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逸菲
积极心理学的目标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有较高的一致性,积极心理学能很好地为中小学心理健康课提供理论指导。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与积极心理学的宗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采取积极心理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助力青少年成长。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后簡称《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纲要》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进行了规定,即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心理健康课也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显著特征。首先,心理健康课注重学生体验,以学生活动为主。心理健康课讲究“入心”,学生只有通过真正的情感体验,去真实地感受,才能认同与内化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从而获得心理的成长。其次,心理健康课注重学生的全体卷入。心理健康课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应该考虑到每一位学生,让各个学生在心理健康课中都能有效参与,获得体验。同时,心理健康课还要求教师保持价值中立,培育出安全、自然、真实的课堂氛围。最后,心理健康课重视课堂生成,注重分享与交流,希望通过合作与交流,让学生的智慧在集体中流动。
在我们的社会中,大部分人为心理健康的人群,积极心理学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人们如何提升心理能量,提升心理健康程度,活得更加有意义、有价值感、幸福感给予相应的指导。
与传统心理学的“疾病模式”不同,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健康模式”。它关注幸福、爱、韧性、感恩、美德、心理健康等议题,关注人的优势,期待帮助人们去接纳自我、寻求意义、追求幸福。可以见得,积极心理学的目标与《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积极心理学能很好地为中小学心理健康课提供理论指导。
1.以培育积极心理品质为教学目标
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马丁·塞利格曼等积极心理学家曾提出PERMA理论,该理论认为积极心理品质与天赋不同,更多是后天的养成,是决定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源泉。积极心理品质可以归结为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与卓越六大类,其中又分为24小类。塞利格曼把幸福分为积极情绪、投入、意义3个要素,认为蓬勃人生取决于5个元素,即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以及成就。
积极心理学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积极教育则是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清华大学心理系总结了中国的积极教育实践经验,进行了积极教育的本土化研究,提出了“六大模块、两大系统”的积极教育模型。六大模块分别为,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投入、积极关系、积极意义与积极成就。两大系统分别是,身心健康调节系统和品格优势培育系统。
2.以积极正向的材料为教学内容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应尽量选择积极的教学内容,授课所采用的材料、案例也应注意积极导向。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旨在激活学生的积极情绪,发展积极体验培育积极品质,因此在选择教学材料时要选择正向内容,避免问题取向的反面案例。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挖掘学生的积极经验,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
3.注重积极开放的教学氛围
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在设计时要考虑到营造积极开放的教学氛围。要避免说教或讲授具体的道理,应该有更多的环节帮助学生触发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更好地实现培育积极心理品质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心理健康课堂上的收获,更多应该来自于自己内心的感悟,而不是教师的灌输。
1.教学主题的选择应围绕中小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
(1)切入点要聚焦大多数学生所关心的话题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应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旨在解决中小学生真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切入点要聚焦大多数学生所关心的话题,不应大而空泛。
教师可采用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等,结合教师日常工作经验以及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与话题,如入学适应、考试焦虑应对、目标制定、青春期对异性的萌动、面对挫折、某种情绪的处理等等,切口要小而具体。
(2)主题的取材应来自学生真实而具体的生活情境
教学设计应围绕中小学生面临的具体情境展开设计,要注意时代性,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取材应来自学生真实生活中的事例与情境,应考虑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学设计应注重生活化。
2.教学环节的安排应围绕主题并层层递进
(1)教学环节的安排应符合团体发展规律
科瑞(Corey)于1982年提出了“团体发展四阶段”说。该理论认为,团体发展一般会经历4个阶段,分别是初创阶段、转换阶段、工作阶段与结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与目标。
(2)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也是一种依托于团体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依据团体发展四阶段理论,教学环节的安排应考虑到热身阶段、转换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4个阶段。
(3)教学环节的安排应紧扣主题且由浅入深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的重点在于活动和体验,教学设计中的主体活动应具备较强的体验性,并且能让学生充分参与。整体教学环节围绕主题与主体活动,彼此联系、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开展。
3.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注重体验性与互动性
(1)通过情境创设及亲身参与提升教学活动的体验性
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是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的重要内容,而情境创设、学生全员卷入、亲身参与是提升教学活动体验性的有效手段。
情境创设既可以是中小学生所遇到的真实情境,也可以是通过角色扮演、象征性隐喻等模拟手段所创设的情境。同时,由于体验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尽量让学生亲身参与。这也是提升教学活动的体验性的关键点之一。
(2)通过小组合作及话题讨论体现教学活动的互动性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重视课堂生成,而有效的课堂生成也来自于团体的互动与思想的激荡。在活动设计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互助分享的方式参与情境、进行活动,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加入课堂,平等地进行讨论与分享,体现教学活动的互动性。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涉及主题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多个方面,心理健康课是为学生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服务的,它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板与模式,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特点与需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身心和谐与幸福生活奠基。
(作者系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泉塘中学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编辑 高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