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君子思想的人格要求及其养成路径

2022-05-30 10:48管浩然
炎黄地理 2022年11期
关键词:内省论语君子

管浩然

君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文化的精华和凝聚。中国传统社会无数志士仁人将“君子”作为理想人格,并将其作为自己修身的最终目标。在今天,“君子”这一理想人格依然熠熠生辉。从儒家经典《四书》出发,简要论述儒家君子思想中“君子”的人格要求及“君子”人格的养成路径。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内核,而君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凝练和本质体现。儒家学派历来推崇“君子”文化,把“君子”的行为、道德规范作为“成人”的标准,希望人们去努力循行[1]。“君子”是儒家构建的理想人格,是儒家文化的道德人格载体,凝聚了儒家思想深厚的道德意蕴。君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儒家文化中对“君子”的道德要求和有关君子养成路径的思想。

“君子”的定义

从字源学来看,“君子”二字并没有作为实词同时出现在甲骨文中。“君”字在甲骨文中有所記载。《说文解字》中说到,“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先说字形,“君”从“尹”。关于“尹”的字形,“尹”似手持一物,有的人认为是毛笔,有的人认为是与狩猎有关的,出于射。但是可以发现不论作何解释,“尹”字的字形都是在指代原始时期的重要人物或是重要人物的某种动作。字义上说,许慎认为“君,尊也”,徐锴认为“君为尹”,说法纷繁,但总体指向都是手握权力,有地位的统治者。“子”字则多为贵称,通常与爵位相关。

“君子”二字不能拆开研究,因为虽然二字没有出现在甲骨文中,但是在商周及之后的古籍中都是一起出现的,是一个实词,故对“君子”二字的词源学分析和解释从研究上来看更有意义。“君子”的词义解释也复杂多样,尤其是先秦前后,其语义变动较大。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中说到:“有正、庶佰,正、伯,皆长也。君子者,《释话》云‘君、大也尸子者,马氏注《论语》云‘男子通称也。庶士者,士之言事,总谓朝臣。”孔子以前,“君子”二字原义主要是指尊贵的,有社会地位的统治者或是直接指代统治者。春秋时期,孔子引申了“君子”的涵义,为其赋予了更多道德内涵,通常指有崇高道德水平和道德追求的人,对社会地位的强调有所弱化。孔子对“君子”涵义的引申和阐发,最明显的体现便是在《论语》之中。“君子”在《论语》中共出现106次,其中表示原义的,即指代有尊贵地位的统治者的仅有10处,其余96处皆是在构建其道德体系中的君子形象。另外还有非儒家的学者的释义,比如《白虎通》中说到:“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此外,现代学者也有很多从历史学上考据“君子”的词义及其流变,其中也有不少不同的细微说法。

儒家君子思想的人格要求

在儒家经典中,“君子”的形象是在对“君子”与“仁”,“君子”与“礼”,“君子义”“君子慎独”等的刻画中逐渐清晰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儒家经典中的相关论述,从不同角度理解儒家对君子人格的道德要求。

一为君子尚仁尚礼。仁礼学说是儒家思想的基石和精髓,是儒家众多思想的发端。所以,君子作为儒家所倡导推崇的理想人格,其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便是尚仁尚礼。仁是君子之道的开端,是君子需要时刻做到的。儒家的仁学把仁视为人的道德本源和本根,而仁的本质就是爱人——既爱自己又爱他人,“仁”最为充分地体现了利他主义的品格[2]。“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所以君子就是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应当恪守仁,不违仁,仁是君子自我道德要求的基本信条。“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君子无忧无惧,因为其奉行仁道,君子仁则无所畏,智则无所困,勇则无所惧,君子之道正是由仁开始的。仁这一君子品德,体现到行上的就是爱礼,可以说尚礼是尚仁的必然结果,也是最好体现。君子尚礼就是用礼的标准匡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君子要博学群文,但是更重要的是以礼约之,不仅行为要遵循礼,甚至连思想都不能逾礼,无礼,则不立,不时刻用礼约束自己,那么很快就会离远离君子之道。

