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玛草
地名是一个地方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是一个地方最具特色的文化印记。藏族历史悠久,一些古代遗留下来的乡里村落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这些地名见证了碌曲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藏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而且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了解当地的地形地貌、村落的相对地理位置、信仰民俗、地域传说、历史、语言以及基层社会组织结构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碌曲县隶属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青藏高原东边缘,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地理坐标为33°58′21″~34°48′48″N,101°35′36″~102°58′15″E,总面积5298.6平方公里。“碌曲”系藏语音译,意为洮水(碌:本意是小龙、水蛇),因地处西倾山以东、洮水之源而得名。早在新石器时代,羌族先民就生息繁衍于洮水谷地和白龙江一带。汉初,羌留河所部曾游牧于此。北魏时,洮源之地为吐谷浑占据。隋大业元年(605),平定吐谷浑,复置四郡,洮源归临洮郡下辖。唐朝初年入水洮州(治所在临潭)。安史之乱后,洮源之地归其所属。蒙元一统后,洮水之源又成为吐蕃等处宣慰司的辖地。明代统归洮州卫管辖。清代,江马强采、中翁以西之洮源,为和硕特蒙古部占有,以东之洮源地区,归属洮州厅管辖。乾隆十三年(1748),改洮州卫为洮州厅,属甘肃省巩昌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碌曲县成立碌曲行政委员会,隶属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1958年碌曲与玛曲两县合并称洮江县。1961年1月撤销洮江县恢复碌曲县。
“古村落”概念界定
“村落”一词起源很早,《三国志·魏志·郑浑传》中载“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1]。村落属于聚落的一种,在城镇形成之前,村落等同于聚落。后来随着聚居人口的增多,聚落形态发生了变化,聚落因城镇的出现而分为村落、城市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集镇。村落成为农村聚落的简称,成为长期在一个边缘清楚的固定地域生活、聚居、繁衍内的农业人群所组成的空间单元,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宽广舞台[2]。
碌曲县古村落地名分类分析
按地名的由来,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同时参考所研究区域的文化历史记载,可以得知:碌曲县村落地名的由来得益于自然可见景物,即自然景观;还有人类社会的文化景物,即人文景观,相对应地将地名分为这两大类。其中,第一大类包括地形地貌、水、动植物三个小类的地名;第二大类包括部落、姓氏、方位、数字、生产方式及宗教六个地名。
自然景观类古村落地名
这类地名是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自然的结果,直接反映着村落所在地及其周边的一些客观自然环境特征。对碌曲县而言,与自然景观相关的古村落地名占县域村落地名的40%,而在其自然景观类地名中又以地形地貌类的地名较多。
1.地形地貌类地名
碌曲县境内地形自西向东大幅度倾斜,西部以高原山地地貌,东部以高山峡谷地貌。从一些地名可以看出村落所处的地形特征,也反映出当初老一辈选择村落的智慧,即以山为背,是防风避寒的好方法。如加吾岗村(????????????),加吾在藏语中表示灰色的山丘;巴尔扎(??????)、毛日村(????????)、二地村(??????????)、加热村(???????)与地形地貌相关的古村落地名反映了碌曲县域自古以来人们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与水相关的古村落地名
碌曲县的名字来源于水,意为洮水(碌:本意是小龙、水蛇),因地处西倾山以东、洮水之源而得名。因此,在碌曲县有许多关于水的地名。这些地名所用的文字多为“河、水、湖”。如尕海村(????????)名称以当地姜错湖的汉语称谓得名,意即“小湖”。是甘南第一大淡水湖,也是青藏高原东部的一块重要湿地,被誉为高原上的一颗明珠。从这些地名可以反映出自然水系同农牧业发展的紧密相关性。
3.与动物相关的古村落地名
则岔藏语称为“则仓”(??????),“则”意为“羚羊”,“仓”意为“家”,连起来就是“羚羊的家园”。这里曾经是茂密的原始森林,珍禽异兽数不胜数,因人们视为高原精灵和吉祥之物的羚羊漫山遍野,故而得名为“则仓”,即则岔。
人文景观类古村落地名
人文景观类地名所处位置受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对碌曲县而言,与人文景观类相关的古村落地名占县域村落地名的百分之60%,而在其人文景观类地名中又以水、部落姓氏的地名較多。
1.与姓氏相关的古村落地名
双岔村(???????????)“散木察”地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散木察”一名是由藏族四大姓氏中“东氏”繁衍的十八大“察”系统中的“散木察”部而得名。另一种说法为,相传,该地先民从后藏萨迦“桑察”地方到该地定居,就沿用原地名为部落名。后来,因“散木”和“桑”音接近而产生转音,读作“散木察”,遂将部落名演变为地名。也就是因早期来到这里的萨迦氏族中的“散木察佐仓”而得名[3]。散木察部落之先祖据《安多政教史》等有关史料载:萨迦王朝统治整个藏区时期,八思巴大师从后藏派遣了内亲大臣南拉本到多麦地区管理政教事务,后者有两个儿子,叫作确科加和桑耶扎西。确科加的后裔繁衍为西仓的六个措哇,桑耶扎西的后裔分别繁衍为散木察郭哇系统和唐隆郭哇系统,他们分别占据和管理各自的地盘。这类地名在碌曲县还有扎咱(?????)、吾乎扎(??????)、田后村(???????????)。
2.与宗教相关
郎木寺是寺院,也是地名。它是以地名和寺名合二为一命名的。这一名村的全称是德合仓郎木,意为“虎穴天女”。像这类地名在碌曲县还有贡去乎村(?????????)、尕尔娘村(??????????)。
3.与部落相关
碌曲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藏族部落历史悠久,地位突出。与此相关的地名有阿拉村(??????????),位于碌曲县东部。“阿拉”系古藏族部族姓氏名。相传,在萨迦王朝时期,派遣许多人马到多麦地区驻防。多年后他们未能返回故里。八思巴大师便派遣了一位称作“阿拉仓”的喇嘛到多麦安抚慰问他们。遂来到今阿拉地区,这里的五户人家听说他是萨迦国师派来的使者,十分崇敬,并尊为上师,随之阿拉仓选定住址定居下来。阿拉仓在巴尔察修建了佛殿与寝宫,五户人家的人口也逐渐增多,加之从外地迁来一些住户,使这里人口有了一定的发展,阿拉地区的政教事务也由阿拉仓世袭管理。
