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泳锶
摘 要:“双减”背景之下,减负增效已成为教师的共识,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要充分认识到数学作业是对数学课程教学的补充,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对作业设计的研究,结合学生实际,创新作业形式,优化作业设计,在减轻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减负增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落实“双减”,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对于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数学课程,“双减”政策对作业提质减量的降低给出了更具体的规定,对学校实际作业设计提出了更迫切的挑战。作业是巩固知識、发展素养的重要环节,如何贯彻“双减”精神,达成“减负增效”的预期。本文将从如何优化小学数学中的作业设计、基于学科思维的分类作业设计以及根据学生日常生活场景的个性化作业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当下数学科的过重作业负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业数量多,教师以“题海战术”让学生通过多做题来巩固知识,提升分数;二是作业过于形式化,没有针对性,所有学生的作业没有个性化差异;三是作业内容单一,多是以教材结果性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熟练为训练点,很少探究和实践性的作业。这些机械、重复的数学作业过度挤占学生有效思考的时间,还有本该休息的时间,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归纳了几种数学作业设计的途径。
一、直面差异,设计分层性作业
学生受心智发育、学习环境、阅读习惯等不同的因素影响,他们的数学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分层设计数学作业立足于学生不同的个性化发展特点,针对学生间的差异需求,设计不同的作业方案,避免作业形式化现象。学生个人的思考方法、逻辑思维以及知识掌握程度都是完全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从统一的无层次性作业中分离出来。
笔者在实践中把本班学生分成三组:学习态度、基础知识、成绩良好的为A组;基础知识较好、学习态度较好、成绩中等为B组;各方面表现有待加强者为C组。在作业布置的时候,通常根据分组让学生对相同的课时进行不同作业的完成。以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一课的作业设计为例,C组学生的作业:袋子里有6块蛋糕,每块装2盒,那么可装( )盒?如果是9块蛋糕,要把它平均装在3个盒子里,那么每盒可以装( )块?B组学生的作业:袋子有10块蛋糕,把蛋糕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3块蛋糕,思考一下这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A组学生的作业:袋子有16块蛋糕,要把它们进行平均分,那么有多少种分法?
教师通过学生不同层次分组的方式来让学生完成不同的作业,不仅让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分开,而且也减少了学生对于不必要、不能完成的作业的书写。作业设计必须注意挑战性与差异性的统一。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综合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状态、接受能力和个性差异。在分类作业设计中,教师要清晰、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情,并适时调节,合理有序地实施调控,以让学生在减负的同时得到高质量的学业收益。
二、创新形式,设计趣味性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每个学生进行活动的基础,只有形成强大的学习欲望,学习者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高效完成作业。数学作业的设计要避免出现乏味的教学内容,要使学习者感受到完成家庭作业是个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
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根据小学生的身体发展特征,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日常生活情景设计趣味性的作业。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后,可以设计与家人共用学习用具中的人民币,有条件的还可以用真实人民币在家里进行买卖物品的作业。作业要求在家里设置模拟商场,家长扮演商家,学生扮演购物者,进行“模拟购物”游戏。学生会非常有兴趣参与这样的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快速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而在与家人的“给钱”和“找钱”的过程中,还学会如何计算人民币。
此外,教师还可针对数学特点,创设动手操作形式的作业,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时候,还激发其创造意识。数学作业也不能仅仅停留于简单的巩固练习层面,还应考虑其实用性、可操作性等特征。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精心设计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亲近生活,设计生活化作业
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也应用于我们的生活。设计以生活为本的作业,能够有效减少传统作业的低效与乏味程度。各种富有实用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作业,不但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而且同时加入了生活元素的作业,能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数学认识。例如在讲授“千克与克”的内容时,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对常用的重量单位没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可以设计这样的生活作业:让家长带学生一同前往市场,记下购买东西的重量,然后放在自己的手中,训练学生的重量感。这样的作业使学生意识到生活和数学是分不开的,生活中要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数学来源于生活和实践,来源于我们对生活中数学现象和困惑的解决过程。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强调数学的生活化特点,坚持科学生活理念,深度发掘贴近小学生认知基础、适合学生生活常识的现实生活材料,并帮助学生把自身的生活感受渗透到数学探索过程之中。
四、学以致用,设计探索性作业
数学教育的探索性很明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又可以养成学生较好的科学素养。数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作业“减负”之下,面对素养“提质”,数学作业的设计要促进这一目标的达成,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设计形式新颖的探究性作业。例如在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索性作业:
1. 我是小小室内设计师,如果要给自己家的客厅铺地砖,选择哪种规格的地面砖?需要准备多少块这样的地面砖呢?
2. 我是室内设计师,如果为自己的房间粘贴墙面砖,又需要多少面积的墙面砖?
这样的作业需要学生回到家实地测量客厅和自己的房间的面积,根据客厅的面积选择合适的地面砖,并要算出需要的块数。而测量自己房间四面墙的数据,还要测量出不需要贴瓷砖的数据,如天花板、门、窗等地方。这样的探索作业使学生意识到要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指导我们的生活。
探索性作业是指学生核心素质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科学本质的深刻理解,也同时促进学生数学创新意识与创业才能的养成。教师要注重作业可操作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知识,在数学学习中观察、分析、操作和验证,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达到提高数学能力的学习目标。
五、结语
小学阶段的数学作业设计,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要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品质。数学教师应该正视教学现状,学会分析作业设计的存在问题,学会创新作业形式,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世界的魅力,最终达到“减负”与“提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先云.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08).
[2]梁桂兰,徐庆.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策略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20(13).
[3]王旭.小学数学个性化课外作业的设计[J].辽宁教育,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