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九中学 董海梅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在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实现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不仅能培育和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水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鉴于此,在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期间,需要正视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育和养成,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关键落到实处。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和提升,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期间,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是关键。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寻求和探索能培育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方式方法,以此指导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要知道,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育需要教师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作出一定的调整和改变,然而,受传统学科教学思维的影响和桎梏,教师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并未给予过多的关注,也没有将其作为教学重点渗透各个教学环节,导致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一直偏低,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面对此种情况,本文从六个方面进行论述和说明,希望能为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和建议。
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期间,教师受固有思维的影响颇为严重,进而在授课过程中很少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进行专项的培育和训练,导致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薄弱,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成效,也阻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的构建。基于此,教师在组织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应该创新自身的授课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学形式要发生变革,将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法治案例融入课堂,让他们在学习中经历更多的思考、质疑和论证等过程,形成较强的学科素养。
举例来说,在“做守法的公民”一课的教学中,首先,在教学开始阶段,教师便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要做遵纪守法的公民?我们该如何培养守法精神?”的问题,以此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法治意识观念。随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典型的违法乱纪案例,并详细向学生交代和说明整个案例的起因和经过,以及这些违法犯罪行为触犯了哪些法律条文,应该受到怎样的处罚,以此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违法犯罪的危害性以及做遵纪守法公民的重要性。最后,教师还可以以“我们该如何培养守法精神”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具体的课堂讨论活动。在此次课堂讨论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个人的角度说一说该如何做一个守法的公民,其具体要求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在实际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启迪自身的法治意识。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慢慢地就会由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关注课本上的法治内容,而且主动在心中构建自己的法治思维,提高学习能动性。
为了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育,教师还需在继承原有学科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为学生开发和设计形式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此真正激起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打破课堂常规,将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以及翻转课堂教学等融入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学习中逐渐具备较强的政治认同感,感受学习的魅力,在课堂中自觉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举例来说,在“踏上强国之路”一课的教学中,在课堂教学初期,教师可利用课堂导入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当代大学生步入大学校门时和1978年的大学生步入校门时所带行李”的情境示意图,并让学生试着对不同时期大学生所带行李的不同进行观察和比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上大学,所携带的行李会有着如此大的差距,通过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以此引入本节课的学习。随后,教师则利用课件给学生播放了小岗村从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变化的视频,并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试着说一说造成小岗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教师简单向学生交代和介绍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从而让学生试着进行总结发言,回答为什么小岗村的改革会被人们称作是“一声春雷”的问题。最后,为了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教师则就本节课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具体的“改革开放43 年成就”展览活动。在此次“改革开放43年成就”展览活动中,教师不仅指导学生思考此次“改革开放43 年成就”展览活动中,自己会准备一些什么样的展品,也让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和讨论,小组内找出此次“改革开放43 年成就”展览活动的展品。比如,一些改革开放期间的旧报纸、图片和物件。通过各个小组的学生分别将自己小组所搜集到的展品一一进行展示,从而在展示的过程中对改革开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提升自身的政治认同素养。
学科教学模式的变革不仅需要教师正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科教学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还需要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学的形式,从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养成入手,为学生构筑一个更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多媒体已经普及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生动的视频、图片功能,将静止的内容变活,抽象内容变具体,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感性思维,让他们在学习中变得更加主动,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举例来说,在“创新驱动发展”一课的教学中,在课堂教学初期,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播放了“智能家居改变生活”这样一则广告,借此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创新驱动发展。随后,教师则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创意十足的小作品,比如,新型烟雾报警装置、多功能筷子、专门清扫墙角的扫把等,并让学生试着思考“这些极具个性化和创意性的创新来源于哪里”,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探究与分享”内容,从而总结得出创新项目来源于日常生活,并借此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可见创新,对创新形成正确的认识。最后,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科学精神素养,教师还利用课件的优势,为学生播放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进程的视频或文字资料,并将蒸汽机的改良、电力系统的应用和发展以及计算机的发展等内容逐一向学生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句话,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素养。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很多素材都来源于生活中,这门课的真正目的也是教会学生处理一些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公共参与能力。对教师来说,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也是影响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又一大因素,也只有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学生才能真正获得教育和提升。而多组织举办一些具体的社会公共活动,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对此,需要教师对社会公共活动的组织和举办给予关注和重视,并借此实现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多接触真实的案例,或通过营造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讨论,发展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
举例来说,在“积极奉献社会”一课的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一名上了年纪的老人在马路上摔倒,多名路过的行为置之不理”和“老人摔倒,一名初中学生大胆上前进行搀扶,并获得赞扬”的新闻,让学生就两则新闻展开对比分析和研究,试着说一说两则新闻中同样是老人跌倒,但是其他行人的行为有何不同,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关爱他人是一种幸福。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对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的活动以及植树节这一天到郊区进行植树造林的活动,让学生积极踊跃参与,从而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当然,在整个教学实践活动结束后,还需要教师让学生以写活动感悟的方式将自己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的感悟书写下来,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展示,借此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实践活动对锻炼和提升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而言,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育和提升,除了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维,将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政治认同素养、科学精神素养、公共参与能力融入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组织、有目的地为学生开发和设计一些教学实践活动外,还需要在整个学科教学环节结束后,趁着对课堂教学内容记忆比较深刻的时候,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省和回顾,从而在反省和回顾的过程中发现并找出自己教学的缺陷和不足,及时对学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作出调整和改良。
例如,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课的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为了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借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微课优势,可以将整个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以录像的方式保存下来,并在课下由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对其进行观看和研究,从而帮助教师找出自己教学上的缺陷和不足,进而在接下来的学科教学期间,及时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和优化。另一方面,教师则切实加快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尤其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利用自我评价、每课一评的方式评价自己在道德与法治课上的表现与学习效果,从而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带领学生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进行强化练习。比如,部分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知识前,往往对当前世界上所存在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恐怖主义以及贫困等一些全球性问题了解和认识不足,因此,在课后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不断为学生呈现一些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恐怖主义以及贫困方面的材料,借此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学习更具效果。
依照教材内容以及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为学生设计和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其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其课堂所学知识内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还可以借用课后作业的布置和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帮助教师考查和检验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进而为接下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对此,在学科教学期间,需要教师创新和优化课后作业的布置方式,尽量选择更加适合现阶段初中学生学习需要的内容进行课后作业的设计。作业的设计同样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难易结合,突出实践性,可以设置一些主观题,发散学生思维。
例如,在“中华一家亲”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教师为学生设计和布置了“我国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采取的有利举措有哪些?”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试着回顾课堂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回答。比如,为了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制定并落实了精准扶贫的政策、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另一方面,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起一定的民族团结意识,教师则向学生设计和布置了“课下观看视频”的课后作业,通过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观看一些青年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支教、各族人民为了维护民族团结而努力奋斗的微课视频或材料,从而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和教育,充分意识到只有所有民族团结起来,才能让祖国真正繁荣昌盛。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学生素养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不仅满足了素质教育对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也为接下来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支持。对此,在学科教学期间,学生素养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既需要教师分析和把握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一般规律性,深度挖掘学科核心素养的特性,为学生设计和开发更为合理的学科教学模式和手段,以此指导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又要做好课后的反思和总结工作,通过为学生设计和布置一些极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后作业,从而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巩固其课堂所学,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一定的核心素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