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维岳
[摘 要]依托“微故事”进行班会资源的创新开发与实践运用应被提倡。恰到好处地运用“微故事”是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需要。作为班主任,应该推远一点,从经典故事中盘活“微故事”;拉近一点,从身边小事中积累“微故事”。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加深体验,通过现实印证强化效果,真正让“微故事”发生较好的正效应,助力于班会的精彩,助力于德育的创新改革。
[关键词]“微故事”;意蕴价值;班会资源;遴选盘活;运用探析
班会是德育的主阵地。班会的精彩关系到学生的成长、班集体的和谐和学校德育的成效。相对于课程教学而言,过去或时下,班会被弱化的情况较为严重:课前不备课、随意性强、主题不聚焦、班会资源单薄且无更新、理论灌输多于情境育人……由此,创新班会资源,提升班会育人效果,在今天看来尤为重要。就个人而言,高效的班会促使学生检视自己成长情况;就班集体而言,精彩的班会是促其凝聚力与内生力产生的前提;就学校而言,充满活力的班会是其内涵式改革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初中阶段打造摇曳生姿的班会新时空,应该成为一种常态而助力于学生品性的成长。
开发班会资源、创新班会形式、拓宽班会渠道,应被置于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首位。其中,依托“微故事”创新班会应被提倡。“微故事”具有“短小精悍、高度浓缩、无痕育人”之优势,“微故事”在班会中的介入,正是对以往班会无趣、无创新、费时低效等的有力回应。“微故事”不仅仅具有春风雨露般于不经意间育人的力量,同时还以强烈的美学力量而吸引学生。“故事之美,美在沟通、美在呵护、美在扶助、美在提升”。班主任应该挖掘故事中的美学力量助力于学生的成长、班会的精彩与德育的高效,应该“微”中见“大”,“微”中有精彩,“微”中有“活德育”。
一、“微故事”的意蕴与价值
(一)“微故事”是班会创新的需要
悉心观察,时下的部分班会理论灌输多,情境育人少;直面批判多,无痕育人少。班主任的“语重心长”固然源自于强烈的使命感,源自好心好意,但学生未必领情,学生的表层体验与班会的费时低效仍然成为常态。基于此,学校领导和班主任应该深思:新的时代背景下,班会资源是否应该创新?班会的架构与内容的植入是否应该转变?究竟什么样的形式才能成就班会的精彩与厚重?能否少一些坚硬、尖锐与陈旧,而多一些灵活、温润与情境?基于如上考虑,“微故事”介入班会中成为必然——通过故事的浸润与感染,实现由理论化于情境化的转身。
欣慰的是,当下,一些敢为人先的班主任已经迈上由“单向灌注”过渡为“故事育人”的转化之路。毋庸置疑,当尖锐、刚硬的说教已经走向式微,而具有浓浓故事味的班会形式渐渐鹊起时,学生的转变与班会的高效就在情理之中。因为“微小叙事则更为注重个体与局部的特殊性”,因而根据学生的实情、班集体的实情而开发“微故事”而成为初中班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视点。这给我们一个深深的提醒:班主任应该少一些大而化之,而多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故事盘活。如此,从“说教场”过渡为“体验场”,从“硝烟味”过渡到“和谐味”,必将成为令人欣喜的现实。
(二)“微故事”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班会或德育中常常有如下现象:教师苦口婆心:“你还有没有上进心?如此低的成绩和如此糟糕的学习状况,你还不改变?你是打算自暴自弃吗?还有没有纪律意识与文明意识?违规的为什么总是你?你就是学校的祸害。”教师总是直言学生的种种“不是”,总是直白地流露自己的痛心、无奈与失望。诸如此类的“直白”真的有效吗?事实证明,学生的违规还是一如既往,其中或有故意,或因为“顽固”因子的作祟,或因为逆反心理……教师过分地指责,很有可能让学生陷入恶性循环中:“我”就是违规,下次“我”还要违规,既然你们把我划入这样的阵营,“我”就如你们所愿如何……
“微故事”介入班会中,能够有力地杜绝上述尴尬。因为“微故事”不针对具体的学生与具体的事件,不对号入座,不映射个体,其浸潤性是自然而然的,其影响力是不经意间产生的,其辨别与开悟是心甘情愿的,能够赢得初中生的认可与接受。而且,“微故事”具有潜能作用——并非当时就一定显示出育人效果,而是慢慢地浸润学生,潜滋暗长,长时间地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养料。可见,“微故事”不在于眼前,而在于长远,是对学生一生的负责,是学生品性成长的需要。
二、“微故事”的遴选与盘活
既然,“微故事”具有多重作用,那么,“微故事”的盘活、重组与开发就显得不可或缺。教师应该通过“推远”与“拉近”的方式开发“微故事”。所谓“推远”,就是引领学生把目光投向过去、远处,从早就发生的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中进行盘活,让其与班会产出糅合点,并且具有新的生成点与创新点。所谓“拉近”,就是引领学生聚焦身边眼皮子底下发生的事件,让时代性、亲历性和鲜活性成为现实主义力量,助力于学生心理的矫正与班会的创新。
