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明
去年10 月,枫叶正红,霜菊犹黄, “郑伯萍郑明轩艺术展”在上海羽瓦台美术馆和嘉定“明徹山房”同时举行。文人雅集,欢聚一堂,游园、观展、闲谈、品茗;山房里,群贤毕至,茶香、书香、纸香、黄花梨和紫檀古旧书房家具香, 一泓碧水映照蓝天,几尾锦鳞波中沉浮,山石竹树间鸟雀上下,山房秋色正浓……
转眼又逢壬寅深秋,我来到上海南京西路上郑伯萍先生的书画工作室, 画桌上一纸渲染半干的青绿山水画晾着待点苔。郑老给我泡上一杯杭州狮峰龙井说:“你看,那芽,还嫩着呢, 我用了特殊方法保鲜!”只见瓷盅中茶汁色碧,嫩叶湛然,未品已识香。室内摆放着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外国板烟斗、名家紫砂壶、田黄鸡血石、红木小什件、和田籽玉、明清古砚、明代陶马,以及自己绘制的青花釉里红瓷瓶……
郑老每天早上喝红茶,下午沏绿茶,他对于中国的茶很有研究:“好茶有云南普洱、冻顶乌龙、庐山云雾、苏州碧螺春、六安瓜片、太平猴魁、安化银毫、信阳毛尖……买龙井茶最好清明节前去,明前龙井产量很少, 产于杭州九溪十八涧、梅坞、翁家山、狮峰一带。新茶当以龙井眉茶最名贵, 叶细长尖,若女士之眉,干后像一根牙签。梅家坞最好的18 棵老茶树是贡品,一般人尝不到……”他喝的龙井茶都是好友觅来,是从梅家坞、狮峰、翁家山采来的。郑老还珍藏着一块被1964 年出版的一张《新民晚报》黏住了的云南茶砖,舍不得泡茶喝。郑老又拿出一盒云南古树大金针茶,色黄有毛,泡出的茶气味悠长,舌间留香。
都说“食在广东,味在顺德”。郑老小时候家里有一种调味料叫“虾膏”, 虽然闻起来奇臭无比,但用它来炒空心菜,味道一流。某年,他到家乡广东一酒家特意点了一盘虾膏炒空心菜。
厨房里有个大铁桶,上面的砂锅烧得滚烫,里面已经放好虾膏等调料,只见大厨把空心菜往大的滚油锅里撩一下,马上捞起,放入砂锅搅拌一下, 随即盛起,菜烫、叶嫩、梗脆,味道鲜美, 几个人一口气可以连吃三盘。肥猪肉切成薄片,用虾膏等调料急火炒,非常下饭。
民间有“一鸽胜九鸡”的说法,广东中山的烤乳鸽选用乳鸽烤制,表皮呈诱人的深褐色,皮滑、香脆、肉厚、骨嫩,食之,皮肉间有一股鲜汁涌出, 口福满满。
过去上海人晚饭喜食粥,现在似乎吃得少了,据说是怕血糖升高。粤港澳地区的人也爱喝粥,街上粥店非常多。广东顺德的“毋米粥”很奇特, 选用井水和清远麻鸡精心熬制成高汤, 与食用油泡制好的香米放入大瓦煲中熬制数小时;待香米完全酥烂后,用密格网筛滤出粥水,形成色泽乳白透亮、细腻浓滑、米香四溢的上等粥水, 其惊奇之处是米完全溶于水,水米融合、柔腻如一,毋米粥的“毋”字就是这个意思,所谓“有米不见米,只取米精华”。用毋米粥来烫食更是一绝, 烫海鲜无腥味,烫肉类越烫越嫩,因其有别于其他锅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锁住食物的营养和水分。席间先喝一碗粥,喝酒不醉;在烫完肉类海鲜之后喝第二碗,味道鲜美;餐后的第三碗粥是营养粥,之前烫的肉类、海鲜、菇类、蔬菜的营养都存于其中,撒点香菜,盛上一碗,唇齿留香,味蕾绽放。
郑老讲,只要他跑得动、胃口好、吃得下,便春来婺源江岭古村口看油菜黄花,秋去浙江泰顺廊桥边观乌桕红叶,边陲古鎮、荒野小村、巨川大漠, 新疆穆士塔格峰、托木尔峰,云南梅里雪山、江西井冈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多年前,他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独自去“孵”咖啡馆。不仅如此,他还请来一名歌者和一支小乐队,为他一人演唱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虽然花费不菲,但郑老认为十分值得。他告诉我, 四川稻城亚丁景区的仙乃日雪山,山势陡,绝壁险,路宽约1 米,一边是深不可测的悬崖,骑在马背上即使没有恐高症也不敢往下看。那马头,贴着崖壁拼命往外靠。天呐!命悬半空,马若失蹄, 不就玩完了?郑老笑着说:“至今想起, 心有余悸。最震撼人心的是在梅里雪山观日落。黄昏夕阳点亮雪山,金光灿烂! 雪山之夜寂静深沉,星光、雪光、天空交织,汇成一片梦幻景象,身临其境, 人是那么的渺小,对大自然极端敬畏, 从一种崇高的感觉中得到升华。”
我想,郑老深入名山胜水,荡涤襟怀,心神得到天地之灵的浸染,化为他纸上渲染的墨痕。每块山石、树枝、花草都仿若有灵,被一种青翠欲滴的滋润感所笼罩,成了他画画的笔底源泉。由于心灵被净化而产生水墨的净化,他绘出的山水画图卷,大得宋元山水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