态相反,然后推理得出在这种状况下的结果,从而进一步论证核心观点。假设分析,可以先从正面叙述事例,再从反面分析推论;接着引出反面事例,最后再从正面进行分析推论。这种正反结合的方式,更能彰显思维的严密性。

四是学会对比分析,比较彰显差异。对比分析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照,或将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状况进行对照,确定二者之间异同点的一种分析方法。对比分析能够去伪存真,在比较中彰显真假、善恶、是非。通常情况下,对比分析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展开,既可以进行纵向比较,也可以进行横向比较。

2.培养思维的辩证性

思维的辩证性主要指运用“对立统一”和“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一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一分为二,凸显两面性。事物都有善与恶、美与丑、正确与错误、优点与缺点、光明与黑暗等两面性。如果分析问题只抓住一面,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议论文说理要善于整体把握事物的两面性,分清事物的主次关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两者兼顾,同时又有所侧重,有所突出,才能做到说理全面。

二是前瞻后顾,凸显发展性。世间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才能揭示实质;用静止的眼光看待问题,可能导致片面或极端化;采用不变的观点分析变化中的事物,必然违背事理。横向延展可以拓展论证的宽度,纵向求索可以开掘论证的深度。议论文写作要抓住事物发展这一本质特征,透彻分析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思路才能纵横捭阖,论述才能辩证有力。

三是拓宽视野,凸显全面性。如果仅只就事论事,这种孤立地看待问题的方式往往会导致论述缺乏广度,甚至走向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的片面极端。事物的存在都是多因素的,在论证相关问题時,要有意识地将视野放大,或横向探究其存在的多元素,或由此及彼考察与之相关的事物、问题,才能达成较好的论述效果。

3.提升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思维属于高阶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审慎思考、分析推理。当然,思维的批判性不仅仅是指对他人观点的诘难和批驳,也包括评估比较、分析综合能力。在写作实践中,批判性思维常常包含理性分析、逻辑推理和质疑反驳等基本形式。其中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前文已有述及,这里重点说一说质疑和反驳。

首先,要学会合理质疑。学会合理质疑是形成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无论是对已知的经验,还是对权威的论断,合理质疑都必不可少。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其实就是对思维的再思考。它要求我们在不断质疑的过程中获取更多信息,进行综合考量,做出理性判断,包括判断观点是否具有逻辑谬误。

其次,要学会反驳。会反驳可能是多数学生比较缺乏的思维素养。新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这样表述: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反驳对方的观点,可以从辨析概念入手,通过澄清概念的内涵来反驳对方;也可以提出新的事实论据,通过例证反驳。反驳对方论点赖以支撑的论据,指明其虚假或矛盾之处,犹如釜底抽薪,可以使对方论点颓然倒塌;而指明对方在论证上的逻辑错误,也可以起到驳倒对方论点的作用。除了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这三种常见方式之外,常见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也可以用到驳论中增强表达效果。另外,驳论还有一些自身特有的论证方法,如归谬法,主要通过断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来确立论题的真实性,在正面的直接论证或反驳均比较困难时会收到不错的效果。写作中用好反驳,可以增强对象意识和写作针对性,同时,与单纯的立论相比,反驳让论述变换了一种思路,可以避免写作思路的套路化或同质化。

二、写作内容范围方面,在日常训练的基础上凸显训练系列化和现实针对性

写作训练不能仅靠考试来推动,训练要经常化、常态化,体现系列化与针对性。

一是以主要“母题”和重要内容为范围,有的放矢地进行系列化训练。日常的写作训练中,既要有“母题”意识,体现写作的类型训练;也要有训练点的系列化,力争涵盖写作能力素养的各方面。首先,力求将高考常考的“母题”和重点内容都纳入训练范围。如“时代青年”母题所包含的子话题有“青年与时代”“青年与成长、发展”“青春与奋斗”“青年精神与品质”等;“核心素养与全面发展”母题所包含的子话题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重点是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学会学习(重点是信息意识)”“健康生活(重点是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当然还可以包括“美育(重点是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文化自信”母题所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多样,需要充分利用与挖掘。另外,“勾连教材课内”的相关考题也需要有所涉猎。

二是关注社会现实和时代热点,重视生活体验,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议论文写作的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高考作文命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的这一基本导向,让“关注社会现实和时代热点”成为考场议论文的“必选动作”。但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的一些问题:立意毫无来由,凭空生发、漫无边际;不能联系现实,喜欢钻故纸堆、掉书袋。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写作针对性。事实上,任何论题有针对性才有生长点,没有针对性的论述只能是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试想,“体育之效”与“强弱之变”的论题,如果切中当今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欠佳与下滑的实际来说理,是不是更有现实性?“可为与有为”的论题,如果引出“佛系”“躺平”现象来论述,是不是更有针对性?“选择·创造·未来”的论题,如果结合高考之后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来谈,是不是更有切身体会?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现实生活始终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在实际生活里培养情感、畅谈人生体验、感悟与思考。今后的作文命题将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高中学生要注意梳理时政大事,阅读相关时评;同时要善于在学习借鉴时评的基础上独立思考与有机整合,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力争在写作时体现个性化与独特性。我们相信,将时事与个体感受有机融合,将表现伟大时代与贴近考生实际相结合,仍将是未来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走向。因为这样的命题可以充分发挥高考作文立德树人的导向功能,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联,增强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在肯定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基础上产生荣誉感与责任感,从而激励他们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进程中努力奋斗。

