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李玲
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融媒体时代,如何利用多种传播手段做好徽州戏曲的保护和传承,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以融媒体时代为背景,探讨地方媒体在徽州戏曲的保护和发展中的使用现状,剖析其在徽州戏曲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对应的策略,以此来促进徽州戏曲的创新性传承、创造性转化,不断对外传播中国声音、中国文化。
戏曲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徽州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重要的文化传承。徽州戏曲的保护传承既需要媒介传播也需要面对面的沟通。沟通要建立在“共同性”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场域中的群体面对面交流分享。然而徽州戏曲在传播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对徽州戏曲的保护传承多停留在学术研究上,脱离了现实生活,以及徽州戏曲的传播形式陈旧缺乏新意,徽州戏曲要想更好地传承发展,地方媒体就要借势借力,培养专业人才,大胆创新,勇于担当,打造徽州戏曲精品内容,丰富传播载体,创新传播形式。
融媒体时代下地方媒体对徽州戏曲保护传承现状
“徽州戏曲包括傀儡戏、傩戏、目连戏和闻名全国的徽戏,吸取了各剧种的优秀戏曲艺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徽州戏曲剧目丰富,据现有的研究统计:‘共有传统剧目约1404个,目前能见到的脚本即有753个。”[1]徽州戏曲是一个具有多元化表演形式的艺术。地方媒体包含地方传统媒体与新兴自媒体。融媒体时代下,地方传统媒体对徽州戏曲的保护传承有限,地方媒体利用新兴自媒体传播徽州戏曲的意识不强。
地方传统媒体对徽州戏曲的保护传承有限。电视台、广播、报纸对徽州戏曲传播所发挥的功效日趋减小。诸如安徽卫视《美在黄山》《大黄山》,宣城电视台的《传承徽文化,品味古徽州》,歙县电视台《歙县溯源之徽文化的传承》以及叶龙主创的以戏曲为主的综艺性栏目《相约花戏楼》等对徽州进行描述的电视节目,收视率持续降低;专业戏曲广播电台等都受到自媒体的冲击,收听效果不理想,只有一些农村老年人仍在收听,受众单一且数量较少,传统媒体所发挥出的效用微乎其微。
地方媒体利用新兴自媒体传播徽州戏曲的意识不强。地方媒体虽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但是利用互联网的意识不强,导致结果差强人意。诸如黄山新闻综合、安徽发布等微博号粉丝众多,统观其内容,发布的关于徽州戏曲的内容较少,安徽政府新闻以及当地举行活动的各类报道和转发的各类软文较多,没有发挥出互联网与戏曲文化资源交互共享的重大作用。微信平台上虽有各类关于徽文化的微信公众号,但是没有形成一个专门介绍徽州戏曲的特色公众号,已有的账号内容也多为各类广告以及软文,对徽州戏曲的介绍传播较少。以黄山微生活公众号和黄山市民网络公众号为例,两个公众号里面的内容都是关于当地居民的生活叙述以及各种娱乐性质的软文转发,内容缺乏新意,对于徽州戏曲的叙述仅仅停留在戏剧脚本方面,没有动态地将徽州戏曲记录并转发传播出去。迄今为止,抖音、唱吧等平台的徽州戏曲曲目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出新兴自媒体传播快、互动强的优势。
融媒体时代下徽州戏曲保护传承存在的问题
徽州戏曲内容陈旧单一
地方媒体受主体限制,单向思维,主要突出强调本区域的文化内容,缺乏系统而全面的宣传。徽州戏曲的内容传播较少,内容单调,即使是传播率较高的徽文化内容也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品牌。传统徽州戏曲内容只是注重保留传承,没有创新,内容晦涩,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阳春葵》《新编女贞观重会玉簪记》《琵琶记》《北西厢》等经典内容,其演出形式、编剧内容等没有适应新时代变化,依然是照搬原有的表现形式,缺乏新意,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诉求。诸如宣城电视台《传承徽文化,品味古徽州》以及歙县电视台《徽文化的传承》等节目,本应可以较好地宣传徽州地方戏曲,但对徽州戏曲的介绍却是一带而过,没有详细说明徽州戏曲对于明清徽商的作用以及对于当代徽州本地人民的实践意义,内容空洞乏味,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只是空谈宣传,而没有落到实处。
徽州戏曲形式创新不足
徽州戏曲文化资源丰富、內涵深厚,但是传播形式老套,不够新颖,缺乏创新。以传播徽州戏曲文化的专题讲座受众少,穿透力小,辐射力更小。安徽高校非遗进校园的专题讲座,内容深奥,偏向学术,参与人员多为教师、学生,受众层面单一,社会接受程度低,辐射力不足。以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向外展出徽州文化历史,建构力较弱,无法形成品牌效应。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全面体现徽州文化主题的博物馆,具有独特的地位,但是其发展堪忧。原因在于它只是静态地展示展品,没有将先进科学技术运用到馆内藏品展示上,内容枯燥乏味;以徽州生活为题材的电视节目内容俗套,不能吸引观众。目前将戏曲文化与电视综艺节目相结合的案例屡见不鲜,但是徽州戏曲没有与综艺节目有效结合,以推动传承发扬徽州戏曲文化。相较于黄梅戏的大力发展,徽州戏曲发展惨淡。
