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斌 左刚明
(昌吉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艺术设计是实践型(或应用型)学科,其专业学习的实践性特征要求正确处理“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的辩证关系,为此,教学中强调“体验性”特征,通过系统的“体验性”课程,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专业教学效率,为实践性教学提供有力支撑。[1]随着社会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大都相继开设了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近年来招生规模达到空前状态,其师资的质量和数量相比教育部要求存在一定层面上不达标的情况;但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沿用传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大班额授课,学生一时不能掌握的技能难以实现逐个辅导,导致后续专业技能学习的深入度不够。一时间,培养应用型创意人才的培养目标变得难以实现。加之,地方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所招学生,未必都是喜好本专业而选择了该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由此种种,地方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与市场差异化、个性化艺术设计创意性人才的需求吻合较差,出现创意人才趋同、专业业务技能不精、就业层次不高的现状,导致专业市场缺少专业创新创业新生力量的鸿沟。
基于以上问题,探索采用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简称: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教学势在必行,SPOC混合式教学既在线教育优势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主要采取设计线上教学平台多样化、针对性强的优质教学资源,供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参与教学活动,线下教师集中答疑解惑、交流互动等深层次教学活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近年来国家对地方高校投入力度持续加大,高校在硬件校舍、网络、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建设上都已达标,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不断革新,学生用网平台(手机/电脑)也已具备,校内网络都以基本实现包月低资费,开展SPOC混合式教学条件已完全具备。艺术设计类专业技能课怎么通过SPOC混合式教学,教学设计如何策划才能真正有效解决课程课时量有限、“一对一”技能辅导欠缺,学生学习深入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差异化个性化培养缺失、创意能力偏低、实践实操能力不强等问题呢?笔者结合多年传统教学与六年SPOC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寻求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技能课SPOC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设计新思路,以应对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为地方本科院校艺术类学科提供必要的教改路径。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与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在线教学”模式,有机地融合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情境。”[2]其核心点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下教学与辅导方式的混合。[3]随着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的革命,混合式教学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在近20年间的互联网向教育延展的探索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主要有: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MIT)推出了课件(Courseware)教学;2006年可汗学院(Khan Academy)推出了微课:短视频(Micro-lecture),同年美国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TED.com”推出了视频公开课(Open talks,lecture);2008年慕课(cMOOC)以及后来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等。2014年5月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开通,一时间各种模式的在线开放课程赢得了大量各级各类“学生”的关注学习,几乎达到了MOOC最初的理想“将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传送到地球的各个角落”的免费与普及。经过MOOC不断普及也暴露出不可回避的问题:第一,一门具体的课程是否能够涵盖众多的“学生”;第二,针对不同学科,没有较为严格的评分机制;第三,不太适合校内的考核机制,即考核的公平、公正性(考试作弊情况严重);第四,学生的深入探究,个性化、实践性学习等深层次学习无法保障。针对以上问题,2013年,加州大学伯克分校MOOC Lab的课程主任Fox教授率先提出SPOC概念,意为“小众私密在线课程”;2014年9月,天津大学翁恺老师采用SPOC混合式进行教学活动。与MOOC相比,SPOC混合式教学其优势有四点:一是教学目标受众针对性强;二是教学内容专业性强;三是教学形式更丰富;四是学习互动好,便于深入交流体验。这一“线上+线下”教学目标明晰、受众群体具体、针对性强、专业精准、形式多样、互动体验性好等多重优势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得到了高校以及科研培训机构的推崇。