(一)推远一点,从经典故事中盘活
已经发生并且被大众认可的经典“微故事”具有权威性,其影响力与浸润效果不可小觑。相较于“野史”,相较于民间故事,经典故事的说服力与证据力更强,能够为学生道德的生成提供支撑。选择经典“微故事”,“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学生内心的规范变得自然而生。初中班会资源开发中,教师应该做实经典“微故事”的甄别、开发与重组工作,让精神的传承与道德的纯化变得更有力。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特别经典,特别有影响力与浸润力:遥远的东汉时期,一个名唤陈蕃的少年,心怀天下,立志报国,以江山社稷的大局为重任。这样的理想不可谓不宏大,但在具体的现实中,他却不愿意做打扫屋子这样的小事,以致遭到他好友雪勤的质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一问遂成为千古“名问”,遂成为代代相传的经典“微故事”。这样的“微故事”指向责任感的建立,指向学生的品性成长,指向班会资源的丰富与创新,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力量。
类似的经典故事比比皆是:“狼来了”的故事指向诚信;“负荆请罪”的故事指向大局观的建立;“孔子道歉”的故事指向谦逊与正直;“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故事指向知识分子的使命;“映雪囊萤”的故事指向勤奋与坚持;苏轼“城东不斗少年鸡”的故事指向正直与不畏权贵……甄别、聚焦、重组经典“微故事”成为班会德育资源,应该成为创新班会与德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视点。
(二)拉近一点,从身边小事中积累
“典藏小故事,就是助力学生成长的金钥匙”。典藏应该从眼皮子底下的小事开始,典藏的过程就是领悟的过程,当然也包括必要的反思,包括情感的丰富与眼界的洞开。从身边小事入手,从班级舆情入手,班会资源有了新的视角,学生具有亲切感,其浸润效果更好。作为教师,应该“拉近”一点,就身边的“微故事”进行挖掘与重组,使之更具有针对性,更有鲜活性,助力于班会资源的创新与班级工作的高效。
以下就是身边的一个“微故事”:一个初中女学生已经从学校教育中明白一个重要的道理:重大公共卫生安全背景下,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应扎堆聚会,尤其是疫情较为严重的“高风险区”,更应以安全距离作为交往的底线。但是,偏偏,这里就是高风险区,偏偏,好赌的父亲禁不住赌性的诱惑,邀请几人在家中赌博。初中女学生在反复劝告父亲无效之后,拿起电话拨响了公安局的报警电话……女儿的行为对吗?是对家人的负责吗?请大家认真思考这个故事中包含的多重意味。
这样的“微故事”就发生在身边,其时代意蕴与经典老故事又不一样,同样是班会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引领学生理解身边小事的舆情价值,能够对班级管理起到预警作用。学生的正向道德生成,有时就源于身边“微故事”。班主任应该遴选身边有意义的“微故事”,以学生的印证与成长为过程,让学生进行溯源性思考,迈出实践性步伐,蹚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之路。
三、“微故事”的运用与印证
(一)通过角色扮演加深体验
“微故事”遴选好了,并非原封不动地介入班会活动中。适当地变换故事呈现的形式应被提倡,应遵循“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要求”。通过角色扮演是强化故事浸润效果的方法之一。角色扮演更能让学生的思维好好地伸展,更能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激发。角色扮演中,应尽可能地让更多学生都有“上上镜”的机会,尤其应该让所谓的“调皮生”有一展身手的机会,让他们也充分地经历心理暗示、情感滋养和品性纯化的过程。当“观众”时,因为身处旁观者的角色,“事不关己”,所以能够公平合理地进行判断与思考;当“主角”时,因为有更多的入脑入心的机会,更多感同身受的机会,所以容易产生共情心,容易产生同理心,道德的生成与情感的厚植变得水到渠成。
上述“女儿状告父亲”的故事,可以分角色让学生扮演“父亲”与“女儿”:“你怎么能这样?把你老爸告进派出所,与你有什么好处?”“爸爸,我为你的长远考虑。一旦因为扎堆聚会而导致疾病的传播,你的责任就大了。”“无论如何,你不能告自己的亲爸爸啊!”“我不给派出所打电话行吗?劝告你多少次了,你有一次听我的了吗?”“不就是几个人玩了一阵吗?有啥大不了的。”“一旦发生事情就晚了……”