徽州戏曲推广力度不强
首先,融媒体时代,传播媒介发生了重大变革,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渐渐被自媒体和融媒体所取代。自媒体让每个人都成为传播者,让每个人都能发声,这些信息的交互传播更有利于促进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是徽州戏曲的传播方式还是以广播电视和线下的纸质传播为主,没有深刻认识到互联网传播的有效性。
其次,线下品牌推广不强,徽州戏曲文化的推广始终围绕徽州地区,没有真正走出徽州,与旅游产业结合紧密度不够,旅游产业与徽州戏曲文化传播互利共赢的局面没有形成。推广力度不强势必会影响徽州戏曲的传播效果。从传播者的角度分析:信息的发布源于传播者,传播者控制了信息源,对信息进行了选择性筛选,使传播的信息不够全面广泛,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影响了之后传播的各个环节。其次传播主体单一,仅依靠政府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广大社会群体没有参与到传播中,传播是单一的。从受众的角度分析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媒介是行动者,受众是结构,媒介可以影响受众,受众反过来也促进媒介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传播学学者吴飞认为“传播研究应该直面的是人类因为沟通不善而导致的苦难,同理,沟通不善将阻碍我们的联结。传播学应该参与其中,致力于不同阶层社会力量的联结,这应该是传播的关怀。”[2]传播需建立在可沟通性基础上。对于受众的分析,应该让受众在了解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最真实的反馈。在对徽州戏曲的继承传播中,政府以及传承人应发挥主体作用,其他的个体也应发挥个体的作用,积少成多,汇聚成文化传播之源。
融媒体时代下徽州戏曲保护传承可行性出路
打造徽州戏曲传播内容精品化、特色化
“艺术创作是个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在遵循自身艺术心理定势的同时,又需要不断地优化和超越,以迎合观众与时俱进的欣赏口味和层次。”[3]融媒体时代,大量用户生成内容(UGC)、专业生成内容(PGC)和职业生成内容(OGC)使得网络信息裂变式增长,传播内容是核心,传播形式是关键,符合受众口味是主流。众所周知,优秀的节目靠内容取胜,靠价值彰显其存在意义,这就需要在徽州戏曲保护传承中创新内容,以不断细分的受众为基础,在不断分流中创造出更有生命力、影响力的内容,使徽州戏曲在不同受众群中进行传播,扩大辐射力。在对传统经典剧目的创新性传承上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地赋予时代精神,迎合人们新的需求,让传统剧目焕发新的风采。在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同时,注意乡土民俗的延续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保存。
打造徽州戏曲精品内容,创新徽州戏曲传播形式。现如今大型真人秀综艺节目异常火爆,徽州戏曲要想得到创新发展,可与之互融。徽州戏曲与徽商不可分离,徽商又与徽菜紧密联系,可在此基础上创新节目内容,将徽商、徽菜与徽州戏曲相结合,以徽州戏曲为背景,以徽商为主体,以徽菜为辅助。以《舌尖上的中国》为参考,进行美食综艺节目的创新,推出《舌尖上的徽州》,内容题材专门讲述徽州人家、徽菜的做法、对食材的选择、徽菜的制作过程以及对人们品尝徽菜的面部表情进行特写。以《乔家大院》《大宅门》《大清盐商》等电视剧为参考,以徽商、徽商老字号以及牌坊下女人们的生活等历史题材制作电视剧,从电视节目内容方面对徽文化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创新,将徽文化的一点一滴贯穿到电视节目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最后,对徽州戏曲进行创新,对内容、演员、配音、配乐的质量再一次进行提高,要求追求视听效果,网络独家发行,提高受众体验感。从优秀人才的培养,到对人才创意的激发以及栽培,最后到影视成品的消化等一系列培育计划,致力于打造出更好的节目,逐渐形成种树、栽培、消化的影视生态圈,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大型非遗类节目《传承者》以影像方式,记录和还原了大师们的奋斗历程,加上现场导师们的叙述以及团队的争论,通过比赛的方式,传播中国非遗,让非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创新徽州戏曲传播形式
