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祥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国独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孝文化起源于人类社会早期,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以适应社会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时期,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安徽省萧县A村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积极进行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型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传承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时代内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农村工作、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一项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经济振兴和文化振兴同等重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缺一不可。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时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国传统孝文化是人之行、德之本,正如《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说:“居处不庄,不孝也;事君不忠,不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不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人生所行之事,无不与孝有关。千百年来,“孝”作为约束和衡量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规范和准则,在道德教育、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安徽省萧县A村传统孝文化主要源于闵子骞的孝思想,闵子骞是鲁国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最为典型的孝行故事——“鞭打芦花”,就是发生在此地。虽然闵子骞早已故去,但其孝的精神却流传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成为一种传统美德,并被发扬光大,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孝文化。
闵子骞孝文化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善事父母。这是闵子骞孝文化的核心。《论语为政》中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由此可见,古人认为赡养老人单纯地提供物质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孝是在给父母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同时给予父母充分的精神关怀,并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敬重父母,这才是孝的最高境界。闵子骞遭受继母虐待没有心生怨恨,在父亲处置继母时,没有趁机报复,反而为继母求情。事后仍将继母看作自己敬重的长辈,无怨无悔地赡养继母,闵子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善事父母,既养且敬”。
其二,兄友弟恭。孺慕之情是人类最自然的一种情感,孝也是人类最本能的一种情感,一个人的修身立德從最自然的亲子之情开始,在早期家庭生活中习得爱、敬的情感教育,一个孝敬父母的人,自然就会尊敬兄长、爱护幼弟,做到兄友弟恭,形成一种和睦的家庭氛围。“鞭打芦花”这一典故中,在父亲因闵子骞的继母虐待闵子骞而决意休妻时,闵子骞跪地规劝父亲时,就是从关爱幼弟的角度出发,言“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正是这句话让闵父感其深明大义,原谅了继母,也让继母羞愧难当,痛彻悔悟,此后一家人才能和谐相处,幸福美满。
其三,尊师重礼。闵子骞格外重视“尊师重礼”这一思想内涵。古时入学拜师时,学生虽然不用交学费,但是要向先生交束脩,也就是干肉条。但是闵子骞家贫交不起干肉条,就用曹溪之水酿制了美酒敬奉给孔子,此事被同窗嘲笑,孔子在上课时曾说:“虽是曹溪一滴,远胜束脩百条。”闵子骞虽家贫却不忘礼,尽自己所能去敬奉师长,这也是他能在孔子三千弟子中成为七十二贤人之一的重要原因。
其四,忠孝两通。闵子骞的孝行不仅体现在对父母、对师长方面,更体现在对国家的大义上。由对父母的孝上升到对国家的忠,由尽孝到尽忠,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家国一体、忠君爱国的忠孝情怀。闵父去世后,闵子骞依礼制要为父亲丁忧三年,在此期间,国家突发战乱,闵子骞立刻披挂上阵,战事结束后,继续回家为父亲守孝。闵子骞“大孝为国”的义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A村群众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在闵子骞孝文化的影响下,A村形成了善事父母、兄友弟恭、尊师重教、行好向善的良好家风,以家风带民风、促乡风。今天,“闵子骞孝行精神”已经融入A村村民的家风、民风中,极大地提升了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A村孝文化建设基础分析
当前A村已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公共服务质量显著提高,教育资源显著提升,配套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遗址遗迹活态保护基础较好,在文化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优势条件
A村是有着2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该村位于安徽省宿州市西北部、萧县西南部,该村东南有山为屏,西有水为障,村庄依山傍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文化底蕴源远流长,至今保留着历史遗迹遗址20余处。2005年,鞭打芦花处和千佛寺被萧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萧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民间文学《鞭打芦花》获批成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萧县A村被确定为第三批安徽省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A村活态保护基础较好,对一些遗址遗迹实施了专业保护,此外A村附近有皇藏峪、淮海战役会议旧址、圣泉寺、凤山森林公园、岱湖公园等多个知名景区景点,具有一定的旅游联动发展优势。
为传承弘扬孝文化精神,让“善事父母、兄友弟恭、尊师重礼,忠孝两通”的闵子骞孝文化代代传承,激励当代年轻人为乡村振兴持续奋斗,在当地文化部门与当地政府的努力下,A村修建了中国百孝碑廊与百孝展览馆,举办了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四好新生活故事比赛”等,还以“鞭打芦花”为题材创作了戏曲、琴书、大鼓的戏本和剧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鞭打芦花》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A村小学里还树立了闵子骞汉白玉雕像,并设有“孝贤堂”,以教育青少年学生传承孝文化,充分发挥孝育作为德育之本的作用。在闵子骞孝文化的影响下,A村形成了善事父母、兄友弟恭、尊师重教、行好向善的良好家风,以家风带民风、促乡风。
现实需求
第一,乡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中青年群体是乡村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然而,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受到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大量年轻人常年在城市务工,青少年在城市上学,导致了青壮年劳动力和精英人才大量流失,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现象。A村同样面临这个“空心化”的问题,全村常住人口远远少于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以老人和幼童为主,社会活动、乡村建设活动与文化活动的参与力量不足。在外务工或在外谋求发展的青壮年劳动力和精英人才对于乡村建设的参与意识不够强。在这种情形下,主体自觉的缺位和迷失现象也愈发严重,这就导致了乡村内在活力不足。
