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戏》的 “戏外之趣”

2022-05-30 10:48谢淑茗宋文仁
课外语文·上 2022年11期
关键词:乐土平桥社戏

谢淑茗 宋文仁

一、另类的《社戏》——折射美好期盼

提及鲁迅,我们多条件反射地嗅到一股浓浓的“批判味”。确实如此,在当代文学史上,鲁迅是敢于直面封建社会陋习、揭露社会黑暗、批判虚伪人性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叩问人性、发人深省。《朝花夕拾》充满温馨的回忆,但也有对封建社会的理性批判;《彷徨》渗透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的无限关怀,也有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主义的斗争精神;《呐喊》更是充满了批判的“火药味”。按照这样的对比和分析,《社戏》就显得特别另类,甚至可以称作鲁迅文学作品中的一朵奇葩。《社戏》还被选入《呐喊》当中,更是另类中的“奇葩”。

《社戏》是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但文章的主体并不关注社戏本身,而是表达作者对社戏之外的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本文讲作者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的过程,充满在鲁迅作品中难得一见的“趣味”,描写了远离喧嚣的诗意乡村生活,讲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亲密无间的关系及童年趣味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讲,《社戏》之所以被鲁迅选进《呐喊》,寄寓了鲁迅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

二、诗意的《社戏》——远离喧嚣的乐土

少年时代的鲁迅生活其实并不开心,几乎不能离家半步。他在《故乡》里谈及每天“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读一些难懂的、枯涩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书,所以平桥村在作者眼里算作一方“乐土”。平桥村不但是“乐土”,而且还是一片“净土”。因为那里环境优美,远离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是难得的诗意的精神家园。

(一)这里诗情画意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20世纪初的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封建主义势力的双重压迫,落后、衰败、腐朽可以说就是当时中国的代名词。鲁迅在《故乡》里面就有这样一段让人压抑的语段描写:“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但是《社戏》里面的乡村生活描写透露出完全相反的恬静和温馨。孩子们坐上梦寐以求的船只去看戏,还没听完母亲叮咛,他们已经飞快离开。当时的环境描写清新而自然,作者坐在船头,记录他对美丽乡村景色的所见、所闻:

“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这几句描写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将“我”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器官一一调动,描绘孩子们月夜出航中所见的江南水乡幽静、美丽的山水画卷——清澈的河水、碧绿的豆麦;听的是一首悠扬的动听乐曲——“潺潺”的船头激水声,小朋友们的说笑声,婉转悠扬的横笛声和下文戏台上“咿咿呀呀”的吟唱声、锣鼓声。作者以一系列的动态描写衬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所嗅的是清香的水草,芳香的豆麦,还有下文甘甜的豆浆、清新的夜气、清脆的熟豆……各角度将这片“乐土”写得栩栩如生、诗意盎然。同时隐含着“我”对这种景色的陶醉之情,充满着浓郁的抒情气氛,使作者笔下的平桥村充满温暖、安静的色调。

(二)这里梦幻如诗

如果说《社戏》的诗情画意是作者和我们能够用“肉眼”看得出来的实景,那么下面的描写就是作者以孩童视角构建的虚景: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这四句如梦幻一般出现,月夜航船这晚的一切经历超越了“我”这个久居城镇、只会埋头读书写字的孩子的认识。这个美丽的月夜连同月色下的一切就仿佛仙境一般让“我”着迷、迷恋。在作者的笔下,月色可以与水气亲密拥抱,连绵群山可以变作踊跃的铁的兽脊背;连戏台也成了仙境,航船更变成了大白鱼——如梦似幻,这都是作者以孩子的眼光所描述的世界,这个世界也只属于作者一人。这些率真的描摹和朴素的情韵,只用寥寥几笔就抓住了各种景物的内在神韵,而且超越了景物本身,将一幅幅水乳交融、情趣横溢、和谐相映的风景画呈现出朦胧的、梦幻的美感,给人以美的熏陶、美的想象、美的感受。

