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是教育部最新出台的指导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高职英语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从教学安排、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提出可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 英语课程标准; 高职; 解读; 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2)02-0060-05
1998年12月,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要求。一方面,高校扩招于1999年启动,全国高考录取率从1998年的34%增至2018年的81.13%(2018年高职招生人数占总比37.8%)。为确保质量型扩招,2019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教育部和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统计显示,2019年全国高职扩招共计116万人,2020年高职院校已实现扩招157.44万人。另一方面,中考改革带来普职分流——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保持大体相当。通过技能高考或职教高考,中职学生也能对口升入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继续升学、深造。
2021年3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公布,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高职院校在数量上已经远超本科院校。
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必须进一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一、《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的提出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文件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经过5—10年时间,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双高计划”)。文件指出,到2022年,形成一批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到2035年,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为了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21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这是自2000年10月颁布《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之后,教育部最新出台的指导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的要点解读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或限定选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主要体现在,高职英语是以中职和普高的英语课程为基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英语基础。人文性主要体现为跨文化教育。高职英语课程要丰富学生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尊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辨别中英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异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能运用英语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充分发挥高职英语课的育人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应该充分融合英语语言知识的教学和学科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人文素养、跨文化意识、思辨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能够在日常生活及职场中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职场涉外沟通目标,是指学生能掌握必要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在职场情境中,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较准确地表达信息、观点和情感,学以致用。其重要性等同于盖一座高楼必须要打好坚实、稳固的地基。
二是多元文化交流目标,是指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获得多元文化知识,广泛汲取文化精华;掌握必要的跨文化知識,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秉持平等、包容、开放的态度,有效完成跨文化沟通任务。
三是语言思维提升目标,是通过分析英语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了解和比较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思辨性与创新性。
四是自主学习完善目标,强调学生清楚英语学习的目标和意义,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做好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基于自身的英语基础和英语水平,多渠道、自主、有效地开展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两者循序渐进、相辅相成。
基础模块为职场通用英语,旨在奠定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基础,使所有学生满足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毕业的要求,在第1、2学期开设,总合计8学分。基础模块的内容由主题类别、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职业英语技能和语言学习策略六要素组成。以学生理解、掌握、巩固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础知识为首要前提,整合职业性的专题知识学习、跨文化教育、生活及职场中的英语沟通与交流、自主学习策略运用等,突出高职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和职业性。
拓展模块是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在完成基础模块后自行选修的内容,通常在第3至第5学期开设,学分设定为2学分及以上。拓展模块主要包括:职业提升英语(根据不同工作岗位要求而开设的职场类英语)、学业提升英语(针对有升本或出国留学意向的学生)和素养提升英语(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
各院校、各专业可根据社会需要和现实条件,自主决定拓展模块的开设及其内容。鼓励开设满足学校、院系特色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高职英语选修课程。
(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内容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和基本途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实施由教学要求、学业水平评价、教材编写要求、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发展、教学管理等6部分组成。以下重点解读教学要求、学业水平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发展等4个方面。
1. 教学要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
(1)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应充分发挥英语教育的修身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英语语言培养的全过程;(2)英语语言知识的教学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学生的英语语言实践应用能力,强调课程内容与专业实践、职场需求的有效对接;(3)依托慕课、微课、云教学平台等网络教学手段,利用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等构建真实、开放、交互、合作的教学环境,实现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4)秉承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在英语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2. 学业水平评价
学业水平评价的目的是促进英语学习、改善英语教学、完善课程设计、监控学业质量。高职英语课程应该采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多元评价方式,对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开展全面、系统、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维度动态调整,及时提供反馈信息,适时、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改进高职英语课程教学。
“职教20条”指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高职英语课程实施中,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多重功能,强化英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鼓励学生积极获取相关职业英语技能等级证书,拓宽就业创业本领。
3. 課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包括文本资源、数字化资源、教学设备资源和特色资源,是高职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
文本资源是以文本形式存在的资源。高职英语教学应选用政治导向鲜明、政治立场正确的文本资源,注意其实用性、职业性和时效性,及时更新、调整、补充课程教学内容。
数字化资源是推动信息化教学的有力手段。教师要积极、主动获取和使用各类优质数字化资源,选用时注重其思想性、权威性和相关性,兼顾拓展性和多媒体功能;创新和实践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朝着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向发展。
各高校应具备必需的语言实验室、智慧教室、网络自主学习中心等基本教学设备,以及校园网或无线局域网等网络支持,提供良好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条件。教师要合理开发、利用特色资源,包括行业、地方和生活资源等,指导学生将专业、生活与英语学习有机融合。
4. 教师发展
高职英语教师应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主动提高自身的育人素养、英语专业知识素养、学科教学能力素养、科研素养和信息素养。
建立健全学科带头人制度,组建高质量的高职英语课程建设团队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从整体上增强英语教师队伍的实力和竞争力,切实提升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教学安排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未来发展,不可一刀切
教学安排是教学实施的总纲领,也是达成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重要指导。高职英语教学安排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英语,不同于高校的许多专业课程,它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作为铺垫,而语言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20级护理学院共有21个教学班,既有“3+2高职联办本科班”,又有普高班、中职班,甚至某专业是中职普高混合编班。学生英语基础的严重不等,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和考验。这就要求高职英语教师在第一学年的通用英语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大到学期、学年的授课计划及内容的安排和制定,小到每个单元、每节课教学重难点的取舍和把控。
