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视域下高职医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2022-05-30 00:54何晓磊冯小玮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模态医学课程

何晓磊,冯小玮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研室, 广东 肇庆 526020

医学英语是医学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鉴于高职院校的公共课程课时有限且学生的英语基础较薄弱,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很多高职医学院校的必然选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学教育进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1],采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是必然趋势;但随之暴露出来的教学手段单一、资源准备不足、教学缺乏管理等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线上教学不能单凭经验主义照搬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也不能只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创新,走入唯技术论的误区[2]。信息化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教学理念的转变,需要重新构建教学环境,配置教学资源,再设计教学环节以及合理规划课程结构[3]。文章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构建多模态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线上课程的建设路径和线上线下教学结合的方式,以期拓展多模态教学理论在医学英语和信息化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1 多模态教学法

多模态教学法源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该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学术界兴起,是由社会符号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理论发展起来,用于研究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结合进行交际的现象。多模态教学法最早由“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提出,中国学者李战子、胡壮麟、顾曰国、朱永生、张德禄进一步把多模态教学法与中国学情结合,构建了多模态教学理论框架,倡导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4-8]。多模态教学法在中国发展不到二十年,但已展现出蓬勃的活力,尤其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多模态资源优化课程设置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问题。中国目前对于多模态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课堂授课上,对其在信息化教学领域研究涉及较少,笔者尝试结合医学英语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该理论进行探索研究。

2 多模态混合式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以教师话语为主导,书本和课件为主要的教学资源,知识的传授是单向的、线性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把教学看作一种经历,让学生充分参与资源的构建和知识的实践应用[9]。笔者依据张德禄多元读写能力教学理论构建了多模态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分五个阶段进行:实景实践、明确指导、批评性框定、转化实践、反思改进[10]。文章将结合医学英语线上课程的设置和线下课堂的安排,从符号系统实现的三大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11],讨论该模式的应用(如图1所示)。

图1 医学英语多模态混合式教学模式

2.1 第一阶段——实景实践

线上课程的每个单元都按医学主题展开,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目的在于创设具体的医学场景,让学生进入模拟工作的交际过程,运用已学知识来获取新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文字表述能够阐明主题,为学习专业词汇预热,体现概念意义。高职高专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薄弱,而图片能够唤起学生对所学医学知识的记忆,有利于缓解学生对医学英语的畏惧心理。同时,医学场景的设置展现了知识的职业导向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图像模态的人际意义。两种模态相结合,起到相互补充和辅助作用。

2.2 第二阶段——明确指导

“明确指导”是指基于学生原来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教师指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促使其探索新知识和技能。在课前预习栏目中,教师通过文字简明扼要地阐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如有必要,可以结合流程图对教学内容的逻辑思路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对该节内容了然于心。医学词汇是医学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一般通过词汇列表和教师带读——“文字+声音”两种模态进行词汇教学,往往收效甚微。线上课程可以通过制作单词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形象地展示每个单词的词根、前后缀构词、同根派生词、同义反义词等关系;此外,还可以通过插图展现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增强学生记忆。思维导图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12],将其应用到语言教学中,增加了新模态输入的刺激,起到补充和扩展知识的效果。在单词思维导图的页面,学生可以同步打开单词教学视频,视频在传统音频的基础上,加入了滚动式字幕动画模态,发音、词形、词义和关联词汇同步输入,多种模态共同协作强化概念意义。在单词预习模块的最后,教师会上传相关主题介绍或情景对话视频,并根据学生水平对线下课堂活动进行分工。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较差,小组分工有利于达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的目的,体现多模态的人际意义,同时为下一阶段的“转化实践”的线下活动做好准备。

图2 单词思维导图

2.3 第三阶段——批评性框定

在“批评性框定”阶段,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也是线上线下课程衔接的过渡阶段。线上练习通过文字单一模态,或文字与音频两种模态结合呈现即可,无须为了美观加入不必要的图片、视频等,主要为了让学生能够专注练习,避免受到干扰,更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劣势所在。教师设定所有在线练习必须要完成前面的学习任务后才能开启,练习达到75分以上才能进入下一个练习,避免学生为完成任务随意刷题。线上学习是碎片化的,但也应该遵循一定的学习规律。线上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自律性要求较高,高职学生往往难以做到,通过设置限制条件,可以对同一模块内的教学内容进行线性管理,以保证教学效果,点、线、面结合,拓展了模态的语篇意义。线上练习数据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教师明确课堂讲解的重点。在线下课堂中,教师能根据学生课前线上学习的情况,帮助学生总结梳理知识点,并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集中讲解,让线上线下课程科学衔接。

