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晓华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承受的音节,因此琴弦斷了。
——泰戈尔
材料二: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
——米兰·昆德拉
学校文学社拟出一期社刊,其中“大家谈”栏目本期讨论的主题为“承受”。栏目主编向你约稿,请你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共有两则。材料一,泰戈尔认为花谢、弦断是因为它们承受了我们过多的爱和压力。学生要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过多的爱和过大的压力只会使效果适得其反。写作时不必局限于谈“爱”或“压力”,只要紧扣“不能超过一个限度”“凡事应适可而止”“承受不能不顾实际情况”构思立意即可。
材料二,米兰·昆德拉认为人能够承受一切压力和负担,承担重压能让我们坦荡充实地活着。文章写作的重点是承受压力和重担的意义,理解的关键是“坦荡”与“充实”。“坦荡”可以理解为不甘平庸、追求梦想、超越自己,实现人生价值;“充实”可以理解为丰富人生经历、体验成长、感悟生活,发展成就自我,等等,这是议论文的重点,也是关键点。
写作导语“学校文学社拟出一期社刊,其中‘大家谈栏目本期讨论的主题为‘承受。”从中可以发现两个信息点,一是“学校文学社拟出一期社刊”,说明所写文章的读者对象是“学校学生”;二是讨论主题为“承受”,那么文章的内容应该围绕“承受”来进行展开。
根据以上材料解析,可以从三个角度立意思考:一是从承受的接受者角度谈“承受”的适度;二是从“承受”的实施者角度谈承受的实施及要从实际出发来议论;三是对“承受”的整体理解,然后理性综合分析。前两个角度写作的针对性强,容易写充实;第三个角度是理性分析,容易泛泛而谈,但是能考查学生的理性分析和思维深度,如果能够深入地写,写出个性思考,是容易得高分的。
以上三个立意都是从静态角度分析,当然还可以从动态角度来分析“承受”,即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如某个阶段不能“承受”,但通过成长发展到另一个阶段就可以“承受”,这样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容易让文章出现夺人眼球的亮点。
行文时,注意不可泛泛而写“承受”的意义或者“承受过重”带来的危害,而是要在两种二元对立的观点中,结合材料一和二的内涵意蕴来展开。
写作指导
在写作训练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
1.大多学生在行文时,议论的内容局限于谈“爱”或“压力”,文章视野较窄;
2.对“承受”的分析过于简单肤浅,泛泛而谈,缺少个性思考。
3.文章内容空洞无物,讲大道理较多,缺乏鲜活的现实事例,大多学生喜欢选用屈原、贾谊、陶渊明、李白、苏轼等事例。
4.文章缺少深度,缺乏辩证思维、发展眼光,没有结合当下,文章的现实性不够。
5.有些学生只抓住只言片语,谈如何充实地活着,立意偏题。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考生在写作时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追问,将大问题变成小回答。如先问:承受什么?回答:承受压力;压力的背后是什么?是责任、担当等;再追问,压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能力有限,是期望过大,是意志薄弱等;接着追问,压力有什么积极意义?压力过大有什么危害?可以从个人进步、集体发展、国家强盛等角度分别回答;压力有什么动态转化?可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等。这样可以打开思路,不至于议论的空间太窄小。
2.可参考“能‘承受重,也能‘承受轻”“承受是接受,也是承担”“在‘承受中变强,在‘承受中温柔”等构思立意。
3.分析追问后的答案,结合材料进行归类,确定议论角度。
4.为防止内容过于空泛,尽量将议论的角度分层次展开,如压力对个人的影响,可以写它影响个人的工作学习、理想信念、身心健康、生活幸福、成长成才等;写它对集体的影响,可以写它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等。
5.要有当下的鲜活例子,注意平时积累;要反诸当下,结合中心论点列举一些不好的社会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佳作示范
向内承受 向外放手
夏 庆
“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承受便是如此,明知是重压与负担,也情愿背上。但同时,我们也不应苛求他人,毕竟,“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承受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所以,我们应向内承受,向外放手。
“一个能够升起月亮的身体,必然驮住了无数次的日落”。于己,学会承受重压与负担,葱茏成长。凡有大成就之人无不经历过承受——百米飞人苏炳添在首次破十进九后便承受众人殷切希望的重压,他以此鞭策自己,终创九秒八三的佳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也都曾遭遇任务停滞不前的窘境,也因此承受可能失败的心理负担,但正是在这种重压之下,他们创造了非凡的成果……
试问若没有承受雨雪风霜,幼苗何以长成参天大树?因此,承受是一块试金石,更是强者与碌碌无为之人的分水岭。
反观当下,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电子产品及网络,而这正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每日叫嚣着“躺平”,遇到一点困难便萌生退意,不愿承受,就如温室里的花朵,如若不能承受风吹雨打,又何以承受未来社会的重任?
诚然孩子要学会承受重压,可是有时家长也要反思——是否把孩子逼迫得太紧,以致“花谢了”“琴弦断了”呢?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于他人,不能一味苛求承受,要学会适时放手。“太多爱的名义奔赴在我的领地……就像唯一稻草勒住我的心”。家长的管束,望子成龙的期望,一方面可能让孩子学会承受从而成才,但过犹不及,另一方面可能使孩子产生厌学心理,而在这些“内卷”“鸡娃”“起跑线”的逼迫中,一位宿迁父亲仿佛一股清流——给考七分的儿子买一车烟花鼓励,这其中的爱与关怀难道不比家长将卡通蛋糕换成教科书蛋糕更温暖吗?
如羽生结弦感谢父亲时所说,如果当初父亲一味逼迫他,他也许就不喜欢花滑了,他选择承受,是内生性的,而不是被迫承受,因而在训练中,羽生结弦的内心源泉永不干涸,总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始终总有两种力量,在我们一生中激荡,一种推着我们向外走,一种拉着我们向内收。”无独有偶,承受便是这样一种力量——它一面督促我们不断磨砺自身,在风暴中仍能如海燕般飞翔,一面又使我们不断寻找内生动力,“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让内心的花园芳香四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于己,学会承受,成为“在黑夜中也能健步如飞的人”;于他人,学会放手,明白“苟非吾之所有”,不强求承受,也许每日都能“玻璃晴朗,橘子辉煌”,如是而已。
【点评】
本文围绕材料立意,谈到自己对“承受”的理解,文章提出观点后,先谈到“学会承受重压与负担,葱茏成长”,并列举丰富事例加以论述,思路清晰,接着结合当下一些学生“沉迷于电子产品及网络”不愿“承受困难”的不好现象加以批评,使得文章具有极强的现实感,符合作文题中的“学校文学社期刊”的阅读对象;论述完为什么“要承受”的问题之后,接着进一步论述如何“承受压力”的问题,即文章第二分论点:“于他人,不能一味苛求承受,学会适时放手”,宿迁父亲和羽生结弦的例子典型、鲜活,说服力强。文章另一亮点是语言流畅、活泼、生动,引用丰富,特别是嵌入式的恰当引用,使得文章灵动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