4.方位类地名
人们最初为了适宜生存的需要,将地理方位视为首要的认识感念,于是产生了方位地名,用方位副词来命名[4]。为了方便区分,常在一般名称、通名加上限定词,以表明二者所处的不同方位,来描述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辨别方向的重要手段。常用上中下、前后、阴面、阳面等来表方位。对于农区来说,即以根据人们居住地形方位命名的地名如上坡、上沟、上梁、下岗等。
5.数字类地名
数字类一般是数字和名词组合而成的地名。这类地名在碌曲地名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有其特色。一般以量词命名。在山沟等上面冠以三、九等数字。偶数少,奇数多。数字表示某种地物的排列顺序,如二地大队二地村(???????????????)是碌曲县双岔乡管辖的五个生产队之一,此村在迁移下来后为防止重名便以数词加原地名作为新地名。
6.生产方式类地名
生产方式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极为密切,人们在实践中接触到一些地理实体以生产方式予以命名,这类地名反映了生产力状况。在农牧业生产方式中以“场”命名的聚落分布于碌曲的各个区域,场是指各种农作点和牧场,为人工所建。如李恰如牧场以这一命名方式为主体,反映了最初以单一姓氏的少量居民从事畜牧业定居,而后形成村落地名。
碌曲县古村落分布特征
自然景观类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
这类地名是人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直观认识。碌曲县地势西高东低,由盆地和山地两大地形组成。西部是高原山地,东部地处洮河流域,沿洮河两岸山岭陡峭。这一地貌地势决定了村落的分布格局:自然景观类地名主要分布于东北部、西南部地区。在该类地名中,地形地貌类地名大多分布于碌曲县北部和东部的山地。水类地名大多分布于碌曲县的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低洼处,动植物类地名则大多分布干东部地区,分布比较稀疏。总体来说,自然景观类地名的分布与碌曲县的地理环境方面的特点比较贴合。
文化景观类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
这类地名反映着人们改造利用自然、传播地方历史文化的结果。同人们的信仰、习俗、社会组织、生产方式等密切相关。文化景观类地名分布,整体在县域东部和西部。其中姓氏类、部落类地名主要分布在碌曲县的东部和北部,与人文景观类地名的分布及人口密度分布相吻合,主要受东北部独厚的地理条件所影响。宗教文化和纪念传说类村落地名集中分布在县域南部,尤其是郎木寺镇。生产类地名主要分布在碌曲县的西南部的中部偏西地区,与人口的分布有一定的关系。人文景观类地名在功能上承担着本地区的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历史记载作用,是碌曲人文历史的重要载体。
表 碌曲古村落地名空间分布
碌曲县古村落地名文化保护策略
古村落地名文化的研究与历史密不可分。古村落的历史在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社会发展逐渐形成,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记录、诠释和探索的研究[5]。村落地名作为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现象存在,地名文化历史留存越悠久,地名保护的价值就越高。因此对古村落地名文化的保护,应该遵循尊重历史、保护历史文化的原则。
做好地名标准化
有些少数民族地名没有统一的叫法和一致的书写形式,地名中存在着很多同音和重名现象,这样就会出现很多差错,在给日常生活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因此要掌握好村落地名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落实规范地名标准。必须要统一称谓、书写、译写传统村落地名,有利于地名文化的发展和推广。
发动民众保护地名
保护地名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最后采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并制定符合地方地名文化保护措施。很多地名的消失,是由于地方人民对地名的保护意识淡薄和不重视,所以要让村民知道地名文化的来源与内涵。如以自然环境特征命名的地名,以地形地貌、动植物、山水类命名的地名等。地名文化所蕴含的内容越深刻,就能证明它所反映的地方历史真实性就越高,越具有保护的意义。
規范地名管理
应当遵循当下社会发展,从而进一步完善地名保护管理条例。碌曲村落地名文化的保护现状,根据碌曲村落地名现状来确定符合碌曲古村落地名文化保护的管理条例。为了推动地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村落为据点,做好地名文化内涵的传播,让地名历史文化成为民众耳熟能详的地方特色。
地名的形成不仅与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关,也与当地的人文环境有关。在当前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地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人们因对地名语言文化及地名文化遗产缺乏认知、保护意识淡薄,而对地名随意更改和废止的现象时有发生,应当进一步重视地名文化的保护传承,使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13(01):7-12.
[2]孙莹.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
[3]刘沛林.古村落:亟待研究的乡土文化课题[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7(02):72-76.
[4]智贡巴·贡去乎丹巴饶布杰.安多政教史(藏文)[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5.
[5]褚亚平.地名学论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6]黄淑娜.宁波古村落传统地名文化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J].艺术品鉴,2016(04):324-325.
[7]罗爱昌.碌曲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
[8]王荣,王林伶.盐池县人文地名类型与分布特征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2(01):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