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鄠邑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及对策

2022-05-30 20:52:14陈小刚董碧娜张茜
炎黄地理 2022年12期
关键词:农民画文化

陈小刚 董碧娜 张茜

地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西安市鄠邑区的历史人文景观独特且富有价值。从西安市鄠邑区历史文化的现状与传承、发展困境及对策建议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期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区域传统文化。

西安市鄠邑区(曾名为鄠县、户县)具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将区域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同区域文化建设、环境改善、基层文化治理相结合,从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等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鄠邑文化品牌,也为區域保护、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提供参考。

西安鄠邑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户县农民画——中国农民画的代表

户县农民画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主要反映的是农民的生活,他们以诚挚的感情歌颂共产党领导,描绘新生活蓝图,抒发自己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豪感和美好理想。如李凤兰的《春锄》、樊志华的《打井》、董正谊的《公社鱼塘》、张林《业大更勤俭》、刘志德的《老书记》都是那个时代真实生活的折射。20世纪70年代,农民画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走进了国外的艺术馆,甚至作为礼品馈赠给外国元首。

对于农民画的定义,鄠邑文化学者段景礼认为,农民画的艺术形式是民族民间的,思维方式是古老民间美术的混沌思维与现代美术形象思维的对立统一;它的美学思想是传统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社会学表现形态是大众的通俗美术。如果一定要给它一个定义,就是:农民画是师承于民族民间、表现农村风俗、农民思想感情和理想的具有普遍审美情趣的民间绘画。如今,户县农民画更以热烈浓郁的色彩、大胆丰富的想象、简洁明快的风格、寓教于乐的特性和贴近普通百姓的特点而享誉海内外。

民俗文化——关中文化的精髓核心

鄠县民俗文化较为丰富,包括社火、北乡迎祭城隍、眉户曲子和古建筑等,这些反映民风民俗和农民群众思想感情的民间艺术,与宫廷艺术、工匠艺术、文人艺术互相融合,经久不衰,是鄠县文化艺术较为发达的历史根源。

1.鄠县社火

社火也叫射虎或者社戏,是各类民间广场艺术的总称,也指芯子,芯子是以各种形状的铁杆插在八仙桌上作为主杆,将3—5岁幼童固定于杆上,着戏装、扮戏文。据史料记载,1760年鄠县凿齿村已有社火活动和放置衣物的社火箱子。凿齿村至今仍保存着清代彩旗、社火服装和小鞋,清代时鄠县社火已完全发展成熟。

2.北乡迎祭城隍

鄠县北乡锣鼓文献记载起源于唐代宫廷音乐,发展于宋元,自明清以来,被广泛用于鄠县迎祭城隍活动。鄠县北乡游城隍在历史上形成了三个城隍社,共五十三村,分布于大王、渭丰、涝店、苍游、光明诸乡镇,每年都要定期迎送和轮流祭祀城隍。三个城隍都有自己的享地和游区,按照议定的路线和次序,一年一村,轮流迎送、报赛、治祭,相沿成俗。

3.眉户曲子

眉户曲子作为陕西地方剧种之一,从史料上考证眉户曲子源于元代北曲,是明代的文人们学习借鉴北曲的特点后形成的一种新的音乐形式。据文献记载,眉户曲子的产生与明代“前七子”王九思和康海的文学艺术创作有着密切联系。眉户剧种丰富多样,以反映劳动群众的日常生活、劳动、爱情等内容为主。眉户曲子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传承人年事已高,将逐步退出表演舞台,一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和发展。

4.风味小吃

鄠县大肉辣子疙瘩起源于1925年前后,用猪肉、油泼辣子等配制的汤菜与烧饼配吃,已经入选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跟牛羊肉泡馍有些相似,但两者色香味截然不同。此外,“户县软面”“秦镇米皮”也非常有名,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秦镇米皮的最早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距今至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已进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历史古迹——传统文化的集成宝库