三、写作素材建设方面,在规律性积累的基础上强化思想积淀和素材加工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写作素材的积累相当重要。当然,这里所说的写作素材,还包含重要思想观点的积累。

一是重视读写结合,学会从时事评论和经典作品的阅读中汲取思想养分。

紧扣时代主题、融合生活熱点仍将是未来几年高考作文题的显著特点。高中生应当关注当下社会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热点事件,关注新闻背后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大家要格外注意时事评论,可以多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半月谈》、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的时评文章。这些主流媒体的时评,大气且具有正能量。重要的是,时事评论表达的是对新闻的一种态度,讲究独立思考。高中生多阅读时评文章,有利于提升思维深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时评文章中借鉴重要观点,储备思辨技能,甚至内化思辨能力,是获得高分作文的真正源泉。以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的写作为例,近年来关于“中国精神”“红色血脉”“时代与青年”“青春当有为”等都是高频热点话题,“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大潮”等观点在一些时评中屡见不鲜,还有一些鲜活素材也可以直接用到写作中。在读懂材料内涵、命题要求和任务指令的基础上,合理借鉴一些素材与观点,不难“整合”成一篇高分作文。

同时还要关注文化传承,重视经典阅读。教育的本质是文明的承继、文化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脉和精魂,是国家强大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多多阅读厚重的名著,在感悟经典魅力、把握文化精髓的过程中,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对提升写作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补益作用。如果能在日常学习时保持阅读经典名著的好习惯,读多读精,那么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肯定不会是一件难事。

二是重视对素材的主动加工,学会梳理整合素材,在深度运用上下功夫。

一般的作文素材,可以大略分为三类来进行梳理:热点事件类素材、重点人物类素材、重要观点类素材。前两类素材,是我们常见常用的主流作文素材,最好关乎上文所说的主要“母题”和重要内容,可以从一些杂志刊物中获取,剪贴法或摘抄法均可。重要观点类素材,主要来源经典作品、时事评论,甚至是平时的范文例文,其中有价值的观点,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素材。

另外,还可以进行话题整合,平时积累素材,要学会按不同的话题进行整合。常见的话题如:“利与义”“得失与取舍”“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中国精神”“底线、规则与突破”“科技与人文”“英雄、偶像与崇拜”“竞争、合作与分享、双赢”等,这些话题多含有思辨色彩,可以广泛运用于不同的作文中,也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我们还要学会对素材进行多维度开掘,可以围绕一点,进行散射挖掘;也可以从正反方向来辩证思考;还可以深入内涵,定点钻探。围绕一点的散射挖掘,要学会多角度关照同一个人物或事件素材,每个角度提炼关键词和主要观点,基本事实要概括清楚准确。对同一素材进行正反辩证思考,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深入内涵的定点钻探,主要是指针对典型素材,学会透过现象分析本质,能够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四、平时训练操作层面,强化精准的审题意识和明确的升格意识

对于写作能力的提升,以上所讲的三个方面固然十分重要,但如同建筑物的基础,是“肉眼看不见”的功夫,而具体的训练操作,才是可以直观的、有形的“地面之上的建筑物”,它们的设计风格和外形装饰可能更多影响到作文的“终极评价”——分数。具体来说:

一要强化精准的审题意识。加大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力度,增强精准的审题意识与能力,也应成为作文备考的重要专题。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多为材料作文,但材料作文形式丰富、类型多样,解读方法和破题手段也有区别。要辨清类型,既要整体解读材料主旨,把握关键词句,又要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找到最佳立意。如叙述类材料可由果溯因,议论型材料要紧抓关键语句,多元关系型材料要善于抓住逻辑关系进行辩证分析。而且,审题能力的习得之功在于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需要勤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总结审题立意的技巧和经验,并将之内化到写作实践中。训练时,我们可以把近年高考材料作文作为重要蓝本,在审题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梳理出写作思维导图。还可以总结、归纳平时作文中审题立意存在的主要问题,列出自己在审题方面的错误清单,防止今后犯类似的错误,这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有效办法。从审题的角度说,对材料作文(包括漫画类材料)和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均不可偏废,特别是针对二元和多元关系思辨类型的材料作文,要重点强化训练。

二要强化明确的升格意识。我们平时的写作训练,绝大多数是“一次成型”,停笔就完事,即使老师留下了一些评语,也仅仅是停留在“意见”或“建议”的“理论层面”上,下一次写作时学生依旧是“原地踏步走”,之前在写作中出现过的各种问题依然“故我”,甚至形成“顽疾”。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缺乏升格意识。有时候,对于一篇作文的修改打磨与提档升格实践,可以真正转化为写作“生产力”。当然,就某一篇具体的作文的提档升格,不必贪多求全,每一篇能解决一两个问题即可。如文章开头引述材料的问题,可能有“引述材料只会原版照抄”“不懂根据自己的写作方向有机剪切”“引述材料后没有简单分析就直接亮出论点”等问题;主体部分采用分论點式横向并列式结构,可能出现“简单重复”“重叠交叉”“包含关系”甚至“前后矛盾”的情况;运用论据材料,可能有“只引用不分析”“贴标签式”“强力粘合式”“胡乱关联式”等问题,如果有针对性解决,可以防止产生写作“痼疾”。

猜你喜欢
母题审题作文
论巴尔虎史诗中的提亲母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三招”学会审题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浅析《西游记》的两大母题及其象征意蕴
论明代《梅山图》中的“生殖崇拜”文化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