据教育部官网数据,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国高等院校共计3012所,其中普通本科类1270所,占比42.16%,普通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占着半壁江山。[4]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国民生活需求不断提高,数字信息技术不断革新,艺术教育事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大都开设了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开设上受教学投入、师资实际、开设年限等情况的影响,其开设的专业虽然相同,但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不尽相同,甚至差异还很大。加之所招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度不高等实际情况,教学效果不理想已成为近年来高校艺术界谈论较多的话题。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技能课大都采用理论与实训镶嵌交叉教学,现使用的教材体系基本呈现两大类。其一是以专业院校专家学者为主要代表编写的教材,适合于培养专业的高精尖人才。教材主要体现为:对学科类别的概况梳理、流派演变、课程内涵分类、设计方法解析、设计规范与程序、相关应用及注意禁忌,等。对知识的梳理全面、系统、脉络性强,相对面面俱到。其二是以高职高专或者专业行业实践者为主要代表编写的教材,适用于培养专业业务实操人才。教材主要体现为:对学科类别的前沿探索、课程形式及方法梳理、新表现手段及设计方法解析、发展前景预测及优秀案例分析,等。与专业院校编写教材相比,更具市场化、案例性强、实用实操可借鉴性好。地方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大都以培养具备一定学科理论知识、具有较宽学科视野、能够胜任行业市场业务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要求就必须建构学生宏观的专业理论、树立学科发展前沿视野、强化实践技能,手眼并重、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因此,专业课程体系既要开设必要的专业理论课程,又要开设较多的专业技能课,在专业技能课中重点要落脚于大量技能的实践实操训练。
基于以上的梳理,在地方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技能课,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应遵循四点原则:第一是厘清学科课程发展脉络,探寻发展前沿路径。对学科课程的源流、意义、功能、作用系统化梳理,着重要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案例进行刨根问底的归纳。这一板块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有助于为学生搭建学科课程的纵向脉络历史观,培养学生系统了解理论知识框架。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经典案例的学习认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自主学习的兴趣,这是学习专业课程的灵魂所在。第二是梳理课程本身知识框架,建构课程体系。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需要学生对学科课程具体能干什么、如何做、怎样做等知识框架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具体涉及到课程的功能、分类、原理、形式、技法、程序、注意事项,等。这一板块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理论逻辑思维、实践发散思维、技能技法探索思维、实操动手协调思维等能力,这是学习专业课程的框架骨骼所在。第三是梳理技能技法训练项目,纵向渐进强化技能。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其核心是实践的动手应用能力,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来说,其核心是专业课程实践技能的把握。艺术设计类学科不同的专业技能课,在发展过程中沉淀了不同的实践技能技法,哪些是常用的、哪些是必须要学习的,哪些是适合学生现状的,针对教学计划、课时总量哪些是可以整合删减的等等,需要任课教师潜心模块化规划设计。其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的实践性技能,并非面面俱到也不是丢此失彼。这一板块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要在技能训练上巧妙设置训练项目,从简到难、由浅入深、从普遍到针对、由横向到纵向、从单一到多元,循序渐进体现层次、衔接与镶嵌并举,因材施教恰到好处规划项目。做到有的放矢,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学习专业课程的精髓所在。第四是有效融合实体项目,与行业业务市场接轨。技能训练项目是一种就事论事的基础性训练,要想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需要引入与行业业务市场接轨的实体项目。实体项目是训练学生由此及彼、发散思维、综合考量等能力的最佳途径。实体项目训练,有助于学生从项目具体要求出发,目标更明确,更具针对性、限制性培养创意能力;有助于培养调研探索、知识迁移、交流判断、反思修正,应用学科专业知识解决现实所需的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培养项目落地的可执行、可操作、可应用的综合实践能力。这一板块教学内容的模式化设计,要准确对应学科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筛选市场实体项目。项目力求目标单一、需求明确、时限充足、有一定的奖励机制为最佳,这是学习专业课程的灵魂所在。