1.重阳宫祖庵碑林

位于鄠县城西10公里的祖庵镇,为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修道与长眠之地。元代殿宇建筑虽没有遗址,但其时所立碑石却大多保存下来。至今重阳宫内仍保存有45通有关道教全真派历史的碑石,被誉为西安的“小碑林”。其中《十方重阳万寿宮记》《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全真开教秘语之碑》和堪称国宝的吴道子《钟馗捉鬼图》画碑,以及五通元代蒙汉文对照圣旨碑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书法价值、文学价值、文字语言价值,在陕西文物界具有重要影响。

2.千年古刹草堂寺

草堂寺地处秦岭北麓圭峰山下,是一座佛教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刹,是佛教三论宗祖庭,创建于西晋,初名大寺,又称大石寺,北魏时就是草堂寺的名称,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公元401年,姚兴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居于此翻译佛经,因苫草为堂而得名草堂寺,鸠摩罗什舍利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中有著名的“草堂烟雾”景观。

3.天宫楼阁公输堂

公输堂位于西安市鄠邑区渭丰街道祁村南堡中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仅存的小木作天宫楼阁式古建筑。其内部雕刻“精”,结构“巧”,造型“绝”,彩绘“细”,油饰彩画栩栩如生,历经近600年风霜依旧保存相对完好,被很多古建筑学家认为是了解中国古建筑工艺最好的实物教材。

4.鄠邑钟楼

钟楼作为鄠邑区的地标性建筑,共3层,攒尖顶,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仿照西安钟楼形状修建。目前已在原址基础上修建了钟楼博物馆,并通过VR线上虚拟展厅及专题宣传片等形式宣传推广,提升了鄠邑钟楼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丰川关学——关中文化的集中表达

作为清初思想交替时期的儒家学者,丰川先生以“明亲止善”为宗旨的理学思想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意义和广泛影响,尤其对后来关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李二曲学派门徒众多,“二曲学派”影响深广,而“二曲门下最众,执挚籍号以千计,其成就较大卓称继起者以丰川为最”。作为二曲学派中仅次于李二曲的学者,丰川先生对推动明清之际的关学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种以“仁”为核心的乡土文化,2016年2月在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第二季》专题报道。

当前鄠邑文化传承、保护与弘扬案例

扩大以农民画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影响力

鄠邑区以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产业为目标,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发展与宣传农民画,使农民画产、展、研、销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产业链,调动了农民画家的创作热情,增加了其经济收入,也进一步提高了户县农民画的知名度。鄠邑区祖庵街道依托重阳古镇千年历史文脉,以道家文化研习传承体验、武侠主题沉浸式旅游为核心,以农业观光产业为基底,入选全省100个推进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名单。

整体性保护与发展以非遗传承为代表的民俗文化

鄠邑区形成了国家、省、市、区四级名录保护体系,非遗列入省级名录19项,列入国家级名录2项;入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4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8名,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1名。现有非遗传习展示场所4个,眉户曲子传承基地8个。

以渼陂湖生态旅游景区为代表实现文旅融合

鄠邑区积极发挥生态核心优势,与相关部门签订了《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印发《西安市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三年工作方案(2020—2022)》,进一步丰富文旅产品业态,走“旅游+”和“+旅游”融合发展路线,推动建设“山水田园、诗画鄠邑”。联合曲江新区打造渼陂湖国际旅游度假区,有序推进天桥湖国际生态区、祖庵古镇“道隐仙侠”主题文化旅游区、胡家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积蓄更大发展动能。

创建文化艺术村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鄠邑区把乡村旅游提升发展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农村文化等紧密结合,出台了《文化艺术村建设实施方案》,聘任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教授等为艺术村村长,汇聚专业力量,将蔡家坡村、栗峪口村等地改造提升为充满艺术气息、令人向往宜居的休闲区域;进一步深挖乡村文化根脉,着力打造关中忙罢艺术节、祖庵菊花节等,固化艺术节创作的作品和产品,助力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经营资本,创新发展模式,成为鄠邑区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的典范。

鄠邑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适应当代审美需求,创新开发特色农民画资源,传承非遗文化

源于传统农耕社会的农民画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审美结构,难免被打上过时的刻板印象,无法得到认同,这是许多民俗文化产业趋向衰落的内在原因。必须本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宗旨,积极汲取现代文化营养的有机形态,对农民画和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创新发展,以传统为里、现代为表,以文化为体、科技为用,充分借鉴吸收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做法,创造出适合时代语境、符合时代精神、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画产品和非遗文化元素商品,不断扩大鄠邑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传承