二为君子尚义。君子人格另一个鲜明的内涵便是尚义,君子作为一个崇尚高尚品德,以道德礼法约束自己的理想人格形象,其义利观必然是趋义避利的,这与“小人”的义利观是截然相反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义利面前,君子可以舍生取义,只有这样才能垂范天下,为民所信。

三为君子敏事慎言。在言行方面,君子是敏事慎言的,这样的行为特征是君子讷、诚性格的生动体现。“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学而》)先行事,而后言,这样才能算得上是言行一致,才是君子所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在言语上,君子慎重至木讷的境地,言行上始终是做的多,说的少,做到的才说,没做的不说。

四为君子求诸己。不论是学习,做事,还是修身,君子都是求诸己而不是求诸人,君子求诸己是君子在道德、思想和行为方面都有严格自我要求的表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君子遇上任何事情,都是先进行自我反省,而不是将问题诉诸他人。“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君子不应该用自身的准则来苛求他人,而是以自己的心理感受去推及他人,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宽恕他人,这同样可以理解为仁[3]。

五为君子慎独。君子对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行为约束不仅见于公共场合,更见于独处之时。甚至在独处的时候,君子要更审慎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和行为,慎独是君子对自我要求严格的生动表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往往在隐蔽的地方最能体现德行,所以君子独处时也能诚不自欺,君子不自欺所以坦荡荡,坦荡荡所以无忧无惧。

儒家思想对君子人格的要求还包含丰富的社会理想和与社会实践相关的内容。“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君子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归隐山林的隐士,也不是远离坛火的野兽或者神明,其对道德的超高追求和对自身行为的强烈约束并不是为了脱离世俗踏入某些“玄之又玄”的境界,相反,在“有道”之世,君子是积极入仕的,这与其追求圣贤之道是不冲突的。正是因为君子不是一个人不能及的“超人”形象,也不是一个脱离社会的隐士形象,其几近完美的道德形象对于人们才有学习的意义,而君子的形象也因此更加生动。君子的社会实践路径,最集中的体现是在《大学》的八条目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大学》)君子自然而然地进行社会实践,这是因为修齐治平之间是有严谨而完整的逻辑关系的,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逻辑源头,修身才能齐家,齐家方可治国,治国而后平天下,“修齐”是“治平”的前提,“治平”是“修齐”的目的,君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回溯孔子生活的时代乃至于整个封建朝代,通过求知提高道德修养,从而成为君子,这一直以来都和治学为官、报效国家有着紧密的联系[4]。在社会理想方面,我们认为,君子的社会理想是“有道”,这里的“道”是君子奉行追随的“道”,是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概念。儒家所说的“道”具有现实性和经验性,是“天道”和“人道”的统一、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统一、价值目标和实践路径的统一。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天下“有道”、人格理想是成为君子、仁者,这两者是可以内在地统一起来的[5]。“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中庸》)“有道”可以基本理解为和谐,这体现在人人各居其位,各行其是,依礼而行,社会秩序和谐;为子孝,为弟悌,为臣忠,社会关系和谐。“有道”社会要求人们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即尚德,遵循儒家推崇的礼制,即崇礼。民尚德崇礼,则社会有道。

儒家君子理想人格的养成路径

君子好学。学习是君子修身的基本途径,这里的学习方式包括自学和向他人学习,这里的学习内容包罗万象,不只限于文化知识,凡是合乎君子之道的内容都是君子乐于学习的。君子通过这种广泛的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积累和道德修养,来达到修身的目的。君子的好学还有许多要求,比如“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论语·学而》)。君子追求的东西是积极向上的,所以君子学习的内容也应当是符合其思想追求的;君子不仅好学,而且乐于及时地温习学过的内容,好学也许是容易做到的,但是能及时温习所学确实难以做到;君子的学习不是纯粹的闭门造车,而是要向有道的人请教,用道不断匡正自己的言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君子还“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君子不仅可以向有道之人学习,甚至可以请教不如自己的人,向有道之人学习已经是难事了,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则更加难以做到。