这样的扮演中,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渐强化,道德的生成变得容易而有力。这样的班会,由理论灌输到实践体验,由教师的独白到学生的互动,完成了一种可贵的转变,班会的精彩与学生道德境界的提升成为现实。角色表演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更多形式的深入与延伸,如写一写针对性较强的反思体会,看一看与此相关的新闻报道,想一想自己的道德行为,让扮演、体验与反思融为一体,进一步升华道德认知,强化体验感受,生成正确观点,得到品性滋养。
(二)通过现实印证强化效果
仅仅让“微故事”介入班会中是不够的。班会之后,勇于印证、改变行为、积极践行等才是德育中更为重要的目标。由开发到运用再到印证行动,不仅仅是打造高效班会课堂的需要,也是学生道德成长的需要。
以下是部分印证活动:
1.“一屋不扫”的故事中,不妨引领学生进行實践印证活动:“我是否因为学习这个所谓的‘大志向而不做任何家务?同样的,学生中是否有因为听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后而积极改变自己的行为:再也不因为学习紧张而让自己的书房变得脏乱差,再也没有因为要‘定天下而拒绝做一些家务的行为……”这样的印证中,有学生忽然意识到自己以前太懒了,自己就是陈蕃的“翻版”。进一步使学生意识到: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屋子的清洁开始,才是对学习与生活的负责,才是真正成长的体现。这样的现实印证才是“微故事”介入到班会创新中最重要的。
2.“女儿状告父亲”的故事呈现后,引领学生进行实践印证,你自己家中有类似的事情吗?当个人行为与国家大政不相符合的情况下,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在亲情、集体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倾向于什么……引领学生检视自己的道德认知,检视自己的公共生活,检视更大范围内人们思想与行为的真实情况,以此得到道德上的升华与行为上的正向践行。
3.“实话实说”活动。下面的每一词链接着“微故事”,利用电脑鼠标点击这个词,然后阅读相关的“微故事”,并就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话实说。为了免除尴尬,保护自尊心,觉得难为情的答案可以通过隐秘的方式进行:
(1)推——一家三口都很忙,于是家务推来推去,并且有“高大上”的理由:儿子——打扫卫生,大人有责;父亲:打扫卫生,夫人有责;母亲:打扫卫生,家政公司有责。最终,推来推去的结果就是花钱让家政公司处理。引领学生进行印证:故事中三人的说辞对吗?你家中有类似的情况吗?如果有,应该怎么做?
(2)尝——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源于一种使命,源于大理想,源于国家利益。那么,源于你自己的理想,你是否能够忍受学习的枯燥与单调而一直坚持呢?想想学习中的苦与越王勾践的苦相比,是不是不值一提?同学中有没有因为领悟卧薪尝胆的故事后而变得特别能吃苦的例子?学学他们,以后说到做到。
(3)让——一家四口去外面干活,突遭大雨。只有一把伞,怎么办?先是爸爸把雨伞让出来,理由是自己足够强壮,接着是妈妈让出来,理由是还有更弱小更值得保护的……后来雨伞落到了年龄最小的小儿子手中。然而,这不是结局。因为还有更娇弱的东西,于是,最终雨伞撑开在一朵花的上面……对比现实中的自己,是否不再斤斤计较,而是互相谦让?如果有,请分享出来,让大家体会“让”的境界。
以上实践印证进一步促进了“微故事”与学生成长后续力之间的联系,正所谓:“多一些印证,有机会深入;多一些实践,有机会升华;多一些延伸,有机会巩固。”微故事介入到班会中,就应该有后续,有张力,有较大的浸润力。
初中阶段的班会应该“以问题为导向,主动解难题、补短板、促发展”,其中,加大“微故事”与学生道德成长之间的糅合点探究,应该成为解难题的标志之一;聚焦学生成长中最紧迫的问题加以解决应该成为被补上的短板之一;促进班级凝聚力应该成为促发展的体现之一。如何让“微故事”发挥较大的正效应,如何从有益于学生道德成长的角度遴选“微故事”,如何让“微故事”助力于初中班会的精彩,如何评价以“微故事”为主要形式的班会,值得教师迈出建设性与持续性的现实步伐。
参考文献:
[1]林亚凤.故事,向情感更深处漫溯——“微故事”在初中德育中的运用探究[J].教书育人,2020(07):10-11.
[2]孔祥渊.立足情境的特殊性:微小叙事的兴起与德育的应有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22(01):92-96.
[3]徐酩皓.典藏小故事 助力学生成长[J].班主任,2016,(2):20.
[4]郑琼花.例谈“微故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教学月刊, 2015 (09).37-39.
[5]袁洪瑞,王玲.班级管理问题的内涵、价值及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22(03).43-47.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