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幼儿园 单海军 王苗苗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强调“幼儿园应以周围的社会生活、自然现象、风土人情味内容编成教材,以幼儿力所能及的地方为教室,以儿童所能接触到的事物为内容,让他们融入生活,自己组织游戏,自己从生活中学习,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这对当今幼儿园班本课程的构建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不断深入学习和拓展陶行知“活教育”的思想内涵,努力构建各班幼儿“最适宜”的班本课程,让使课程最大程度地促进幼儿发展。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幼儿的一日生活皆课程。比如中班班本课程《奇趣蛋》就是在幼儿晨间入园时生成的——妞妞带了一只奇趣蛋,旁边的小伙伴们都围着她,你一句我一句地说:“我也吃过这种奇趣蛋,里面还有巧克力呢,甜甜的”“我上次买的比你的大!”“我吃的颜色跟你的不一样!”“这个奇趣蛋长得像个鸡蛋”“不对不对,像鸭蛋,它比鸡蛋大多了!”“我还见过跟鸵鸟蛋一样大的奇趣蛋呢”“我见过恐龙蛋、鸽子蛋、我还见过蛇蛋呢!”“我能让奇趣蛋站起来,你们能吗?”……我们发现幼儿对生活中看似平常的“蛋”非常好奇,在他们眼里的“蛋”竟然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就像一个迷,一首诗,一个讲不完的故事,幼儿急切地想去探索它。
这不正是让幼儿观察、探索各种各样蛋的好机会吗?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喜欢积极动用感官探索事物;蛋是他们非常熟悉、经常吃的食物;我们家乡大丰林场的草鸡蛋更是远近闻名;“奇趣蛋”这个称呼也早已熟络在幼儿的心田……于是,一个利用地方资源、贴近幼儿生活的“奇趣蛋”班本课程随机生成了。
教育本身就是文化的延续,幼儿是这种文化延续的最初受用者。《奇趣蛋》课程虽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但为了更全面地追随幼儿的兴趣、需要,幼儿园开展了“奇趣蛋”的专项园本审议,深入挖掘“蛋”中蕴含的学习与发展机会:观察、表达、记录、分类、数量、规则、颜色、大小、形状、组合、规律、欣赏、组合、造型;确定主题框架:蛋结构、蛋生命、蛋习俗、蛋游戏、蛋家族,进而通过“我想知道‘蛋’的哪些秘密?”亲子调查问卷,收集幼儿对“蛋”感兴趣的话题——所有的蛋都是圆的吗?蛋都有哪些颜色?蛋里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有些蛋是吃的,有些蛋却会生出小宝宝;和幼儿一起商讨确定班本课程名称——奇趣蛋,进而设计、开展相应的集体教学活动或游戏。
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空间、时间,但凡幼儿感兴趣、有价值的关注点都可以随机生成班本课程,满足幼儿的探索和求知欲望——这也是陶行知先生“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的真实写照。
“教学做合一”就是让“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需要”也让我们意识到: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阶段,实际感知和具体操作是他们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开展,需要基于幼儿的经验,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从幼儿当下的兴趣、需要出发,教师为幼儿创设学习环境,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与空间,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从而满足幼儿“学”的需求,形成连续、渗透、整合的生成课程。在班本课程《奇趣蛋》的实践中,我们结合班级幼儿的游戏水平,整合教育资源,搭建了幼儿学习的多重平台。
如美工区,幼儿在使用颜料绘制彩蛋时,一手拿着蛋,一手绘画,由于蛋的表面太光滑,经常有小朋友跑来报告:老师我手上全是颜料;我的“奇趣蛋”总是滑到地上;我画好了放哪里……
这时有的小朋友提出来:我在超市看到过可以让蛋坐在“垫子”的上面(蛋托);老师,我们可以用彩泥让“奇趣蛋”自己站在那里,就不会滑下去了。于是收集蛋托的行动开始了。小朋友和家人一起去菜场、去超市收集蛋托,等蛋托集中起来的时候,大家又有了新的发现:有的蛋托大,有的蛋托小;有的蛋托是黄色的,有的蛋托是灰色的;有的蛋托是纸浆做的,有的蛋托是塑料做的;有的蛋托有盖子,有的没有盖子……如此多的发现涵盖了数量、颜色、质地、大小等概念。
蛋托不但解决了幼儿一手拿蛋一手绘画,手上沾染颜料的问题,而且画好了放哪里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同时激发了幼儿深入探索的兴趣,这正是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啊!
