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
摘要:识字写字教学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是小学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部件识字、字族识字、字源识字、兴趣识字等方法,有效地将传统文化和识字教学相结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其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文化传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围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汉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对语文教学和文化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识字教学与学习任务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为形式组织与呈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由互相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新课标将语文课程分为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其中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首位即“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可见识字写字教学的基础性作用。这一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学习基础。基于新课标理念,教师应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与生活中识字。
(一)部件识字
第一学段是学生识字的重要阶段,按照新課标的学段要求,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先认先写基本字,学习部首检字法,尝试发现汉字的一些规律”。为实现这一目标,部件识字应运而生。教师通过部件分解法将汉字进行拆分,在提高低年级学生识字效率的同时,达成了新课标对第一学段所提出的“初步体会汉字结构的主要特点”的要求。
(二)字族识字
形声字约占汉字总数的80%以上,有些字结构相对复杂,笔画很多,学生一笔一画的记很困难,教师可将汉字进行归类,利用字族识字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样学生在识记生字时就容易多了。
例如,在《小青蛙》这篇课文中,在识记生字环节中,教师可采用形声法字族识字。生字表中包含了一组形声字:清、晴、睛、情、请。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这些字归类,然后引导学生发现特点:读音相近,都带有后鼻音“ing”;字形相通,都有“青”字。运用形声法识字的另一个妙处是通过形旁和声旁,学生很容易辨别出一些形似字和同音字,避免写错字。以字族识字法使学生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和特点,对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字源识字
字源识字,即通过汉字溯源,将一个个汉字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图画或故事。例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中的生字“册”字,结构有些复杂,教师就可以用字源字理的方法教学生识记,例如:“在古代,人们把写了文字的竹简编串起来,称为‘简册。甲骨文和金文的‘册字中的几条竖线表示竹简,横向的曲线表示把竹简边连在一起的皮绳。”教师这样讲解,就能使学生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学生对汉字的印象也就更深刻了。
又如在本册书《小青蛙》这节课中,在学习“病”字时,很多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病字旁,这时教师用字源字理的方法就可以很好地使学生记住它:“病”字就像一个人躺在床上,发着高烧,“病字旁”的两点代表生病时出的冷汗。教师还要告诉学生,古代称轻病为“疾”,重病才为“病”。这样识记会加深印象,学生接受起来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可见,运用字理讲解其中蕴含的故事,能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使其了解汉字的发展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四)兴趣识字
结合低年段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而又有表现欲的特点,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乐学、会学。而猜编字谜、编顺口溜、编儿歌、联系生活实际识字等方法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1.猜编字谜、编顺口溜与儿歌
例如,“告”字可以用“一口咬掉牛尾巴”这句字谜来识记,而“人在高处走,云在脚下行”就是“会”字。字谜能激励学生动脑思考,在猜字谜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编字谜。在学习“白”的时候,学生积极动脑,编出了“一百少一”“九十九”“百里挑一”这些趣味横生的字谜,体现个性化的思考与表达。教师还可借助儿歌和顺口溜的形式,如在教学“碧”字时就可以用“王姑娘,白姑娘,一起手拉手,坐在石头上”这样的儿歌来记忆。这些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识字能力,还能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识记生字的兴趣。
2.联想法
面对复杂的生字,学生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这时,教师可以采用联想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抓住字形特点进行想象。如“游”字的字形相对复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游泳必须有水(三点水旁),游泳池多为长方形(中间是方),小孩子(右半边的子)游泳要注意安全,要由大人陪同(上面的撇横)。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及学生的想象,枯燥的识字过程因此而变得妙趣横生。
3.生活中识字
生活中,汉字无处不在。对于识字初期的学生来说,车站牌、店铺招牌、广告牌、外出旅游时名胜古迹上的字都是非常好的素材。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自主、自由地把识字融入生活中,既能提升学生的识字兴趣,又能促使他们热爱生活,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例如,春节时张贴春联与福字能让学生透过汉字感受年味,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对联平仄的韵律之美。牌匾中的汉字,尤其是中华老字号,是代表大众口碑的“活招牌”,例如我们熟知的“全聚德”“东来顺”“同仁堂”等,都习惯运用三字格的形式。其中,“祥”“瑞”“顺”等透露出人们祈求吉祥顺利的心理愿望;“德”“仁”“和”等映照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也能体现国家一脉相承的和谐稳定、文化繁荣的社会风貌。
二、识字教学与文化传承
站在文化传承角度进行的识字教学,教师不仅要关注汉字本身的工具性、教学中的识字数量、字形结构外,还要关注汉字蕴含的文化意义。教师应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作用。
(一)说文解字,增强识字趣味性
在低年段汉字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缺少對汉字及其蕴含的文化的理解,识字兴趣就难以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汉字本身承载的历史为依据,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识字教学,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加以传承和发扬。将汉字和与它本身有关的故事结合起来,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汉字的理解,还能拓宽知识面,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
例如,彩虹的“虹”字的偏旁是“虫子旁”,对此很多学生会存在疑问:为何彩虹这个自然现象会和动物有关?由于这个原因,不少学生会将“虹”字与表示颜色的“红”字相混淆。这个时候,教师进行“说文解字”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虽然彩虹是雨后才出现的,但是‘虹字之所以是虫字旁,确实是有根据的。与当今的昆虫不同,古代的‘虫代表体型较大、性情凶猛的动物,如龙、蛇、虎,等等。而龙与雨水息息相关,古人认为,雨后天空中出现的彩虹外形好似一条能呼风唤雨的龙,所以‘虹字的偏旁是‘虫。”就这样,学生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虹”字的理解,还能快速分辨出其与“红”字的本质区别,提高了识字兴趣,增强了识字能力。
(二)引经据典,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节选自古典名著。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即以“古典名著”为主题,在教学《草船借箭》中的“妒忌”这两个生字时,教师可以先从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以及周瑜的性格特点入手,进一步拓展和善妒有关的历史典故。此举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又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
(三)借助插图,融入传统文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插图,能让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该单元中四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配有插图,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文化之美——《古诗三首》以水墨画为点缀,清雅悠远;《纸的发明》以米色的棉麻质感为底色,仿佛能使人体验到在粗糙的麻纸上书写汉字的感受;《赵州桥》以雄伟美观的桥体图片横跨在课文上方;《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则将《清明上河图》中的一隅奇景直接展示出来,学生边读边对照,体会北宋时期汴京的盛景。
汉字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教师要巧用教学智慧,以多元的教学手段将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与识字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在识字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爱祖国,爱传统,重文化,懂传承,建立文化自信,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郭丽媛.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研究[J].学苑教育,2021(11).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