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的日子,我收到了老友穆永瑞发给我的两组他新创作的抗击新冠肺炎的速写组画共10幅作品。鉴赏着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线条熟悉的速写画,眼前不由得浮现出画家穆永瑞的形象来。
穆永瑞给我的印象总是笑眯眯的,清瘦的脸庞和有神的大眼睛,鼻梁上架一副无框眼镜,让我觉得他具有十足艺术家的范儿。我俩是《北京日报》的同事,不过我在文艺部,而穆永瑞则是在美术部。那时报社还没有激光照排,也没有电脑制图,版面的美化和活跃以及配合新闻画速写就全指着老穆他们一众报社美术部的画家们了。老穆说他上夜班时,经常报社总编辑一个电话打来,让他快速给一篇要发在一版的新闻稿配画插图。这个活儿很见功力,要在新闻素材中提炼出动态的形象来。老穆就有这个本事,前后不会超过两个小时,赶在夜里十二点之前送审后制版,保证第二天如期见报。在长期实践中,穆永瑞练就了超强的默记速写的功力。
上世纪八十代初,北京市政府组织中国评剧团的著名演员马泰、小白玉霜等赴京郊慰问演出,穆永瑞随行报道。那是在密云的一个小山村,在河滩上搭台唱戏,十里八乡的村民有的扛着凳子,有的骑着小毛驴来看演出,拖儿带女,人山人海。那些迫切需要文化艺术滋养的农民们,以及放下架子到大山里给农民们唱戏的老艺术家,让穆永瑞深受感动,他在现场画了幅速写《深山沸腾》送回报社,第二天居然在头版刊发了!后来这幅作品还获得了北京市好新闻奖。
1984年北京香山发现曹雪芹故居,穆永瑞得到线索后不顾下夜班的辛苦立刻赶到香山,画了一幅曹雪芹故居的速写,也是刊登在《北京日报》头版,同样获得了北京市好新闻奖。
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办,报社派出穆永瑞到比赛现场去画速写。穆永瑞每天辗转各个赛场,为报社编辑的《亚运特刊》画了大量速写,对亚运会做了出色报道。
1996年,京九铁路通车,穆永瑞参加北京美术家协会的京九沿线采风团,一路上他画了大量的速写,其中很多速写发表在报刊上,他还依据这些速写为素材,创作了国画《大山的希望》等多幅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2003年非典高发时期,穆永瑞不顾被传染的危险,奔走于北京各大抗灾区,画了很多北京人同心协力抗非典的速写在《北京日报》上刊登,后被收入北京画院编辑的《北京著名美术家抗非典速写集》。
《北京日报》是一张发行量很大很有影响的大报,穆永瑞就是在这个平台得到了锻炼,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家。在报社工作的25年时间里,他记不清自己画了多少插图和速写,只记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北京人几乎天天能在报纸上看到他的速写作品,他在新闻界以及整个美术界,声名鹊起,很多人都是通过《北京日报》知道了经常画插图速写的穆永瑞。
穆永瑞超强的速写能力,应该说是得益于他儿时对绘画的痴迷和对色彩线条的敏感。1945年,穆永瑞出生于北京门头沟,从小就显露出对绘画的艺术天赋。他早年买下的德国画家门采尔的速写和著名画家刘文西的陕北农民速写等学习美术的资料,对他美术成长之路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上高中后的三年,画速写是他主要的课余爱好。他用眼观察默记大街上的人物,晚上再把看到的形象画下来。为了省钱,穆永瑞练习画速写的用纸很多是从废品收购站论斤买的印刷厂白报纸边。临近高中毕业时,他画的速写已经装了满满一箱子。
高中毕业后,穆永瑞的绘画特长得到了北京军区某部队工厂的认可,幸运地成为一名部队工厂的职工。后来,他被提拔到政治处任宣传干事,每年有大半时间都在部队画画儿。工厂和部队机关的绘画经历,开阔了他的眼界,锻炼了他的美术创作。1973年,他尝试往报社投稿,把反映工厂生活的速写寄到《北京日报》,没想到很快就在报纸上刊登出来,这极大地鼓舞了穆永瑞,也激发了他的绘画热情,而很多报纸编辑也逐渐认识了穆永瑞,主动向他约稿,他的速写和其他美术作品接连不断地出现在各种报刊上。
1976年,他被借调到《北京日报》做插图工作,1980年,他被正式调入《北京日报》美术部。随着他突出的工作成绩又被破格评为主任编辑和高级编辑职称,直至担任《北京日报》美术部主任。穆永瑞心里明白,是《北京日报》这个平台培育了他,让他能尽展才华。他立志做一个挺立新闻潮头与时代同步的画家,用手中的画笔讲好中国故事,给人们带去美的同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熟悉穆永瑞的同事们都说,他是画速写和插图方面的“高手和快手”。因为他画插图和速写一点都不感到吃力,不管有多困难、时间有多紧,他总能轻松自如地完成画稿。比如,《劳动午报》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实施,要对《劳动法》做解读。一位“午报”的编辑跑来《北京日报》找到穆永瑞,让他帮忙画两幅插图,而且要“越快越好”。老穆让那位编辑坐下稍等,不到半个小时,两幅有关《劳动法》的插图就画好了,这让那位编辑惊诧不已。
再如,一位书商要出版一本武侠小说,上机開印时才被告知印张不够,印厂让他赶快找画家画插图补足印张。书商找到了穆永瑞。老穆很为难,整整16幅插图明天早上就要交稿,没时间看书,就让书商复述了一下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决定画16幅主要人物绣像。第二天一早,书商忐忑地来到了穆永瑞面前,一夜没睡的穆永瑞交给他16幅形象生动的人物插图,那书商喜出望外,搓着手连声鞠躬致谢。