利用劳动教育、课后服务契机,联合区域内高校志愿者,共同搭建创新教育与传统农民画和手工艺保护传承双向互动的实践平台,在中小学开展民间传统手工艺课程,加强对传统文化与学科课堂的融合研究,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培养下一代对区域特色文化的兴趣,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打造文化IP品牌

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常态化催生了“云展览”“云旅游”“云演艺”等新业态,元宇宙、NFT、乡村振兴、数字文化、传统文化“活化”、直播电商、沉浸式娱乐等成为文化产业关键词。数字经济成为文化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为此,必须借助智能互联、沉浸体验等手段,采用轻松时尚的表达方式,利用最新科技,全面推进“文化+农业”“文化+旅游”“文化+民俗”,以新文创的方式集中打造鄠邑文化IP。依托驻鄠高校的力量,利用最新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深度开发,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多媒体、GIS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完善文庙、钟楼、公输堂等文化遗产的旅游服务功能。

培育文旅融合新兴业态,做强文旅融合市场主体

推动渼陂湖、天桥湖等项目建设,建设精品旅游线路,实施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政策,挖掘文化遗产资源,鼓励和支持本土文化艺术精品的创作和生产,以关中忙罢艺术节等品牌节会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同时做强文旅融合市场主体,引进和联合西安文旅集团等大型文旅企业,培育本地中小微文旅企业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

精准开展文化旅游品牌营销推广

按照“春夏秋冬”赏鄠邑策划推出四季旅游产品,用节庆活动引爆鄠邑旅游人气。打响鄠邑区春节民间艺术节暨鼓舞大赛品牌;提升桃花节、紫荆花节、牡丹花节、祖庵菊花节等踏青赏花活动品质;丰富龙窝酒开春立窖仪式、北乡迎祭城隍等民俗活动内容;持续做好西安农民节、关中忙罢艺术节、农民丰收节和葡萄采摘节等乡村节庆活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体育节庆活动。

发展“曲水稻香”稻田,重现玉蟾稻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渔旅文品牌,助力乡村振兴。“玉蟾稻塍”作为清代户县十二景之一,位于城西南五里的曲抱村,该村以唐诗“清江一曲抱村流”而得名。曲抱村歷史较为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该村注重宣传、包装、推广,多利用场地举办大型公益文化活动。聘请鄠邑乃至西安的文化名人担任曲水稻香旅游形象大使,联系西安市范围内各大小学,将插秧、收割等手工劳动作业引入劳动教育课堂;邀请西安美术学院等师生采风,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民间各类网红大咖,建立定点采风基地。

重塑乡土文化,打造鄠邑文化品牌

一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引导和鼓励,打造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体验项目,推动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传统文化项目的保护开发。例如,眉户曲子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促使当地组织团体和个人参与,使这项古老的戏曲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二是注重保护乡村历史遗迹。鄠邑区有不可移动的历史遗迹分布在不同村落,有些珍贵历史遗迹得不到有效保护,出现不同程度损坏。如祖庵重阳宫石碑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有待提升,建议加大对乡村历史遗迹的梳理和保护。三是打造文化品牌项目。改造升级后的鄠邑钟楼博物馆、农民画展览馆、龙窝酒文化博物馆等场馆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欣赏,成为鄠邑文化的标志,希望未来有更多标志性文化项目产生,形成文化流量和经济规模效应。四是注重保护鄠邑老城区建筑文脉,加强东西南北老街区的规划设计与改造提升,以钟楼和文庙为核心,合理布局传统文化教育、民俗观赏、特色小吃等功能服务,让老城区焕发生机,实现高质量升级发展。

参考文献

[1]户县志编纂委员会.户县志[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87.

[2]段景礼.户县农民画沉浮录[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3]陈小刚.丰京之光:鄠邑文化探赜[M].西安:三秦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农民画文化
春天里(农民画)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龙门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垛田农民画 画苑一“奇葩”
华人时刊(2021年13期)2021-11-27 09:19:12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 19:08:44
金山农民画
书城(2020年1期)2020-01-15 04:17:23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