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晔隽
作文,学生怕写,教师怕教。随手记,以教材为线索,打开以生活为场景的作文视窗,注重场与景的贯通设计、读与写的双向迁移,强调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即时记录。随手记引导学生看见生活、听见内心,突破三年级起步作文的困境,让学生产生习作的兴趣,建立习作的信心,实现生命的成长。
一、习作坐标:用“经纬线”把准“低中高一体”的作文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人的言语需求、言语意识、言语才情、言语智慧、言语能力、言语抱负和言语信仰,是从每一个人的生命中生长、绽放出来的花朵。
1.不同学段目标的一致性
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将“写作”定位于“写话”,在第二、三学段将“写作”定位于“习作”,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低、中、高三个年段的习作指向的都是表达与交流功能,都强调了留心观察生活,强调了“自己的感受”,都是为了让学生在习作中形成语文学科素养,即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尤其是突出发展书面表达能力。
2.不同学期意义的进阶性
为了突破习作教学的困境,统编教材通过习作单元、单元习作、课后小练笔、单项训练等四个部分加强习作教学。教材呈现的习作训练十分有序,各项内容相互配合,形成了习作能力养成的螺旋结构。其中,习作单元构建了一个以习作为中心的“学习群”,使习作更系统(见表1);各单元习作,以读写要素为核心的组织架构,蕴含了某一类习作的方法指导;课后小练笔促进读写结合,向读学写。单项练习则是在语文园地里设置的一种任务较单一的习作训练项目。
习作要求在统编教材中反复出现,不断递进,让学生逐步建构属于自己的习作经验。比如写人,从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开始到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都是要求写出人物的特点即可,但在写法指导上逐步提高要求。从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开始,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两件事来写出人物特点,要学会表现人物的内心,要学会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具体见表2。
同样的,状物、写景类作文的要求,包括情感的表达、习作的修改等,教材的编排也是逐步提高要求的。
二、习作支架:用随手记建构“教学做合一”的作文路径
笔者尝试用随手记来引导学生看见生活、听见内心,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随手记,强调的是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是以当时发生的事或脑海中闪现的灵感作为原材料,用照片、图画、视频、文字、语音等形式即时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1.把握以教材为线索的作文钥匙
统编教材强调,让写作从观察生活开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思维习惯。第一个习作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题是留心观察。观察是学生了解世界的第一路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对于习作而言,观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是新课标对第二学段习作提出的要求。从本册八个单元的习作安排来看,第一单元《猜猜他是谁》,其实是对人物的观察。从第五单元开始,后面四个单元的习作话题选择也都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不管是《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这儿真美》,还是《我有一个想法》《那次玩得真高兴》,都离不开通过观察来积累习作素材。本册教材第二单元安排的习作是日记。写日记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是积累习作素材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还能让学生对生活始终保持警觉,时常怀有好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们找到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的钥匙,那就是随手记观察日记。
(1)场与景的贯通设计
怎么学,才能让我们的学习更高效?戴维·索恩伯格在《学习场景的革命》中指出,传统的教室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场景的重新设计至关重要。生活中,学习者与客观存在构成了“景”的要素,而彼此关系所形成的吸引力则构成了“场”的要素。将习作的内容、任务置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对接,构建学生习作的真实读者群,走向交际本质,让学生意识到最好的作文就是“生活世界的再现”,就是通過对生活场景的描摹,唤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共振。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这儿真美》时,笔者先布置前置性任务:选择一处自己熟悉的、认为很美的地方,到现场仔细观察,用照片或视频记录,并结合以前的观察,发现变化。
将习作带到生活中去,将场与景打通,随手记观察日记,契合了儿童的好奇心理、自我意识等,在习作任务和儿童发展之间找到了一个“交汇点”,将经过学科提纯的“小情境”“小任务”作为三年级起步作文的支点,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实践体验中,不知不觉围拢到习作的坐标轴周围。
(2)读与写的双向迁移
阅读是输入,习作是输出,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统编教材在编写上加强了阅读方法的迁移与运用,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横向联系,体现由读到写的编排原则。从读到写,以读促写,读写统整,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发现文本的写作密码;另一方面,能让学生用文本的语言来丰富习作表达。