高职英语的拓展模块是面向英语水平相对较高、学有余力,且对未来发展有一定需求的学生自主选择修习,认真、仔细研究、确定拓展模块的教学编排尤为重要。例如,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师每年春季全力参与到有需要的教学院系开展的专升本英语培训。口腔医学专业2017、2018、2019、2020、2021连续五年,参加湖北省普通“专升本”考试的录取人数分别为106、117、112、161和89人。
针对教学院系要求开设的如计算机英语、机电英语、建筑英语、旅游英语、物流英语、护理英语等专业英语课程,在教学安排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根据工作岗位的不同需求和专业英语的教学特点,教师可适当对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要求做出必要调整、有所偏重,合理安排和规划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重,将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工作能力的提升有机结合、有的放矢。
(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英语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在高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1]。高职英语应培养学生辩证、客观地看待西方语言及文化,提升思辨能力;在对比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保持对外国文化的尊重和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2]。
高职英语本质上是人文学科,具有开课时间长、学生受众面大——面向全校所有专业所有学生、中西方思想内涵丰富、跨度广等特点。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适时补充关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历史、风俗、礼仪等方面的基本常识,有意识、有计划、恰如其分地将课程思政元素深度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在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3]。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不应仅限于跨文化的对比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逻辑性、独立性、创新性的发散性思维。例如,“环境”主题时,教师可由塞罕坝防沙造林过渡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由垃圾分类提升到人人参与环保等;“交通”主题时,可由村村通路路通到实现全民脱贫,由共享单车步入到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专业英语则很容易从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大国工匠、国家责任等角度着手。需要注意的是,对专业英语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要进行巧妙设计,每节课放入1~3个即可,力求自然融入、润物无声[4]。
(三)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混合式教学是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5]。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了教学空间、时间、教学条件、教学资源等限制,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混合、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相混合、自主学习与集中学习相混合、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相混合、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相混合、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相混合,学生学习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6]。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展开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课前。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前发布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单,既可以是要求观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网络资源,如英语新闻、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电影片段、文化纪录短片,甚至是欣赏英语歌曲等,也可以将教学内容整合出3~5个涉及语法知识、词汇拓展、课文理解、单元主题等开放式问题,供学生网上自主查阅或小組讨论,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2)课中。教师针对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集中分享答疑和要点概括,可通过巩固训练、归纳分析、互动讨论、分组成果展示等方式开展,这是学生语言知识内化的核心环节。(3)课后。师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后测反馈,教师科学、系统、有针对性地挑选习题,学生自主完成在线作业或在线测试,最终实现对线下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延伸和拓展。
高职英语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以及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等个体差异。小组汇报展示在混合式教学中较为常用——英语词汇量大、语法好的学生,语音不一定标准;语音标准的学生,知识面不一定广;知识面广的学生,不一定会制作PPT;会制作PPT的学生,观点不一定积极、正向。英语教师应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小组活动,要求每个小组成员踊跃进行成果展示,群策群力、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小组合作学习,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载体,使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成为了可能。
(四)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作用
高职英语课程应体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和激励性功能,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立体化的动态考核,形成评教结合、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良性循环。评价主体涉及教师、学生,以及相关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评价内容涵盖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职业能力、个人素养等育人目标,细化到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任务展示、阶段性测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第二课堂的参与情况等;评价手段包括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定量与定性评价、横向与纵向评价;评价范围包含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全方位;评价时间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7]。
教学反馈是教学评价的关键因素。较为普遍的教学反馈有:一是学生的自我反馈。即在一个阶段的英语学习之后,学生能否清楚认识到自身在知识、能力、素养上的进步与提高,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二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这在各高校教务部门例行统计的课堂教学评价及教学信息反馈中能具体、详细体现。三是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应及时答疑、耐心指导,多使用鼓励性的反馈语,给出针对性的、有建设性的意见。四是教师对教学的意见反馈。要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与借鉴,共同分享教学心得和教学经验。只有高度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作用,才能循环优化课程教学,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为英语教学指明了道路和发展方向,也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真实需求,强化、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选择突出职业特色的课程内容,精心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合理设计、安排教学活动;积极探索、实践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立、完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反思。
育人者必先育己,立人者方能立人[8]。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主动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主动适应高职英语教育的新要求,主动适应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发展的新需要,坚持学习、主动提升。
参考文献:
[1] 严文庆.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 潘海英,袁月.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中的问题分析与改进对策[J]. 山东外语教学,2021(3):54.
[3] 蔡基刚. 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內涵探索:以大学英语为例[J]. 外语研究,2021(3):53.
[4] 刘宝民,金正连. 关于职业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108.
[5]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 电化教育研究,2004(3):1.
[6] 谭永平.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7.
[7] 胡萍英,张家秀,何建敏,等. 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困境破解探究[J]. 教育评论,2020(10):125.
[8]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Abstract: The Standards for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Course (2021 Edition) was newly releas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which makes the guidance on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and elucidates such issues as the course characteristics and tasks, course objectives, course content and course implementation, putting forwards practical suggestions from four aspects in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teaching arrangem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and multi-subject teaching evaluation.
Keywords: standards for English cours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rpretation; suggestions
(责任编辑: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