君子敏行。君子是敏事慎言,知行合一的。“君子学道则爱人”(《论语·阳货》),“仁者 ,爱人”(《孟子·离娄下》),爱人,是体现仁这一君子品德的重要举措,是君子在学习了仁后自然而然的行为,所以君子绝不是只知不行的,知和行是相辅相成,统一起来的。君子不仅实践所学,而且敏于实践所学,这是君子审慎的品质决定的。言行两端,君子向来都是做得多,说的少,行于言前且不言未行之事,所以君子通常是言行一致的。再谈君子所行,君子行之事皆符合其追求的理想道德,君子尚仁尚义,所以其行为举止无处不符合仁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可以见得,仁与义之于君子不只是内化于心的道德准则,更是君子应当外化于行的行为规范,君子所学乃仁义之道,君子所行乃仁义之事。

君子内省。内省是贯穿于君子的学和行之中的,君子审慎,日三省身,由内而外地审视自己,君子通过内省不断提升自己。自我审视是君子修身的重要手段,君子不可须臾离之道,要想不违君子之道,内省是时时刻刻都应该做到的,通过自觉的发于内心的自我审视,才能匡正自己的错误,始终不违君子之道。“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这里的三不是个确数,是频繁的意思,君子每天都应当频繁地内省。毫无疑问,君子内省的参照是君子之道,“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为人臣忠,与友交信,温故而知新,这些都是君子之道推崇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君子以君子之道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崇仁尚礼,行仁礼之事,君子之道是内省的参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君子的内省更是有多个向度的,遇见了贤明的人,要以之为鉴,内省自己的品德言行是否与贤明一致,遇见了不贤明的人,要以之为戒,内省自己是否有着和其一致的品行。

君子中庸。中庸既是君子之道的集中体现,也是君子养成的重要路径。“中”有中和的意思,中和是一种天地和谐的状态境界,中是本,和为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所以君子时中,表现在行为上就是要时时刻刻保持不偏不倚,合度适中,行事既不过之也不会不及,不及则无用,过则成祸,只有中才是理想的状态,时中方能道和。合度适中的言语,不偏不倚地行事,时中既是君子人格养成的刻度,又是君子人格养成的途径。庸有平常,普通的意思,表现的也是一种中的状态,比如声音,过小则听不清,过大则嘈杂;比如颜色,过清则暗淡,过浓则炫目,平常而普通的状态才是和谐中正的状态。庸是君子朴实品质的表现,这里的庸不是平庸、碌碌无为,而是朴实、淡雅,是一种行事方式、生活习惯和精神境界。“君子之道,朴实,雅淡。”(《中庸》)君子所追求的不是锦衣玉食,琼楼玉宇,而是道德上的良善,通过不断地道德自省和自我约束,达到朴而实,庸而雅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杜德峰.明修善身:儒家慎独观与传统武术观互动关系浅议[J].武术研究,2022,7(07):36-39.

[2]涂可国.儒家君子理想人格的八大社会气象解读[J].学术界,2020(12):15-24.

[3]冯天博.试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思想对时代新人培育的现实启示[J].汉字文化,2022(12):188-190.

[4]吕璐璐.基于孔子君子教育思想的新时代青年道德人格培育[J].北京青年研究,2022,31(03):84-92.

[5]朱穎原.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当代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2(11):20-24.

猜你喜欢
内省论语君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一三七”内省法助力学生高质量学习
如何读懂《论语》?
君子无所争
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下学生肢体语言智能、内省智能及探索智能的培养
原本性体验 内省中歌唱
有君子之道四焉
如何书写民族内省视角的藏族电影——探赜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电影剧本的自觉性藏族书写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