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的核心,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体系在建构中也是以“人”为主体,基于此在其体系构建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主要指导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政教育;理论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11 — 0070 — 03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而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是以人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因而要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要加强对人的研究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就是以探究和分析人的价值与作用的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基于此,在当前阶段高校要积极探索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式,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深入分析,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开展,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保障思政教育理念和内容的正确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概述
马克思主义人学本质是分析人、揭示人,从而实现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从哲学的角度上对人进行了重新的认识,为高校如何培养人、发展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一)人的本质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人的本质揭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讲述人的本质中马克思谈到人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抽象物,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表明了人具备社会属性,人本身和社会的发展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基于此,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并不能将人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剥离开来,需要将人的发展与社会关系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二)人的需要理论
人学理论针对人的需要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在人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是有需求的,并且是以发展为核心的需求。如果在成长中没有需求则不会采取任何的行动,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在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从被动逐渐转化为主动。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学理论通过了解人、揭示人,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这种理念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理念是完全吻合的。因而,在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可以将其和人学理论有效结合,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域下,更加注重的是尊重人的个性,强调人的需求,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成长,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树立正确观念,实现个人发展
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环境和社会矛盾日渐复杂,对一些领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教育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受到利益因素的驱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形成错误的观念,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偏差,最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地方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另一方面能够将马克思主义中积极的观念传入到学生当中,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通过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引入和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清楚的认知,逐渐体会到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的定位,并逐渐找到主体价值,进而找到学习的方向,无论是对于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还是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起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为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重视个人价值,促进社会发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马克思主义人学内容的渗透有助于教师传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从而加深地方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我国社会制度的高度认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了有效提升思想政治课程的有效性,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社会主义理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除此之外,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融入的过程中,还能够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对与社会的价值,充分理解社会进步对自身价值提升的重要性,以此来督促学生自觉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为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2]。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一)忽视个人价值的危害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中,经济水平的高速提升促进了综合国力的增强,但是在此背景下思想领域与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矛盾关系。这就要求当前社会要加强对思想层面发展的重视,尤其是加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发展,并将人的社会价值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位。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社会价值即是人在社会中的价值,而人的价值则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价值[3]。在当前教育教学中,尽管多数高校思政教師将思政教育作为发展的前提和命脉,但是在现实中却忽略了其起到的价值和作用,使思政教育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出来。
(二)忽视教育主体的弊端
就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进行分析,无论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中,教育者仍然占据着课堂的主导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这种不对等的课堂地位会产生较多的弊端,一方面为了确保教学进度,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导致学生的思维被抑制;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安排的过程中,尽管多采用开卷式的考试方式,但是在实践操作中,考试较为形式化,失去了检验学习成果的实际效用[4]。正如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谈到的人的主体性发生了变化,学习的过程应当是自觉主动的,而在规定的教学模式和落后的教育体制中,学习主体发生了异化,导致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较为形式化,两者之间陷入了恶性循环。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就意味着学生将失去主体地位,而权威的树立则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忽视了实践体验带来的问题
目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多数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但是这种知识传递的方式存在较大的弊端,即课堂知识具备一定的抽象性和教条性。这样的知识传授模式也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导致思政课程教育教学乏善可陈,其根源在于思政课程与专业知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专业课程知识不仅内容独特,且专业性较强,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高度关注,相对于专业课程知识,思政课程知识系统化较强,且内容形式单一[5]。因而在思政课程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欲望较差。不仅如此,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多是采用灌输式教学,长此以往学生会感觉课程越来越形式化和教条化。
四、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文下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有效策略
(一)以“人的本质论”为理论体系构建起点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明确学生的本质,进而在学生基本特点下进行基础性教育内容、手段和理念的精心设计,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和规划性。
1.重视社会教育
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社会关系包含两个方面,即社会精神和社会物质,涵盖各个方面的关系分类,基于此,在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开展中也要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关系涵盖其中[5]。与此同时,借助上述的关系有效改善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管齐下,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2.构建教育框架
人可以改善社会,人是社会中的人,也是由动态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人。基于此,在地方高校思政教育中首先要重视人的实践性,即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其次重视人的社会性,即在思政教育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方向;最后重视人的历史性,即要确保思政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以“人的主体生成论”为理论体系构建核心
人的主体性即是主观能动性,是人自觉发挥个人能力从而改变社会的特征,而地方高校的思政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也具备主体和客体的区别,因此,要借助教育实践的力量来助推人类的发展[6]。
1.借助人的本质形成主体
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是人形成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即在思政教育中要充分关注实践效用,强化学生个体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以此来实现教育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2.通过教学需求造就主体
主观能动性的形成和主要的动力来源于人的需求,因此,在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开展中要加强对学生教育需求的重视程度[7]。在教育教学中,思政教育要规避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基于教育主体的实际需求和长期需求,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模式和手段,并在满足教育主体需求的同时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促进主体能力的不断提升。
3.有效處理主体关系
在主体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主体与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自然条件的限制,保障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8]。除此之外,主体还要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以自然和谐与国家稳定为基础,处理主体之间的关系。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论”为理论体系构建目标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高校思政教育都是以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1.界定全面发展内涵
全面发展包含自由发展和协同发展,在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范畴中包含精神发展和物质发展两个方面。就学生个体来说,包含素质能力、思维品质以及行为方式等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而就整体来说,需要社会成员的全面协同发展。
2.为其提供教育资源
实现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资源包含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类,主观条件包含教育的手段、内容以及相关的理念和目的,而客观条件包含教育费用、基础设施以及师资力量等等一系列内容。
3.尊重个体差异需求
基于全面发展理论,在地方高校思政教育中其整体要求为要尊重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满足个体之间的教学需要,从而启发不同个体的积极性和发展潜力,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域下的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结合了时代的发展需求,实现了思政教育服务人民的本质目的。
〔参 考 文 献〕
[1]赵利平.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高校思政教育的范式变革[J].西部学刊,2020(24):116-119.
[2]李林杰.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的传统思政教育偏差及矫正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4):202-203.
[3]吴爱菊.论马克思人学思想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0,
33(04):76-78+83.
[4]丁健峰.马克思主义人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交际,2020(15):208-209.
[5]张浩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探析——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研究视角[J].知与行,2020(03):116-121.
[6]梁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与视角——以民办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为例[J].西部学刊,2020(05):77-81.
[7]马霖.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的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构[J].福建茶叶,2020,42(01):139.
[8]苏文伟,王茜.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1):95-97.
〔责任编辑:丁 冬〕
收稿日期:2022 — 11 — 07
作者简介:张伟华(1987—),女,河南洛阳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法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