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命题人的明确指示

2022-05-30 10:48吕嘉英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潮头整篇文章篇文章

吕嘉英

今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的提示语与往年不同,往年的提示语一般是“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提示语比较宽泛,考生理解一般不会产生偏差。今年提示语是“以上材料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这就需要考生观照自身,思考自我的“未来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考题的提示语呢?

首先要意识到这个提示语的存在。这虽是自然之理,但不能缺乏这个意识。2022年浙江省高考结束后,有一名高二同学试着写了一篇高考同题作文《学会创新》,老师给了他一个极低的分数。这篇文章从题目看,似乎抓住了“创新”这个关键词,但整篇文章看下来,作者完全无视了提示语。这篇文章开头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当一个社会只知道沿用旧法,而不懂得创新,那这个国家也就差不多到头了。

然后用武王伐纣、秦灭六国、法军守马奇诺防线、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四个例子佐证,最后以“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学会创新,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收尾。通篇无“我”,通篇只有历史没有“未来”。当然,这篇文章虽然抓住了“创新”这个关键词,但实际上除了“创新”这个词,整个都游离于材料之外。两方面都未及题意,自然得分极低了。

把“我”“未来发展”这两个要素置入文中,在行文中体现出来,才算是理解了这个提示语。比如另一名参与2022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竞写的高二学生试着写了一篇题为《争做人才,勇立潮头》的作文,开头是这样写的:

秋去冬来春又回,几回寒暑,长河浩荡,世事万千,浙江在钱江潮水的涛声中,在潮头簇拥下,迈向了更高的台阶。面对未来,浙江有无限可能;身为学子,我也有无限可能;作为浙江学子,我亦将争做人才,勇立潮头。

这个开头两句话,第一句照应了材料,虽然这个照应比较含蓄;第二句直接点出面对未来“我”将如何,干脆利落。说明这名同学完全把握住了這次考场作文的方向,用第一段表达自己对作文试题的思考成果,以此来为整篇文章定调,以适应阅卷情境下快速批阅的情况。这个开头无疑是这一类写法做得比较成功的。

当然,把“我”“未来发展”这两个要素置入文中的任务也可以交给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一段:

于我,我坚信我“生而有翼”,因而我不会“形如蝼蚁”碌碌无为,平庸一生。我或许做不到像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团队那般在智能超算应用领域斩获最高奖项,但我一直坚信我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在属于自己的领域发光发亮。创新报国,人才强省,浙江省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战略,就是浙江省对我们这类新时代浙江青年最大的支持与期盼。我们也定不负期盼,创新强省,创新报国!

这段话在行文过半的位置,前文主要说的是“创新”的背景和对“创新”的理解,然后笔锋一转,进入这一段。这一段包含了材料的引述,有具体例子,也有有关创新战略的文字,但都是从“我”的视角组织起来;而“坚信”“或许做不到”这些字眼表达了“未来发展”的意思。后半用“我们”,这个“我们”同时指向“我”这个个体,而且也是非用“我们”不可。

但用“我”与“我们”还是有不同的,提示语决定了应该用“我”这个视角。如果用“我们”而实际指向个体也是合适的,否则,不能说准确理解了提示语。比如不少作文用“我们青年人”之类的话来表达对提示语的呼应,思考就显得不够严密了。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考场作文题都有明确的提示语限制写作的方向,但通过分析,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整体把握作文试题的信息从而做出判断,对完成一篇考场作文十分重要。

猜你喜欢
潮头整篇文章篇文章
张立勇:勇立潮头 奋楫者先
惊喜
思维大碰撞
勇立潮头唱大风
如何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燃”在此刻,“燃”在潮头
“燃”在此刻,“燃”在潮头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