探索如何用彩泥让“奇趣蛋”站起来时又生成了一个活动——会站立的蛋宝宝,教师为幼儿提供积木、彩泥、杯子、麻绳、纸筒、海绵、盒子等多种辅助工具,让幼儿进行自主探究。由于幼儿对彩泥“粘”的特征比较熟悉,第一时间幼儿都选择了彩泥,成功地让“奇趣蛋”站了起来。在体验到成功快乐的推动下,他们开始尝试其他的材料——有小朋友用几块积木把“奇趣蛋”围了一圈,由于积木较薄没有挡住“奇趣蛋”,接着又拿了几块同样的积木叠加在刚才的积木上,这次成功了,“奇趣蛋”站起来了;有小朋友让“奇趣蛋”坐上纸筒;有小朋友给海绵掏了个洞,让“奇趣蛋”笔直地住了进去;还有小朋友……
幼儿在自主探索中,想象力、创造力也有了提高。(左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面前已经摆放了几个用彩泥站立起来的蛋宝宝,可他还在搓彩泥……右边:看了这个画面我们就明白了,他原来在尝试用彩泥将几个蛋串起来,让他们一起站起来。由于重力不稳和彩泥未干的缘故,一串蛋一会倒向这边一会倒向那边,他的小手总尝试着离开,可每次都没有成功,他却一直尝试着……)
美工区里围绕绘制彩蛋活动已经触发了十多个新的生成课程,幼儿在自主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分析和判断的能力都有了提高。
科学区里,幼儿和家长收集来的各种各样的蛋,有的幼儿将蛋放在鼻子上闻了闻,说:“这个蛋有小草的味道”;有的幼儿把蛋放耳朵上听一听:“我听听里面的小宝宝有没有说话”;有的幼儿用小手敲一敲蛋:“妈妈说的,西瓜熟了没有,用手这么一敲就知道了,我也敲敲,看看我的蛋宝宝熟了没有”;还有几个幼儿直接将蛋放在地上玩起了“滚蛋比赛”的游戏……幼儿通过看、听、闻、滚、敲等方式加深对各种蛋的认识,从而了解各种常见蛋,知道蛋有大小之分,有不同的色彩,大多数是椭圆形,了解如何区分生蛋和熟蛋。小小实验者们还发现:这里的“蛋”有真有假,这个放在手上比较轻,它是假的;鹌鹑蛋上的花纹有点像豹子身上的花纹;有的“蛋”皮很薄,拿的时候要轻轻的,不然就碎了;这个“蛋”是绿色的,是不是因为吃了绿色的树叶呢?生蛋的时候妈妈肚子疼不疼?听上去是很有意思的“兴趣点”呢!
阅读区里,小朋友看着小鸡孵化的流程图说:一下子就看完了,小鸡出来的真快,妈妈说我在她肚子里呆了10个月呢。旁边一个小朋友说:那是因为你有腿有脚,老蹬你妈妈出不来,鸡妈妈生的蛋是圆的,比较滑,所以快……真的是他们说的这样吗?这为关于“生育”的生成活动的开展埋下了伏笔。
角色区,萌娃当家,幼儿尝试打蛋、清理蛋壳,动手参与制作鸡蛋食品(先在家亲子一起制作一道有关蛋的菜肴,并将幼儿制作过程拍成图片展示给大家);在照相馆增设幼儿喜爱的蛋壳道具和“会生蛋动物的头饰、面具”供幼儿表演拍照。
益智区,提供各种大小、颜色不一的蛋模型,幼儿进行分类、排序、比较。
建构区,提供大型积塑,供幼儿给会生蛋的动物建房子。
同时利用自然角、集体教学、家园共育、传统节日等促进班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展。如借助纸板、墙纸、草垫、稻草、树枝、谷物,同幼儿一起布置小小养殖场,营造“奇趣蛋”微课程的“入境”氛围,激发幼儿对“蛋”的兴趣;通过谈话说一说“我见过的蛋”,点燃幼儿想要探索“蛋”的热情;感受绘本故事《蛇偷吃了我的蛋》的滑稽幽默,幼儿在开心并无意识地情况下了解“原来鸡、鸭、鹅是会下蛋的动物”;歌唱活动《下蛋喽》形象的歌词传递给幼儿的不仅是美的音乐享受,更是生活经验的积累——“母鸡会下蛋。”小鸡和公鸡却不能;母鸡喜欢坐在草窝里下蛋;自然角,幼儿在自己制作的蛋壳里播种,并进行照顾、观察和记录。
通过班级网站、微信群、家园共育橱窗向家长介绍“奇趣蛋”主题活动的价值,争取家长对班本活动的支持——在“三八”妇女节时,开展“亲子护蛋”活动,让幼儿在和妈妈一起保护鸡蛋的过程中,感受“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学会感恩;“立夏”时,开展斗蛋、绘蛋活动,在民俗游戏中加深对蛋的认识;“五一”劳动节组织亲子参观养殖场,捡拾鸡蛋、喂养小鸡,体验劳动的快乐……
放手让幼儿做自己的主人,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增添学习的动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便很自然地融合了“以教人者教己”的方法。
“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成为“班本课程”的第一主体。课程开展前,幼儿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得到了对某一兴趣点的相关经验,由教师捕获其生成价值,引发幼儿更深层次的探索。班本课程“奇趣蛋”就是源于妞妞带来的食品“奇趣蛋”,引发了幼儿探求关于蛋的兴趣点;在班级相关环境、周边菜场、养殖场等资源的协助下,亲历观察、记录、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了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幼儿因学习主体地位的凸显,兴趣更浓、表达更踊跃、自信心更足,不仅成为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成为主动成长者。
“生活教育”理念下,教师在班本课程的实施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幼儿自主学习兴致正浓时,教师是观察者、记录者和反思者;幼儿遇到阻碍无法逾越时,教师是引导者、介入者和合作游戏者;幼儿参与户外实践活动时,教师则是导航者、组织者和服务者……“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固定,因幼儿的学习需要而转换。
“生活教育”理念下,我们的课程触角伸向了地方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家长、邻居、邮局、医院等社会各行各业、各种角色都有可能成为“班本课程”的参与者。比如,养鸡场的饲养员,他们比老师更了解小鸡的生活习性、饲养方法和营养价值,参观养鸡场前与他们取得联系,能更清晰地解决幼儿想要了解小鸡的需求,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班本课程生成的过程中,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让我们的班本课程更加丰盈并富于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