线上线下SPOC混合式教学方式,时下已不是高等教育的新鲜之事。但对于不同学科专业、不同课程类型、不同院校“教”与“学”的实际,在其教学模式的探索上成为近几年最热的焦点,其主要缘由是线上线下SPOC混合式的教学,较好地解决了当前绝大多数地方高校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诸如班额较大、师资不足、学时不够,教学单一、互动不足、学情被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学用分离,等。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科专业,本身是实践应用型专业,市场期许具有创新型非“批量化”“程式化”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培养具备较强实践实操能力、具备独特构思创意能力的毕业生。如何有效利用SPOC混合方式,探讨设计艺术设计类学科专业技能课的线上线下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便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科专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经过笔者近六年线上线下SPOC混合式“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梳理总结了一套基于地方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科专业技能课的线上线下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
针对概念性、通识性、史料性理论知识,设计“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讨论交流”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任课教师的前置备课,设计制作对应章节的简明课件、教案文本、讲授短视频,设计必要的在线测试、线上答疑互动,将其上传相应线上课程平台。主要采取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通过学生学习的后台数据,梳理共性问题,线下针对性讲解及个性化问题讨论交流即可。针对“标志设计”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的梳理,确定通识理论单元章节采取全线上执行教学(见表1)。主要设计线上教学课件、在线测试、线上答疑等环节,有效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开展,在后续单元章节的线下教学中适当进行穿插前单元章节的交流讨论即可。
表1 “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这一模式的教学,任课教师可依据教学计划学时体量,其线上部分可选择课前开展,通过教学平台后台时间节点的设定,要求学生课前完成线上学习内容。由于教学设计大都是10分钟左右的片段性内容,学生可利用课前碎片化的闲暇时间完成教学内容,有效节约课堂教学学时;若教学计划学时充足,也可安排在课堂学时内执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不要求学生到教室内集中,为学生营造更大的自由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把控时间的自控能力。
针对重难点章节理论及技能技法教学模式,设计“线上自主学习+线下技能项目分析”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其线上的自主学习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线上模式同通识知识学习模式,线下要做到现场的举一反三、引导理解与现场测试,重点检查学生的应对与深入理解情况。其二是线上技能训练,任课教师通过前置设计制作,录制相应技能项目的示范实操短视频,并设置对应项目训练成果提交窗口、训练项目作业模板,同时还应设计必要的优秀案例的在线测试、学生答疑互动,将其上传相应线上课程平台,要求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完成。教师在学生任务完成时间节点后,通过后台数据梳理共性问题,有效选择学生学习的“两端”成果,以问题导向性为原则,制作点对点的解析教学课件。如:针对“标志设计”课程,在单元四标志的设计技法板块,通过线上各教学任务技法的文件学习,设计线上测试、习作练习、答疑讨论、课后反思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对技法理论有所认知的基础上,依据模板格式自主技法训练完成习作;通过所学所练开展生生、生师的互动答疑,巩固单元章节知识;针对线上学生提交的习作存在问题,教师制作问题导向的教学课件,适时安排线下教学,强化问题的根源所在;课后的反思,通过匿名性的学生反馈,可有效了解学生学习程中的真实情况。突出教的“问题导向”与学的“以学生为中心”。线下教学时间应灵活掌握,适时开展,有针对性地讲解,在讲解中应穿插知识重难点剖析问题习作和优秀习作,利用好有限的课堂宝贵时间力求讲深讲透。线下课堂应有效引导学生互动学习、在互动中使学生取长补短。后续要求学生有效性改错,力求学生精准掌握技法核心。
针对知识迁移、真题实做的实体项目教学模式,采用“线上自主创意草案分享讨论+线下成果汇报提升完善”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其线上环节,需要任课教师对线上实体项目有效性遴选与必要的项目任务再设计,梳理更为明确的实体项目要求、模板,并设置对应项目训练成果提交窗口;同时也应设计必要的实体项目设计注意事项等的在线测试、学生答疑互动,将其上传相应线上课程平台,要求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完成。实体项目任务一般同一班次以三个为宜,既提供学生选择的余地、又不失后期学生互动交流学习的陌生。任务的完成,建议开展学生小组完成模式。以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差异化发展、团队协作能力。其线下环节,重点在教师有效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成果汇报、组织小组之间的质疑与建议环节,把课堂归还于“学”,教师重在引导、组织以及必要时的“拉回”。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创新创意的生力军。让创意头脑风暴毫不保留地展现出来,即便暴露严重问题,也应给予学生试错的机会。由此而最大限度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及兴趣爱好。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地方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盲目”学习状态。针对“标志设计”课程,主要遴选官方徽标征集以及专业赛事主题性徽标设计内容,一般选定三到五个任务目标,强化真实性、时效性。要求学生选择其一二开展项目训练,训练中要求完成策划方案、不少于四个的草案方案、撰写制作规范步骤、着色正稿及设计说明等一整套完整方案,有效训练学生脑、眼、手的协调性,同时也有效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专业需求的意识。