纵观古今中外,文化传播都离不开文化载体,而文化载体多为文化产品,用来给赋予实物文化的含义。现如今徽州戏曲的对外传播可以完善更多载体,创新影视文化作品,让徽州戏曲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影响人们的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让徽州戏曲与黄山当地旅游搭档,致力于文化产品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使徽州戏曲文化产业成为徽州的支柱性产业,并且引起游客对异质文化的认同和强烈的消费欲望。徽州戏曲的传播要致力于借助黄山文化旅游台唱徽文化大戏,不断完善徽州戏曲传播载体。
首先,创新徽州戏曲文创产品,塑造徽州戏曲人物形象。向故宫博物院学习,创作出更多的文化创意产品。如以徽州戏曲人物造型、配饰为模板设计各种手机挂饰、手机壳、以及带有各种文物图案的丝巾、卡通漫画版的龙袍以及各种珠钗仿制品。徽州戏曲文化创意产品结合徽文化,更有利于徽州戏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其次,利用沙画的形式传播戏曲文化。沙画故事内容以及版式的设计都独具特色,利用沙画这种形式宣传徽州戏曲的发展历程,巧借沙画这种新形式,吸引更多的粉丝,使之成为徽州戏曲的忠实粉丝。
再次,利用AR和VR技术虚拟传播徽州戏曲。在数字化时代,随着AR和VR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博物馆旅行是大势所趋,新颖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也会异彩纷呈,独树一帜。徽州博物馆需要采用幻影成像、CG高仿真动画、全3D视频等数字技术,并结合徽州戏曲的特性,最大限度地在博物馆展现出原汁原味的徽州风采,满足大众参与互动体验的数字化展览馆的需求;要丰富博物馆各类衍生文化创意产品,吸引游客在博物馆文创产品现场免费体验。
最后,注重徽州戏曲文化体验活动。对徽州戏剧学习的体验式观摩,让更多的人在体验的过程中爱上徽州戏曲。创新戏曲文化,与当地高校联合,开展戏曲文化进校园、进学堂,增加受众面,让戏曲不只停留在当地人的消遣娱乐中。
融合徽州戏曲多渠道推广
融媒体時代,将广播、电视、报纸以及网络自媒体联合起来,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实现各方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不断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要加快促进区域媒介融合,形成以新媒体传播为主,以传统大众传媒为辅的区域媒介融合的新局面。一方面要加强实体文化产品推广,另一方面完善博物馆等各类展馆的新媒体和数字化建设,并随着App市场的不断普及,为观众提供文化旅游的饕餮盛宴。
在线下,地方媒体应不断开发优秀的数字文化产品,提供优秀的文化信息产品和服务。拍摄徽州文化影片,通过影片的实景再现让观众感受徽州文化带来的震撼,并对徽文化产生深深的认同感,从细节上体会徽州文化的深度。报纸对于徽州戏曲的报道不能只停留在报道传承者和传承曲目上,要适当印发一些徽州戏曲的文字脚本,以便徽州戏曲更好地发展传承。
在线上,利用微博、公众号、抖音等社交媒体加强宣传推广。地方各级媒体开通微信公众号,每天或每周适时推出一些关于徽州戏曲的内容,如可以推出以敬业、孝顺为主题的相关戏曲曲目,借此来传播徽商的精神与价值追求,通过有内涵的小故事来打动听众,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徽州戏曲文化。
“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创新演变、繁衍传播、社会影响等都会推动艺术的发展,突出中国文化的优势,加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4]徽州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一,其传承既是文化艺术创新的需要,也是保护传承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徽州戏曲要想不断发展创新,需要各类媒体的共同助力。县级以及市级媒体应更多地立足于戏曲文化的传承,省级媒体对于徽州戏曲的发展应该立足于传播、创新。只有内容、形式、传播手段都与时俱进,地方媒体大胆创新,勇于担当,徽州戏曲才能不断发展,徽文化才能稳步向前,让民族文化发光,为世界文化增添一抹色彩。
参考文献
[1]汪俊祺.徽州地域武术:一种民间文化现象综述[J].黄山学院学报,2006(06):25-27.
[2]吴飞.传播学研究的自主性反思[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9(02):121-128.
[3]闻雯,王婷婷.融通发展,守正出新:从黄梅戏演变中的融通性看地方戏曲的传承[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2,43(07):1-7.
[4]武佳,张翼,杨思燕.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戏曲音乐传承与创新研究[J].陕西开放大学学报,2022,24(03):56-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