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引导的有效性探究

2022-05-30 02:36郭永清
学周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初中核心素养信息技术

摘 要: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作为初中阶段一门重要课程的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唯有转变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结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呈现信息技术的魅力,激趣励学,完成信息技术的探究学习,才能最终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以此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核心素养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引导;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8-005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8.018

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的课程,已经在小学阶段得到了普及和重视。进入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还是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都较之前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唯有紧紧围绕“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核心素养”的内容,灵活选择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引导型教学,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和引导下,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信息技术探究学习,自主构建知识,获取知识。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信息技术教学观念不够全面

由于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刻,将教学目标局限在教材之中,以学生记忆为主要方式,忽视了实际操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得不到发展,难以真正落实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要求;另外,教师教学方法更多地依赖传统经验,很少尝试新的理念和方法,致使信息技术课教学手段落后,难以真正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重视程度不够,课时分配不足

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在当前的初中教育中,依然束缚在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下,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信息技术是副科。在这种观念下,教师更多地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文化科目中,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另外,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制约下,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分配较少,难以真正满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需求。还时常出现其他学科向信息技术教师“借课时”的现象,难以真正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存在局限性

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力量[1]。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同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比较快。目前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不能及时更新,难以真正满足核心素养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但在调查中发现,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制约,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教学内容常常局限于教材之中。难以真正满足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致使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课堂教学方案传统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最终实现信息技术的高效学习。在调查中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案直接决定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基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唯有设计出多样化、趣味性的教学方案,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但在调查中发现,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束缚,选择的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滞后,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或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灌输。这种滞后、陈旧的教学模式已经落伍,难以真正满足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真正唤醒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其长期处于被动、依赖的学习状态中。

(五)忽视实践教学

基于新课程改革下的要求,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还应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加以拓展和延伸,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但就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来说,受到传统教学理念、课时有限等因素的制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常常将教学的重点集中在理论知识中,给学生提供的上机实践机会非常少。由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践环节的缺失,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应用,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效果。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引导的有效性策略分析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赋予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新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知识与素养并重,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让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够有充分发展的空间,包括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拓展自身的信息视野、借助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等。教师要进行全面、深刻的教学内容研究,善于从教材和生活中发现素材与资源,将抽象的信息技术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信息技术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信息技术课程中专业术语比较多,且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教学中单凭文字记忆是很难实现高效性学习的,很多内容只有学生亲自实践操作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这就突显了情境创设的作用。教师构建情境,让学生積极主动参与探究学习,与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理念相契合,真正实现了从“灌输式”教学模式到“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要因势利导,灵活运用情境,构建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易于思考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二)设计深层次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新课改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衍生出多种新的教学方式。然而,让学生背诵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依然存在,没有体现信息技术的特点,枯燥的术语和原理让学生窒息,课堂活跃度不足,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很少进行主动性思考,难以真正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还要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2]。

教育心理学家在研究中表明: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也是激活学生学习思维的催化剂。在具体的学习中,良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深度学习,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为了优化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设置任务,构建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引领学生在教学问题的引导下,逐渐进入课堂学习。具体来说,教师在设计问题强化导入的时候,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围绕教学中存在的重难点,精心設计问题。确保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和思考中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实现深层次的学习。其次,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为了实现问题的引导价值,还应关注问题的探究价值、思考价值,确保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探究。再次,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计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尽力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完教学问题后,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将问题当作教学导入方式,引领学生以问题为“支架”,顺着教师搭建的“问题阶梯”拾级而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信息技术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设计探究项目,引导探究学习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教师要多管齐下,深入研究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围绕一定的教学项目,通过思考、讨论和探究等活动,最终获得相关知识,并实现多种能力和素养的提升。面对这一现状,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优化课堂导入的时候,应灵活借助项目式教学模式。

首先,信息技术教师应对教材内容、信息技术的学科素养进行全面、深刻的解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探究项目。其次,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等展开全面分析,切实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探究学习项目,确保其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契合,以免设计项目难度过大或过小等现象。再次,教师设计完学习项目之后,还应对其进行细化,将其划分为若干小的学习任务。最后,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紧紧围绕既定的项目展开思考、探究,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四)及时捕捉和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课堂教学

面对新课改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内容,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探究任务和探究项目的时候,不仅仅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问题,还要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这种引导教学资源的方式属于预设性的资源。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大量课堂生成性资源,包括学生讨论中的观点、错误资源等,这些也都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最佳切入点,教师在优化课堂引导的时候,还应及时捕捉、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并对其进行整理,使其成为课堂探究的内容。一方面,在具体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捕捉对教学重难点的思考、讨论中出现的新观念、新想法,并以此为切入点,直接利用这一生成性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最终完成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度探究和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还应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错误产生的原因,带领学生展开探究,最终进入对本章节内容的探究学习中。

(五)温故知新,强化引导效果

与其他的学科相同,信息技术知识点之间也存在极强的内在联系,新知识的学习则是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之上的。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优化课堂引导的时候,就必须要立足于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带领学生在对旧知识复习的过程中,由浅入深、承上启下地引出与其相连的新知识,逐渐进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借助温故知新优化课堂引导时,不能仅局限于上一节课的学习中,也可以是之前所学的知识,还可以跨越学科的界限,借助其他学科的旧知识进行导入。这样通过温故知新的课堂导入方式,可促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例如教学“Excel中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问题,教师在进行课堂引导的时候,就借助了“利用公式和函数完成‘总人数’‘合计’项的统计”。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以学校某一年级学生的兴趣小组作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运用旧知识统计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进而唤醒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学习。

(六)依托生活载体,自然引导

相关研究表明:熟悉的素材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具有极强的抽象性的特点,单纯地按照教材中的内容开展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难以真正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学习之中。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在优化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的时候,要引入生活内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素材为载体,自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生活现象中的信息技术原理,发现信息技术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信息技术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将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认识表述出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释放信息技术课堂的活力,让学生能够自主、高效地参与信息技术探究,实现知识与经验的增加,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发展。

(七)趣味性导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在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制约,初中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比较低,长期处于被动性、依赖性的学习模式下,严重制约了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果。为了真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必须要思考“如何激活学生的兴趣点”,结合教学内容、初中学生的认知情况、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首先,借助游戏进行导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游戏依然没有抵抗力。基于此,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或者针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可选择与其相契合的教育游戏,引导学生在针对性的游戏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探究学习。其次,视频导入的方式。基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内涵,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还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从网络上搜集与其相契合的视频。这样通过教学视频的引导,能够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感官,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再次,作品展示法。在优化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具有创意的作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欣赏,最终促使其快速投入到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中。

综上所述,教师应立足信息技术教材,从具体学情出发,因势利导,通过情境、问题、任务等方法来激活课堂,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基于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无法落实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问题,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设计探究性教学项目、及时捕捉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巧妙提问、依托生活载体等方法,强化课堂引导效果,更好地满足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现代信息科技,2019(7):187.

[2] 李雪杰.试析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12):634.

[3] 张昱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和实践[J].学周刊,2019(13):74.

作者简介:郭永清(1966.12— ),男,汉族,甘肃武威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猜你喜欢
初中核心素养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