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
于今,别管是时尚的电影,还是情节悬疑的电视连续剧,只要一把三弦儿弹出叮咚作响的乐声,特别是再有一位鼓曲演员,不用多,只要唱两句单弦牌子曲儿, 观众就觉得有浓郁的北京味儿,那股子北京文化也就扑面而来,您说怪不怪,就有这么神。原来,单弦牌子曲是北京最古老的鼓曲,已经唱了200多年,那扑面而来的京腔京韵深受老北京人的喜爱。
2008年,单弦牌子曲(含岔曲)这个曲种已经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可不是一桩简单的事儿。单弦是怎么样的一个曲种?这个含岔曲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要说清楚单弦牌子曲,还得先从岔曲说起。可以说,没有头前的岔曲,就没有后面的单弦牌子曲。岔曲是北京最早的曲种,约诞生在清乾隆年间。关于它的形成有两种说法,一曰:清乾隆中期,清名将阿桂平定大小金川之乱,军中有一个小官叫宝小槎,他把平时演唱的俗曲,改写成鼓励士卒奋战的内容,取名“得胜歌〞,在军中传唱,由于内容好,曲子好听,很快就传开了,并且得到阿桂的支持。据说这支部队凯旋而归,得胜还朝,还被乾隆皇帝接见了,他们就唱起了这支“得胜歌”。乾隆皇帝觉得很好听,传旨:这首歌 八旗子弟都可以唱,并且发给他们“龙票”,可以到各个票房去演唱。 而且双方都不要收费,连茶水都自带,互相不扰, 据说这就是票友的来源。而这种曲子,由于是宝小槎创造的,所以就叫槎曲,时间长了,念白了,就变成岔曲,音同字不同。
另外一种说法:在此之前就有了一种根据高腔脆白改成的俗曲,在八旗子弟中间广泛流传,这就是岔曲的源头。笔者认为岔曲的出现,绝不单单是宝小槎一个人的功劳,他可能唱这种俗曲比较地道,又创造了新的内容,所以在军中广泛地流传开来,而且成为后来大多数人的说法。应该说,岔曲是多数八旗子弟的集体创作,而宝小槎是其中的突出人物和代表。
今天岔曲依然很流行。在很多场合,无论是专业的还是票友,在有展现北京文化的环境中,都会演唱两段岔曲。从内容上讲,很丰富:写景抒情、风花雪月、渔樵耕读、咏史拟古、才子佳人、民间故事,都是岔曲的段子内容。遣词造句都非常漂亮,因为大都是八旗文人的创作,篇幅都不长,但讲究意境,很耐人回味。岔曲的曲调,古朴淡雅、喷吐有力、字字入耳、京韵绵绵。小岔曲,三五分钟一段;大岔曲,十来分钟一回。短小精悍,很受新老北京听众热爱。
小岔曲,有描写四季景色的,如《春景》;有赞、有赋,如《赞松》《赞剑》。最著名的大岔曲,有《风雨归舟》《反风雨归舟》《太虚幻境》《潇湘馆》等。近些年来,新创作的岔曲有《红军的故事》《志愿军英雄赞》等。
岔曲原来是八旗子弟自娱自乐的曲种,坐着自弹自唱。弹什么?一把三弦。后来为了加强表演,除了弦师一人弹三弦伴奏外,演唱者手中还要有一枚八角鼓乐器辅助。这枚乐器其实是八旗子弟最早的伴奏乐器。什么样呢?介绍一下:
八角鼓是个小扁鼓,因鼓身有八个角而被称为八角鼓。单面蒙蟒皮,小鼓的框架用八块或紫檀木、或花梨木、或红木等好木料拼接而成。七面边框内各嵌两到三枚小铜钹,一面鼓内安装钉柱,用以拴黄色或红色长丝穗子,演奏时用两手指弹击小鼓两面。有七种方法:打、弹、戳、磕、摇、抡、搓,从而发出清脆悦耳的鼓声和响亮的钹声,非常有特色。鼓的八个角,代表当时清朝的八旗,拼焊一起像征团结一致;丝质鼓穗代表谷生双穗,五谷丰登,小鼓没有把,寓意永罢干戈。岔曲后来发展成有多种曲牌、套曲联唱形式的单弦牌子曲。这时岔曲拆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成为单弦开口即唱的曲头;一部分成为作为牌子曲结束部分的曲尾。当下的单弦,这后一部分曲尾多已弃而不用,改用曲牌结束。
从岔曲发展成单弦牌子曲这种属于北京的地方曲种,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至于命名称单弦,则是近百十年的事。这是以它的主要伴奏不再只用八角鼓,而改为一把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定名的。单弦的音乐性很强,曲调“唱中似说”,白口“说中似唱”,听众很易接受。 单弦是曲牌联唱体,曲牌很丰富,据说有百余个。目前,经常使用的也有二三十个,如数唱、太平年、莲花落、南城调、四板腔、怯快书、流水板等,既讲述故事,又刻画人物,还能根据不同曲牌音乐语言的迟、疾、顿、挫,高、下、轻、重的不同,而表现喜、怒、哀、乐的各种不同情绪。既准确,又形象,还通俗易懂,京味浓郁,因而很受京都四九城以及河北观众的喜爱。
名家張蕴华、弦师马小祥