比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这儿真美》,怎样才能把一处美景介绍清楚呢?学生可以从教材中学习方法,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作者写海底的鱼好看极了,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海滨小城》,作者写公园、街道等,都有一个关键句。在习作中,学生也可以学着教材提供的范例,用一句话表达美景带给自己的感受,再围绕一个意思,有选择地描写景物。怎样把景物写美呢?学生同样可以从教材中找到法宝,比如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让画面“动”起来。
当学生获得表达的逻辑,发现结构的秘密时,教师在学生的现有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搭建起习作的“脚手架”,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话语系统,充分展现语言的魅力,实现“教学共振”。
2.打开以生活为场景的作文视窗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的内容要回归生活,教学的方式要生活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写文章其实就是写生活,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生活见闻和感受。曹文轩曾经说过,未经凝视的世界毫无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观察生活,发现精彩。随手记以学生生活为切入口,让学生放眼生活,引导学生享受校园生活,感受家庭生活,走进自然生活,关注社会生活,直面真实而鲜活的精彩生活,触发新鲜的感受或新奇的发现,促进学生真实、精彩的表达!
(1)激发兴趣
以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为例。习作前,笔者布置了一项前置性观察任务,让学生选择生活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植物或动物,连续观察,用视频或照片加文字的方式来记录变化或有意思的发现。很多学生在观察中有了新发现,这激发了他们前所未有的兴趣,为他们接下来和同伴的交流、分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讲出真情
说和写同属于语言训练,它们关系密切,应互相配合,整体协调发展。生活中,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在与人交流中流畅地表达。笔者在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用说的形式,让学生借助“讯飞语记”等工具口述,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讲得比写得更生动、更丰富。说,更容易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它能够训练学生把内部语言转化成外部语言,从而达到良好的书面表达效果。
(3)写出精彩
当学生发现了生活中值得记录的事情,便有了选择材料的能力。教师应建立分享机制,进行全班分享。学生从分享中打开思路,唤醒生活体验,从而主动地观察生活、体悟生活、思考生活,写出精彩的文章。
3.运用以媒体为中介的作文时空
(1)用多媒体打开儿童作文的社交圈
立足时代大背景下的社交思维,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创建公众号、制作美篇,通过朋友圈将学生的习作分享出去。这些方式拓宽了习作的交流平台,打破了习作教学从教师指导到讲评结束的封闭的线性思维。学生习作不再是写给老师一个人看的封闭状态,而是可以发表出来,供读者阅读的。教师通过这些方式为学生建立了真实、多元的读者群体,扩大他们的读者圈。同时,学生习作的评价主体也变得多元。大家可以自由评论,同学、老师、家长,甚至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都可以参与到学生习作评改中,为习作评改提供了一个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互联互通的评改平台。渐渐地,学生由“注重自我”转为“关注读者”,真正实现了习作的交际功能,让习作与真实生活建立了联系。
(2)思维图是梳理儿童作文的工具箱
三年级的习作重难点之一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片段,虽然在阅读的时候,学生能找出段落中表达中心意思的那句话,但在具体的习作中,很多学生写出来的片段未紧扣中心意思,常常意在笔先。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列提纲,组织素材,搭建框架,厘清脉络,不仅能将思维的过程可视化、可操作化,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学生的习作思路,帮助他们把每个细节写清楚,使习作言之有序,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逻辑结构。
(3)场景力让儿童获得习作的峰值体验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成果展示,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是有回报的,自己的劳动是有价值的。除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还可以创办班级习作周刊。笔者还在班级中开展了随手记观察日记“马拉松长跑”比赛,并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教师可以通过多方位展示习作成果,让学生拥有峰值体驗与归属感,满足表达爱、被尊重的需求,让他们产生愉快而美好的感受,提高创作水平,进一步激发习作兴趣,自觉进入下一轮随手记。学生在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中构建了美好的精神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指向学生成长需求的创意生活课程的实践研究”(编号:B-b/2018/02/8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