上述三个模式,对于一门具体的课程而言,并非是孤立的,恰恰是环环相扣的,它有着内在知识的协同联动性。前期进程会直接影响后续进度、前部的认知理解会影响到后部的纵向深入,同时模式之间更是知识体系的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的深入探究学习模式。因具体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可能存在模块模式数量、教学设计层级的不同,但其模块内部结构的设计应该是较为相似的,甚至是具有共同点的。
艺术设计类学科专业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培养学生鉴赏审美、洞察发现、构思创意、探索创新、执行实践能力的过程性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都轻过程重结果,保留着应试式的考核模式。考核办法较为单一,一般平时成绩小于30%,以学生出勤、简单学情为主;结课成绩大于70%,以结课作品为主。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全面考查学生学习中的洞察发现、构思创意、探索创新、执行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以及鉴赏审美的能力。
SPOC混合式教学有线上线下两个环节,并且两者都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内容,显然用单一的评判标准是不合理的。加之信息技术的革新,SPOC方式线上平台很容易做到考核结果的量化细化,为评价端教师节约了大量批阅时间。经过“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探索了一套基于专业技能课线上线下SPOC混合式“全程化”教学考量考核标准。具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为过程性考核,将其定为平时成绩考核部分,成绩占比为50%;第二个为结果性考核,将其定为结课成果考核部分,成绩与平时成绩持平占比为50%,从分值比例上有效强化过程性考量。过程性考核设计包含了线上线下全过程,具体有线上答题、讨论、习作提交,线下考勤、提问、单元知识点讨论、结课作业提交。线上学习参与部分虽然没有单列设置考勤环节,但由于其各环节在平台内的设定都有时限性,无形中督促了学生的参与性,学生是否参与直接会与各环节成绩小分有关,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管控、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精心设计,线上学习环节具有连环性。线上答题必须是在认真学习线上教学相关资源后才可回答,答疑讨论又是在线上学习及答题后对疑惑问题的交流互动,习作的完成与提交只有在教学内容理解、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完成,失了其中一环必将有所缺失。
经过笔者对《标志设计》课程具体教学的实际测定,线上答题成绩确定占比为10%、答疑讨论为5%、习作提交为10%。当然,未必就适用于其他院校及相应课程,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微调处理。线下的教学一般都大同小异,可能没有明确成绩占比。笔者在教改中也做了明确成绩占比,这是一种成绩得分的量化、是一种教学的游戏规则。提前告知学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有自我评估,培养自我认知、自强自信的意识。经过测定线下的考勤、提问、单元知识点讨论各占5%、结课作业提交占10%。习作及结课作业的按要求及时提交赋一定的成绩,实际是给予学生的“普惠”成绩,有利于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观念、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学风向好。
占比为50%的结课成绩,是由三至五名同学科专业任课教师以外的其他教师,组成评定小组进行综合评定得出的均分构成的。一方面是考核学生真正“学”的怎么样,另一方面也是检验任课教师“教”的如何。正真做到“学、评、教”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改善艺术学科评价的“主观性”弊端。当然若能邀请到行业企业设计主管人员,参与评价将会更为合理。做到“学、评、教、用”四位一体的评价机制,应该是今后艺术设计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的理想目标。为达到正真的“全程化”教学考核标准,还做了对全程整体管控设计,要求每位学生全程线下教学环节到堂率达到85%以上,技能实训习作和结课作品完成率在90%上,方可参加总评。有效进行全程考核,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应用能力动向培养。
SPOC混合式教学,其本身是一种新生的教学模式,新生就意味着有太多的探索空间,有太多的可能性出现。对于不同的学科专业、不同的专业课程,只有以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学校办学定位目标、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探索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模式,才能适应社会高质量发展。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其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成功与否。本文以艺术设计学科专业技能课的SPOC混合式教学为原点,着重在课程教学内容梳理模块设计、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全程化”教学监控考量设计三个层面进行教学设计探索,以求解决艺术设计学科专业技能课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地方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科提供借鉴的教改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