2.4 第四阶段——转化实践

“转化实践”阶段是第二阶段“明确指导”的线下任务延伸,要求学生把新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医学工作场景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会根据具体的工作场景和案例,与小组成员共同创作情景表演或进行学习汇报,这种基于问题的案例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13]。例如,在“肌肉骨骼系统”一章,学生在课堂上按小组分别完成以下情景表演:①发现外国朋友在手扶电梯摔倒,打120电话求助;②医护人员到场急救;③送患者到医院救治;④包扎处理伤口;⑤住院医师查房;⑥交待出院后家庭护理要点。在角色扮演任务中,声音输出作为主模态,辅以表情和动作,学生在模拟工作场景中锻炼语言应用能力。在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阶段,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话语、目光、表情、手势、移动、空间布局等模态对新知识进行巩固,并提供情感支持,从而弥补线上学习身体缺场的不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体现了多模态的人际意义。课后,学生会根据场景撰写病例报告或小组汇报,通过文字和图表形式呈现,上传至线上平台与其他学生共享,有利于写作水平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提高;同时,线下的课堂任务与线上课后复习自然衔接,让学生的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得以发展,增强了模态的概念意义和语篇意义。

2.5 第五阶段——反思改进

“反思改进”阶段均在线上完成,是学生对前面阶段学习进行内省反思,教师搜集反馈意见并分析整改的阶段。学生在课后问卷调查中反馈该节课程的难易程度和知识掌握情况,在线上讨论区发表学习心得和评论,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线上互动交流,以文字模态为主,主要体现模态的人际意义。传统课堂的教学反馈一般在期中期末进行,学期已过半,再进行整改的时效性已经大打折扣了。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线上平台采集的数据、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随时对教学内容、模态和方法进行调整,形成“边教边改”的闭环教学反馈整改机制(如图3所示),有利于课程的不断完善与创新。

图3 多模态混合式教学闭环反馈整改机制

3 多模态混合式教学建议

新伦敦小组早年就提出,教学过程是从“设计资源”开始,到意义的“设计”,然后“再设计”的过程[14]。在多模态混合式教学过程中,“设计资源”是网络浩瀚无边的多模态资源,是可利用的知识库,学生意义潜势的源泉;而“设计”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对各种模态进行筛选组合,按学习规律科学呈现的过程;“再设计”则是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是学生通过学习,运用各种多模态符号表达意义的成果: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设计者,设计的过程正是教与学的过程。其设计过程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与学的方法手段;同时也是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因为整个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较高。以下笔者总结了多模态混合式教学设计和应用的一些建议:

3.1 注意多模态的合理选择和组合

模态的选择以最优化原则为标准,具体可以细分为有效原则、适配原则和经济原则[9]。各种模态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例如:文字能够精确表意,强化概念意义;图像和动画能够引起注意,激发兴趣;肢体语言提供情感支持,体现人际意义。教学应该首选能够促进知识的传递和内化的模态,通过科学的组合,各种模态协调互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但模态的选择并非越多越好,滥用多模态资源反而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造成信息过载的负面效应。

3.2 线上课程模块化呈现

在线下课堂教学中,学习过程是线性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掌握新知识。而对于线上课程,学习过程是非线性的,以学生为主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学习时间和顺序。因此,教学内容应该以模块化方式呈现,如词汇模块、练习模块、情景口语模块等,以满足学生碎片化自主学习的需求,同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多维化深度思考,构建知识体系的合理框架[15]。

3.3 保障线上课程的可重复性

在线上自主学习过程中,可重复性是对比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大优势,因此教师应该确保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对重点难点进行反复的操练和学习,巩固记忆。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往往缺乏主动性,需要教师额外的提醒和推动。线上教学平台可以与微信公众号对接,教师在课前课后及时利用公众号推送学习材料,利用移动学习的优势提高学习效果;其次,建立大型在线题库,可以通过题库随机抽题组题,独立计分,以最高分为准,以此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反复练习巩固知识。

3.4 加强课程管理

线上学习虽然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但教师需要利用线上平台监控学习过程。对于课程完成率较低的学生,及时私信提醒,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在多模态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多模态地教,也要确保学生多模态地学,并且对学习效果进行多模态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线上课程也应该对课程进度设置一定的限制条件,确保学生对新知识的加工程度,增进良好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3.5 线上线下课程的自然衔接

从医学英语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学情来看,学生并不具备承担所有学习任务的能力。因此,线上课程无法完全取代课堂教学,线上线下课程应该是相互补充的关系。线上课程侧重屏幕空间逻辑,具有模块化特点,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线下课程侧重于时间逻辑,具有线性化特点,有助于梳理教学的内在逻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如果线上线下课程只是生硬的拼凑在一起,并不能发挥其协同互补作用,反而让学生思路混乱,无所适从。因此,课前线上课程可以作为理论知识的初步输入;课堂上教师进一步梳理思路,点评线上练习,促进知识内化;课后线上活动作为巩固和拓展知识的补充。线上线下课程以开放性的教学活动来衔接,如情景角色扮演、小组汇报、文献综述、撰写报告等,让线上线下教学自然衔接。

4 结束语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和书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而当今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大大扩展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更好地把丰富的网络资源应用在学习上。多模态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建构知识,利用课外时间对知识进行反复多次的加工巩固,在具体场景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让语言学习成为拓展资源、技能和经历体验的过程。学生从中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批评性反思,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猜你喜欢
模态医学课程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医学的进步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