第一个有名的演唱单弦的人是司瑞轩(艺名随缘乐)。他原是演唱八角鼓的票友,后来他改编岔曲牌子的内容,改以抒情写景为主的广受民间欢迎的古典通俗故事。如来自《水浒传》的《挑帘裁衣》《武松开吊》《石秀杀山》等故事性强的段子。同时又创作许多新的曲牌,把许多民间说唱曲调,丰富变化成单弦曲牌,从而大大提高了单弦牌子曲的音乐性,可以说司瑞轩是单弦的开山鼻祖。以后又有德寿山、曾永元等继承其后,单弦牌子曲这一曲种,便在京城流传开了。
再后来是出现了荣剑尘、谢芮芝、常澍田、谭凤元等风格各异的单弦名家,人称“荣、谢、常、谭”四大派。荣剑尘代表的荣派,很讲究韵味,唱法上讲究有书卷气,注重表演,突出刻画人物,善长演唱情节复杂的历史故事段子。以谢芮芝为代表的谢派,吐字清晰灵巧,以展现幽默滑稽故事的段子擅长,常常把相声中的手法揉入其中,故此常有出人意料的“包袱”抖搂出来,还能够“现挂”,结合现实,现场编词,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的儿子也有捧逗的天赋,成为了相声名家谢天顺。常澍田代表的常派,讲究吐字遒劲有力,激昂奔放,从低往高,翻唱自如,注重表演,首倡站立演唱。以谭凤元代表的谭派,台风儒雅,注重四声的正确运用,又吸引刘派京韵大鼓的一些特点,高音不噪、低音宽准,故京音京韵韵味纯浓。
名家荣剑尘
这四派之后,又出现了著名单弦表演艺术家曹宝禄创造的曹派,与前者合成单弦五大派。曹宝禄年少成名,但道路坎坷,颇有故事性与借鉴性,可与大家分享。曹宝禄虽是单弦名家,以前却是一位京韵大鼓演员。出身城市平民,家境贫寒。后来他的父亲把他送到一位梅花大鼓名家跟前学徒,曹宝禄学艺刻苦,仅仅学了两年,老师便准他出师自谋生路。13岁的曹宝禄,单枪匹马跑到天桥的小杂耍园子里卖艺,演唱梅花大鼓,一晃七八年过去了,当年怀着一举成名的梦想,此时却心灰意冷。原来尽管他对梅花大鼓刻意追求,朝夕揣摩,可就是听者寥寥,这到底为什么?他一时竟找不出答案。
一天京韵大鼓创始人之一的白云鹏坐在下面听他的演唱,这使他非常兴奋,十分卖力地把这个段子唱完,然后他来到白大师面前聆听教导。白首先肯定曹的基本功扎实,但却不无惋惜地说:“可惜你选的玩意儿不对,你唱梅花大鼓要想唱出点名堂来,那可不容易……”曹宝禄忙欠身请教。白云鹏说:“梅花的唱腔,虽然受听,可是不讲究表演,唱的段子,多是卿卿我我的内容,尤其属于《红楼梦》的段子居多,虽然很委婉,可是没什么故事情节,就凭你这么一个毛头小伙子,直脖子老挺地站在台上傻唱,那可不是吃力不讨好吗?再说你的嗓子适合唱金戈铁马的段子,唱儿女情长的梅花调显得太刚太直,你不如改改,改唱别的……”曹宝禄一听,深鞠一大躬:“您说我改什么好?”“听你的嗓音、气口,改成单弦,准能有出息!”
白云鹏不但给他指出了一条名路,并且给他找了著名的单弦名家金晓珊,做他的师父,从此曹宝禄艺术走上了顺利发展的康庄之道,没几年的工夫,成为独树一帜的单弦名家。曹派的艺术特色,讲究吐字切音喷吐有力,字字铿锵,一气呵成,特别适合单弦中的“联珠快书”。当年我曾在前门小剧场听曹先生的快书《碰碑》,那气口、那速度,真是间不容发,太让人解气了,因此它的单弦独具魅力,京城他的粉丝那真是追着他的脚步来欣赏他的艺术。
曹宝禄之后、单弦名家频出,有石慧儒、石连城、阆泽良、马增慧、赵玉明、刘秀梅、张蕴华等,艺术上各有千秋,但单弦的基本韵味百变不离其宗,那就是京腔京韵,悦耳动听, 把北京的文化渲染得淋漓尽致。笔者在这里还特别要提一下张蕴华,目前她是单弦艺术非遗传承人。满族镶白旗人,自幼酷爱北京的这些子弟玩意儿,对单弦一生挚爱,虽然现在已经70多岁了,但依然坚持演出,并在著名弦师马小祥的辅助下,无论是韵味、气口、字眼儿、刻画人物、表现情绪等,都是上乘。同时收了许多弟子,为传播存续单弦这门艺术不遺余力,尽其所能真有点北京琴书泰斗关学增的味道。
单弦传世的段子甚多,著名传统段子有《杜十娘》《金山寺》《挑帘裁衣》《翠屏山》,联珠快书《碰碑》《挑滑车》《氾水关》等;新段子有《邱少云》《一盆饭》《狼牙山五壮士》《人民英雄纪念碑》等。
单弦虽是老北京的老玩意儿,但她现在是古调新弹,以她固有的京腔京味儿,以她固有的展现老北京风光景物、人文情怀的内容,以及近几十年来创造的歌颂新人新事、英雄群体和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音乐语汇的新岔曲、新单弦,正在与新北京的大文化融为一体,可以说是“守正创新”的典范,从而受到新老北京以及周边省份观众的热烈欢迎与喜爱。
作者说
我从4岁看京剧,看了快80年,我爱她的高雅隽永、我爱她的京腔京韵,因此我参加京剧团、北京曲剧团、新剧本杂志,弄剧本、写文章、出著作,一个目的,为了让传统戏曲有更多的人喜欢她,愿她长寿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