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成长都会遭遇各种困扰,也会找到不同的化解方式。我个人就有不少困扰,是通过读书得到化解的。
我小时候很怕死,经常会梦到自己稀奇古怪地“被死亡”。直到有一年,新学期开学学校发了新课本,我翻到了林觉民的《与妻书》,事情得以反转。
至今难忘那激动人心的场景:当课文篇名和“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与汝永别矣……”映入眼帘,我以为会说点夫妻恩爱的事,不料却是封永别信,还涉及我最纠结的死亡话题。我心头一紧。不过,看到“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一句,继续往下读,心境逐渐明亮,压迫感逐渐减轻,最后完全消失——吾与汝,吾与天下人,吾与国,吾与子,吾与家,吾与生,吾与死……无不娓娓道来,视死如归,向死而生。长久以来憋在我心中的生死苦闷,就此释然。
自此,我和读书结下难以割舍的缘分;自此,我读任何书时都会有一种自觉意识,会主动跟文本对话,跟作者交心。可以说,读书带给我的是自我启智,自我教化,自我救赎。
读书不是人生的全部,但人生不能不读书。读书的自我教育功能,有自发撞上的,也有自觉寻求的,它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极为重大的意义。由此,我想,学校教育要做的,是提供尽可能多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帮助教师和学生实现更多自发和自觉的自我教育。谨给出几点建议:
精选阅读资源。精选适合师生阅读的书籍和材料,进行整体规划,确保内容主题、载体形式、课内课外、难易程度、基础阅读和多学科阅读等方面结构合理,便于分类、分层、分项开展读书活动,让师生多角度、有梯度地接受自我教育。
设计阅读任务。善用阅读任务促进师生读书。比如,设计通过读书才能完成的小制作、小创作、读书报告等,带动师生自主阅读和自我教育。
提供阅读指导。针对师生读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指导,特别是要明确完成阅读任务的时间要求、范围要求、问题链条、评价标准等,促使师生有步骤、有方法、有秩序地开展自我教育。
重视阅读交流。适时把师生个体读书行为转化为群体读书行为,使之成为一种读书共同体活动,便于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相互分享、相互激发和相互促进,优化自我教育。
关注阅读反思。适时安排读书反思活动,优化读书结构,确保读书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提升,夯实自我教育。(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