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俐
川北医学院网络与信息化中心, 四川 南充 637000
微课是以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1]。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可将其分为五大类,即讲授类、解题类、答疑类、实验类、其他类[2]。
讲授型微课是高校微课的主要类型,以课堂实录或虚拟演播的方式来摄制讲授型微课是目前高校主要的微课制作技术。据统计,在2016年“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获奖的576个作品中,讲授型微课有559个,占比达到97.05%[3]。教师最常用的微课制作技术模式为课堂实录(61.81%),其次是虚拟演播(15.45%)。另外,2020年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获奖作品中,讲授型微课依然是主流,主要的制作方式是课堂实录和PPT讲解[4]。
讲授型微课是高校教师使用最多的微课制作方式,为推广平民化和低成本制作,文章结合笔者多年资源制作的经验,提出将影视制作技术融入到微课制作中。正如林雪涛[8]所说“教学和影视有很大的共同点,二者都既是技术又是艺术。”微课正是将教学技艺与影视技艺组合到了一起,它们的关系是:影视是形式,教学是内容,教学内容通过影视形式而表达。因此,微课的摄录和剪辑方式直接影响教师授课的传播效果。文章将从影视制作的基础常识、手机摄制技术和戏剧冲突的设计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摄制讲授型医学微课,为微课制作的平民化和低成本提供参考,也为创新微课设计策略和方法提供思路。
影视制作的基础常识有很多,如镜头技巧、影视叙事等,这些知识决定了影视作品观感的流畅性。与电影等影视作品相比,制作讲授型微课所需的基础常识范围较少,有利于教师掌握。笔者通过抽样查看中国微课大赛网站中历届参赛作品,确定景别、机位、布光和背景这四个基础,它们会对拍摄成片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景别是拍摄范围的大小。由远至近的景别分别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9]。有时拍摄也取每两个相邻景别之间的范围,如远景与全景之间的景别——大全景,中景与近景之间的景别——中近景。大全景、中景和中近景是讲授型微课的常用景别。大全景表达了微课拍摄的全面的空间范围,如实验室、教室等,包括墙上投影的课件以及在场听课的学生,通常用于微课的开始和结束;中景一般指教师膝盖以上的拍摄范围;中近景一般指教师髋部以上,又叫半身镜头。与全景相比,中景和中近景可以呈现教师更多的细节(如教态、表情),是微课讲授主要时段的景别。
纵观历届微课大赛作品,在拍摄教师讲课环节时,一般都采用中景拍摄。但不是所有的教师都适用中景拍摄。如参赛作品中有的教师个子比较矮小,特别是头比较大时,中景拍摄会凸显教师头大身短的身材缺点。这时应尽量取近景,或中近景(如图1所示),或者让教师坐下来拍摄;而头身比较小的教师,中景更能显示出教师的外形优势,拍摄就可以根据表达需要随意取近景、中景、全景等景别;而拍摄年龄较大的教师时,为避免画面中凸显面部皱纹,可尽量选取较大景别。
机位是摄像机拍摄的位置,也叫视点,决定我们从一个什么样的角度来学习。机位可以是水平面和垂直面的任意角度。当教师的景别固定时,可用机位的变化来丰富镜头的语言。比如拍摄教师的坐姿时,机位可以根据需要在水平面的正位、斜侧位与正侧位之间进行切换。当日常视角观看受限时,可用机位变化来弥补日常视角的不足。当拍摄教师展示解剖标本时,可设置顶部机位,避开教师的遮挡和阴影,向下俯拍。常见的教师和学生多人出镜,以节约资源为出发点,可设置两个机位(如图2所示),包括一个教师的正机位和一个学生的斜侧位。其他的零星需求,如教师的侧面镜头、学生的正面镜头、特写等,都可以采用移动机位补充拍摄。
图2 空间中教师和学生出镜的机位图