第二,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实施力度。要对孝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型发展,需要建设相应的设施,包括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景点特色项目设施及文化宣传阵地等,需要一定的财力投入。A村虽然文化资源丰富,但不管是村镇本身还是政府的资金帮扶都略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孝文化建设。同时,A村自身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缺乏支柱型产业,孝文化还不能树品牌、成产业,这对孝文化资源做到有效开发、充分利用起到了限制。
第三,目前A村在乡村治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短板,一方面,我国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传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乡规民约是维系乡村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正常运转的“润滑剂”,而乡规民约的实施主要靠言传身教,但是近年来社会发展较快,原来有威望的老人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对当下的年轻人缺乏约束力和说服力。再加上在外的精英人才不愿意回乡,致使乡规民约的治理价值和治理力量逐渐弱化。另一方面,传统孝文化作为德之本,缺乏一个适宜的文化环境。其一是缺乏理想的传承发展环境,其二是缺乏高质量的传承对象,其三是面临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因此在德治方面,A村对传统孝文化的利用与村庄治理衔接不够紧密,孝文化的价值内涵还未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出它的最大价值。
A村孝文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A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既要发掘和利用传统孝文化的当代价值,也要依据本地资源禀赋发掘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举措;既要解决当前乡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要从乡村群众的需求出发,从乡村振兴的全局出发,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促进孝文化建设的主体归位,激发孝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要解决的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关键在于调动村民自我建设的主动性,因此想要促进孝文化建设的主体归位,激发孝文化发展内生动力,首先要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实施:一是根据A村的特点因地制宜,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发展乡村实体经济,吸引在外青壮年归巢;二是将孝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对遗址遗迹进行更好的保护,符合条件的文化资源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扩大影响力,以形成自有的文化品牌,也可以将孝文化元素融入到农产品中进行产销,让有乡愁的产品在流通中和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提升经济效益。
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实现孝文化经济发展
现代旅游本质上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審美享受,是旅游者对文化的诉求。孝感市是以传统孝文化进行旅游开发的成功范例,现在孝文化已成为孝感市的城市名片。据统计,孝感市年均接待游客在270万人次以上,年均创旅游收入8.7亿元。孝感传统孝文化旅游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孝文化的旅游经济价值。A村可以借鉴孝感市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加快旅游资源开发,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依托“鞭打芦花车牛返”孝文化,整合五洞山景点、鞭打芦花处、千佛寺、四贤祠等旅游景点,统一规划开发。同时,可以与皇藏峪、淮海战役会议旧址、圣泉寺、凤山森林公园、岱湖公园等多个知名景区景点进行联动发展,力争把孝文化打造成集旅游、休闲、养老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深挖孝文化内涵,实现乡村有效治理
在两千多年的传承中,孝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A村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孝文化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孝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深层次挖掘。需要注意的是,孝文化中也有一些不适合新时代发展的内容,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依托孝文化研究会等机构,组织专家对闵子骞孝文化进行整理和提炼,积极探索将闵子骞孝文化精髓融入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大胆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比如,将“善事父母、兄友弟恭、尊师重礼、忠孝两通”的孝文化精神运用到调节村民纠纷中去,用孝善思维感化村民,安抚群众情绪,从根源上解决诉求,减少纷争;在调解邻里方面,可以用孝文化的“宽恕仁慈”开导劝解双方和谐相处,逐渐形成向上向善的村风民风;在乡村治理中,弘扬“小孝为家,大孝为国”的孝文化精神,激发在外游子建设家乡的热情,提升村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弘扬传承中国传统孝文化,做好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型发展,只有唤醒乡村沉睡的文化资源、讲好乡村自己的故事,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A村作为一个千年古村,在孝文化建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传承和发展孝文化的过程中,要立足本土资源基础,进一步挖掘传统孝文化内涵,通过去“空心化”、发展旅游经济、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等,绘就产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A0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A01).
[3][11][14]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分析及现状和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9(04):176-181.
[4]夏红莉.宿州传统孝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价值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08):16-18.
[5]郭居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1.
[6]王善虎,吕小允.《鞭打芦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J].宿州学院学报,2015,30(09):90-92.
[7][10]王文彬.自觉、规则与文化: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J].社会主义研究,2019(01):118-125.
[8]董翔薇,于婷婷.乡村振兴背景下再塑中国传统孝文化的路径选择[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45-47.
[9]杨帅,李敏,刘淑兰.新乡贤重塑乡规民约:历史承继、时代价值及实现路径[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4(02):18-25.
[12]周凯,孝文化:经济发展的催化剂[J].人民论坛,2010(11):120-121.
[13]龙玉祥,晏劲松.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9(07):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