与此同时,穆永瑞在中国画创作的路程上留下了一串串骄人的足迹。他的中国画代表作有《大山的希望》《红军万岁》《书到用时方恨少》《老子》《八仙畅饮图》《曹雪芹与北京风筝》《达摩悟道》《观瀑图》《伯牙摔琴》《改革之路》《村姑系列 》等。他的中国画作品被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刘少奇纪念馆、张闻天纪念馆、北京美术家协会、冯梦龙纪念馆等多家单位收藏。出版有《三十六计》《资治通鉴》《史记人物》等多种连环画和《实力派画家穆永瑞》《穆永瑞中国画作品选》画册。曾获宝丰杯国画大赛一等奖、全国速写大赛优秀奖、中国新闻奖、首都新闻美术一等奖,等等。
应该说,穆永瑞超强的速写能力,造就了他造型准确、线条流畅的国画功底,他的国画创作明显可以看出用线的潇洒和构图的丰富。谈及深厚的国画功底,穆永瑞深有感触地说:“这得益于多年做报纸插图工作,也许是多年来的新闻工作,让我的作品更接地气。”
熟悉穆永瑞的人都知道,他的国画题材有两大类,一类是“村姑”人物画,另一类是历史人物画。
穆永瑞的村姑系列作品塑造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少女形象,那时农村少女与现代都市的时尚少女相比显得非常“土”,可正是这种“土”却让人感动不已。穆永瑞画出了村姑少女们肢体语言和生动传神的面部表情。画面上的女孩红苹果似的笑脸,水灵灵的大眼睛,常常穿着不太合身的小红褂、肥裤子、红布鞋,但却洋溢着健康纯真的自然美。比如他画的《村姑》,表现农家女孩在热闹的集市上挑担卖桂花的《桂花》,表现山区快乐女娃形象的《大别山的小姑娘》,无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引起观者普遍的情感共鸣。
1994年中日第12届书法展期间,穆永瑞作为代表团团长率队赴日交流,在日本精心画了一幅《村姑》赠予一所小学校,受到日本朋友的喜爱,后来得知曾有人高价求购这幅画,但被那所日本小学校婉拒。穆永瑞创作出的村姑系列画,是其众多国画中最成功也最为传神的作品,已成为中国画坛一个极具人性美的新人物形象。
穆永瑞的历史人物系列作品多取材于大众喜闻乐见的古代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及文学典故。如《书到用时方恨少》《陆羽品茶图》《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东坡赏秋图》《达摩悟道》《卧薪尝胆》《钟馗》《八仙畅饮图》《曹雪芹与北京风筝》,等等。穆永瑞的历史人物国画中没有千人一面、僵硬呆滞、苍白无力之弊,而是人物性格丰满,画面鲜活生动,仿佛每幅画里都饱含着一个有趣的故事。穆永瑞说,他在创作历史人物画的时候,着眼点总放在怎样表现这个人物对当代人的启发教育上,他要让自己的画作散发出“正能量”的闪光点来。
当然,作为老新闻工作者,穆永瑞也十分关注时代感强烈的主旋律中国画的创作,并以此作为己任。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大批农民工涌向城市,他创作了《初到京城》;九十年代中期京九铁路建成通车,他随北京美术家协会京九线采风,创作了系列国画《大山的希望》;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他创作了《红军万岁》;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他创作了《永不褪色的记忆》;建党90周年,他创作了《童年》和《毛主席在延安枣园》;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他创作了《八路军战士学毛选》《小哨兵》《儿童团员》等作品;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他创作了国画《创业之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他又创作了以《手机》为总题表现当下生活发生巨变的系列速写。他的画作洋溢着时代气息,与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如今,雖然自己无力亲临一线助阵,但作为党员作为画家也有一份担当与责任,那就是用自己最熟悉的艺术表现形式,拿起手中的画笔,讴歌战斗在疫区前线的最美英雄们,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激。于是,穆永瑞铺开画纸,饱蘸着激情,勾勒着成竹在胸让他难以忘怀的一个个画面,《驰援武汉请战书》《剪断长发战疫情》《小区防控不放松》《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是为了谁》《武汉加油》等一幅幅上色速写跃然纸上,表达着一位老画家对用责任守护美丽生命的英雄由衷的赞美!
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穆永瑞从未止步,他以新闻工作者的敏感和画家的使命,仍在探索仍在学习仍在创新仍在以自己的艺术,记录和表现这个伟大英雄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