光线是确保画面清晰的重要因素[10],可分环境光和人物光。三点布光法是最常见的人物灯光布置方法,主要包括主光、辅助光和轮廓光(如图3所示)。主光的作用是照亮教师,使得教师的形象和表情清晰,主光一般稍侧于摄像机方向。辅助光用于照亮主光未照亮的区域,使得教师的形象和面部更加立体。以摄像机为轴,辅助光位于主光的另一侧,亮度低于主光。轮廓光的目的是将教师与背景区分开来。轮廓光一般是位于辅光同侧的侧逆方向。
图3 三点布光示意图
笔者发现,有不少参赛作品的光效是正面照亮,因而教师人像扁平地贴在背景上,缺乏立体感,拉大了学生观看的心理距离。拍摄时,教师可对摄像师提出灯光的要求,以提高微课画面的质感。
叶片被害后,正面色泽浓淡不均,病叶狭长,质地硬脆,边缘呈波状皱缩,向上卷曲。最初叶背面呈现稀疏的块状白粉斑,有白粉的部位叶面不平展,向叶正面凸起;后期白色粉层逐渐蔓延到叶片正、反两面,致使叶面凹凸不平。严重时,病叶自叶尖或叶缘逐渐变褐,最后全叶干枯脱落。初夏以后,感病叶背的主脉、支脉、叶柄及病梢上出现成堆的小黑点,白粉层变为灰褐色。
微课视频的背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在教室、实验室等室内环境以及户外拍摄多为实景拍摄,一般用于有师生互动、操作演示等教学场景。优点是真实、环境成本较低,缺点是受光线、噪声等环境的影响较大。虚景多是指演播室等专门设置的绿箱环境,通过后期制作,可虚拟出一个拍摄空间。优点是虚景中声音和灯光效果都可控,缺点是成本较高且后期制作的要求较高。
参赛作品存在的问题是,很多作品采用虚景拍摄,却缺少专业的环境和后期技术。缺少专业环境的虚景作品体现在:缺乏专用灯光,教师人像的照度不够,画面中教师面部发黑且服装质感较差。缺少后期技术的虚景作品表现在:教师人像的布光,与后期合成的虚景背景不吻合,因而使整个微课视频画面杂乱、不和谐。
虚景布光时尽量契合虚拟背景图片中光线的颜色、强度和方向,以达到主体与背景协调的视觉效果,营造真实场景的氛围。并选取一两件小物品作为教师的前景,以起到增加画面纵深感、烘托主题的作用。例如:天津中医药大学韩娟的微课《方剂学——鳖甲煎丸》,采用一张光影鲜明的传统中医药箱柜图作为后期合成的虚拟背景,拍摄韩娟时的布光完全契合虚景背景的黄光和光线的方向。两部中医药书籍和中药小罐放于韩娟老师桌面作为前景,完美营造了一个生动、鲜明、真实的教学环境。
相比动辄数十斤的专业摄像机,手机拍摄更具轻量化、操作门槛低的先天优势。但手机随手一拍并不能达到专业微课的摄制要求,教师需要了解拍摄背景、灯光、拍摄模式和周边设备这些基本的条件和技术,才能充分利用手机来实现微课的低成本制作。
制作需要抠像的虚景,可用一个C型支架挂一块绿布;家里的可移动单杆晾衣架可以替代专用的C型支架。把绿布用挂烫机熨平整,避免绿布褶皱而影响抠像效果。
简单、整洁的装饰墙和书柜,可以用作实景背景。最简单、省钱的实景背景是纯色的、简单底纹窗帘。一般家用窗帘都有冗余折叠设计,灯光打上去,在折叠处产生明暗,产生活泼的背景光效;窗帘做背景的另一个优势是能减少回声,降低房间中声音的空旷感。
正如上文提到光线在拍摄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用手机拍摄时,一个不能忽视的条件就是光线。如果天气合适、光线明亮,参考三点布光法,可借助照进室内的自然光作为主光;室内用一张反光板放于主光对称的方向进行补光,以提亮教师人像的阴影;点亮LED台灯放在教师与背景之间,加大画面的纵深感。
天气不合适时可关闭窗帘,全黑环境下用专业灯光进行拍摄。选用的灯光主要考虑照度、显色指数和频闪三个参数。一般家用LED灯往往达不到布光效果,表现为画质浮白,人物影像不突出、不立体,衣服颜色有色差,质感差;拍摄视频帧速在60 fps或更甚在30 fps时出现闪烁(如图4所示)。可选用平民级的补光灯(其市场价在300~800元人民币),显色指数>90,无频闪,并通过多灯组合让教师人像的平均照度不低于800勒克斯,这样可显著提高画质(如图5所示)。
图4 60fps,ISO:400 非专业补光灯效果 图5 60fps,ISO:400 专业补光灯效果