三、趣味的《社戏》——纯真人性的向往

鲁迅十三岁之后家道中落,祖父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可谓是祸不单行。小鲁迅经常往返于药店和当铺之间,甚至在店铺当过伙计,小小年纪品尝到了世间冷暖,也听到了很多不和谐的声音,初步了解到中国人精神的麻木和封建等级的压迫。这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禁锢着底层劳动人民。而在平桥村这里,作者感受到城镇生活所没有的安宁、平等、和谐与纯真。

(一)这里只有平等,没有等级

鲁迅的童年时代大多时间在城镇生活,即使后来家道没落,他也算作一位有钱的“公子小哥”,所有人都对他毕恭毕敬或者表面恭敬。《故乡》里面的中年闰土,“老爷”前“老爷”后的称呼,让“我”打了个寒战;还有豆腐西施,说“我”“放了道台”,让“我”无言以对。成年后的鲁迅对一些等级观念深恶痛绝。而在平桥村里面,虽然这里也有着一定的封建礼教观念,但还是本着平等、友爱、和睦的精神相互尊重着、交往着、生活着。所以伙伴之间“打了太公”,绝不会认为是“犯上”。双喜和其他小伙伴绝不会因为“我”是“公子哥”而高攀、附和“我”,而是出于孩童的正常交往,愿意陪“我”玩,想方设法让“我”高兴,“写包票”带“我”看戏……体现了孩子们的善良、友爱、热情的一面,尤其是双喜,更有对“我”的体贴(为“我”找船去看戏、为铁头老生不翻筋斗安慰“我”)。这里,人与人之间没有私心,地里面的庄稼是大家共同享用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作者心中的向往。

(二)这里只有纯真,没有恶念

生活中人與人之间的交往,讲求一个“真”字,因为这样才能有和谐的生活。阅读《社戏》,我们也发现里面人物的语言、行为或许触碰了现代社会的准则,但是在平桥村村民的眼里却认为是出于纯真的表达,没有恶念。如当孩子们“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担心会被骂,但双喜说“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引得哄堂一笑。连我们都为双喜这种反客为主、等价交换暗暗发笑。孩子们的“偷豆”也纯属纯真。相比孔乙己为了生活而偷,还被人打断了腿的“不齿之偷”,这里孩子们月下“偷豆”仅仅是孩童的天真的“待客之道”,并不属于“非法占有他人财产”,因为先是小主人阿发自愿被“偷”,即使“偷”了六一公公的豆,后来也得到了他的“认可”(为请客而偷是“应该”的),而当“我”说“豆好吃”,居然让六一公公“感激”起来,这些质朴而真切的表白,是自然情感的流露。

四、道不完的《社戏》——鲁迅心中的温暖港湾

再次拜读《社戏》,笔者的脑海中突然浮现了《历史的天空》 歌词:“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鲁迅生活的年代,已然成为了过去。认真阅读《社戏》,它就像一首抒情的、舒缓的歌,歌声回荡着我们对童年的美好记忆;它也像一幅诗意的、美丽的画卷,色彩缤纷,飘荡在我们对故乡无尽的回忆中;它还像一杯香浓的、回味无穷的香茶,芳香飘溢,萦绕着我们对纯真无邪的向往。

《社戏》道不尽也说不完,值得我们一生回味。好好感受《社戏》,珍惜我们当前的幸福生活,珍惜彼此纯真的友谊——这不但是我们的乐土,也是鲁迅先生的温暖港湾。

猜你喜欢
乐土平桥社戏
盈江 中国犀鸟的一片乐土
平桥豆腐羹,淮扬菜系的“扛鼎之作”
“天下第一菜”平桥豆腐
展演期间基本功考核
乾隆皇帝与平桥豆腐
天台县平桥镇中心小学
中国,外资挂车企业的乐土?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