不同操作系统、不同品牌型号手机的拍摄模式细节也各不相同。简单可分为默认的自动拍摄模式和专业拍摄模式。默认拍摄模式不需要设置任何参数即可拍摄出视频,画质可接受。专业拍摄模式下需要设置ISO、帧率、快门、白平衡、焦点和EV值等参数[11](因篇幅原因,文章不再赘述拍摄参数)。
教师用手机拍摄时,一般会采用系统默认的自动拍摄模式,并采用手机前置镜头拍摄,以方便自己观看拍摄效果;但自动拍摄时操作系统调用拍摄算法将自动调节和平衡画面,使画面产生偏离真实的滤镜效果,并不适合教学的场景。推荐选用专业模式搭配后置主摄像头进行拍摄。教师简单学习下摄像参数,便可采用专业模式,结合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后置主摄像头,拍摄出更加真实生动的画面(如图6所示),可达到网络传播的高清视频要求,真正实现低成本制作。
图6 OPPO RENO 5 自动模式(左)与专业模式(右)下拍摄的画面对比
有一些周边设备,也可用来辅助拍摄,调高效率和效果。如用于监视后置主摄像头用的投屏软件、手机接口转HDMI的转接线。投屏软件监视后置摄像头的缺点是有卡顿;HDMI转接线的缺点是有转接线的距离限制,优点是流畅,推荐用于教师在室内小动作范围的拍摄。
室外空旷地点或嘈杂的公共区域拍摄时,环境中的风声和嘈杂声严重影响收音效果,一定要用手机外接收音设备,如手机无线话筒搭配防风罩,实现高清拾音和智能降噪。运动镜头须添加手机稳定器,用于稳定画面和人脸智能跟随。
参赛作品中大多数微课是简单地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知识点数字化、视频化,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设计。而“微课最终的发展结果,需要教学设计的支撑。只有好的教学设计才会有好的微课[12]。”微课的教学设计基于传统的教学设计,又有其独特的需求。视频作为微课的载体,不仅仅是一种资源数字化的方式。视频具有使剧本演绎为影视作品的优势,这点往往被人忽略。
戏剧作品之所以能撞击观众的心灵,是因为其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斗争在戏剧舞台上的反映,亦即经过剧作家精心艺术处理的、典型化的社会生活矛盾在戏剧作品中的体现[13]。戏剧冲突的作用在于,通过戏剧和观众的不同影响因素相互作用,观众通过移情的方式,从主角的视角去与故事发生互动,实现与主角情感的共鸣,观众的情感得到外引和释放[14]。
可见戏剧冲突的作用与微课的设计目的不谋而合。微课作为视频课程,可以将其比作一个小舞台,设计舞台角色、赋予独特性格,演绎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学生通过移情的方式与微课中的角色互动,实现角色情感共鸣。而这样设计的微课,才能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
以微课大赛中秦碧媛的作品《肺栓塞的危险因素——血栓的自白》为例。秦碧媛设计了三个角色:新闻采访主持人、一枚血栓、受访医师(如图7所示)。主持人新闻采访了一枚血栓和一位医师;将这枚血栓拟人化,以第一人称自述血栓及其形成;医师介绍了肺栓塞疾病及其预防治疗。采访中血栓与患者、肺栓塞与医师的矛盾与冲突形成了这件微课独特的风格。
图7 作品《肺栓塞的危险因素——血栓的自白》中的主持人、一枚血栓、受访医师三个角色
讲授型微课目前依然是高校微课的主要类型,而多数教师缺乏拍摄的常识方法,且缺少设计的思路。为丰富教学资源,微课制作需要逐渐“平民化”和低成本化,同时追求高质量微课的步伐不会停止。
文章结合大量参赛作品的实例展开论述,首先提出了景别、机位、布光和背景的概念和作用,并结合案例中的问题给出解决办法;接着举例阐述了背景、灯光、拍摄模式和周边设备如何影响手机摄制微课;最后提出在微课中加入戏剧冲突设计以创新微课设计的策略。
讲授型微课不是简单的课堂实录,因为视频载体的优势,还需要以影视制作的常识和技术去包装它的外表,以戏剧剧本的思路去设计它的灵魂,才能做出有血有肉的微课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