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劲
【摘要】本文分析中小学优秀教研组的特征,论述优秀教研组的建设路径,提出组长优秀显魅力、互相学习造氛围、集体备课提质量、教研一体挖内涵、全面评价促发展等做法,旨在促进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校 教研组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5-0064-03
学校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成长的共同体,是研究课标、课本,探索教学方法与思路的基本团队。教研组要根据学校的总体教学要求,制订符合本学期本学科特点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科研计划以及评价体系,保障教育、教学、教研工作高质量地完成。在保证常规教学正常进行的基础上,教研组要边教学边研究,“以教带研”“以研促教”,将教学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笔者发现,优秀教研组应该具有以下五点特征。一是组长有威望。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头脑,是教研组的灵魂,决定着教研工作能否将学校的意图贯彻执行,能否让学科建设提升一个档次,能否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进步。二是组员爱学习。组员能否积极配合组长实施各种教学方案,将本班或本年级的学科教学任务按组长的要求执行下去,决定了该教研组的发展前景。教育教学工作看似是长期不变的机械活动,也许几年甚至十几年所传授的课程都大同小异,但由于对象不同、社会环境不同、科技发展水平不同,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也应不相同。因此,在一个优秀的教研组里学员要爱学习。三是教学质量高。教研组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整个学科组的教育教学质量,教研组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师实施教学改革或者执行教学策略都需要通过课堂来落实,课堂教学是否优质、是否高效是决定整个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检验教研组教研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四是科研有特色。教研组不能只是开展教学工作,还要重点关注教研工作,学科教学能否有自己的特色,取决于教研组能否将学校文化、学生实际与学科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能否形成具有本校鲜明特色的学科教学模式。因此,优秀的教研组必须科研有特色上档次。五是评价成系统。教研组对组员的评价不能单纯只从教学质量或者科研水平单方面考虑,一个优秀的教研组关键在于每个组员都能根据自身的优势,挖掘潜能,深度发展。所以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全面且深刻的,即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这样的评价才是成系统的。
如果说质量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那么教研组建设就是这条生命线的支撑基点。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桂林市桂林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组的工作水平。经过长期实践,我们摸索出了符合我校发展的教研组建设途径。
一、组长优秀显魅力
优秀的教研组长就是学科的领头羊,能带领全组成员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教研组长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个人魅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其他组员的榜样。笔者认为,优秀的教研组长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要有潜心钻研的意识
我校选聘了一批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学校的教研组团队。如:语文学科教研组长由正高级教师担任,他是国家级骨干教师、广西特级教师、桂林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物理学科教研组长是广西园丁工程C类人才,桂林市首届教学能手,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研修基地导师;化学学科教研组长是桂林市教科所兼职教研员,桂林市教学能手,广西课程改革先进工作者。学科教研组长在本学科上都有令人信服的教学成果,业务能力得到学科教师的认同。教研组长既是教练员,又是运动员,教研组长的“高度”往往决定着教研组的发展格局和教研深度。这批教研组长专业话语权强,专业素养高,能带领教研组教师提高学科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从而提升学科组的整体实力。
(二)要有高度责任心
教研组长的责任心与教研效果息息相关。首先,关系和谐。其次,要有担当。组长带头处理好组员、同事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服众,布置工作才能得到快速有效的落实。我校通过公开竞聘和组内推荐的方式选聘教研组长,这样选出的教研组长干好事的意愿强烈,同时又是被同事肯定并推荐的,他们有着为学校、学科发展做贡献的初心,责任感很强。
(三)教研组长要真诚豁达
豁达就是大气。教研组长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敢于维护组员的正当利益,热心做好教研组的服务工作,要抗得住压力,受得了委屈;要顾全大局,在被少部分组员不理解时,除了原则问题,其他问题尽量不与组员一般见识。当然,组长也不能一味迁就,要有底线和原则。学校赋予组长话语权、发言权,给他们学科组建设时间和空间,在学校重大事项确定、活动安排、制度修订、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也听取组长的意见,尊重学科组的意见。
二、互相学习造氛围
教研组要营造互相学习和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每一名组员都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一)主动学习
要向同组的教师以及其他学科教师学习,特别是要向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和同班其他学科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如何设计教学、如何处理教材、如何选用教法、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等,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教学思路。在日常管理中,我校充分利用学科办公室、教工文化廊、教工活动中心等场所营造主动学习的软环境,通过学科会议、教工大会、教师培训等途径宣扬主动学习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我校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研活动组织、课堂教学历练等活动,力争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持续进步、不断发展,让他们有主动学习的平台。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我校教师荣获10多项国家级教学比赛奖,近20项省级奖励,部级优课3个,省级优课10个。在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广西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桂林市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2项。
(二)善于取舍,杜絕“拿来主义”
由于信息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达,教师每上一节课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相关课件、练习、教案等教学资源。但是,如果教师不加选择、不加思索就选用别人的课件直接在班级上课,这样就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要学会取舍、善于加工、勇于创新,进一步提高资源的使用率。我校建立了校内资源共享平台,让教师组内共享教学资源;通过中小学学科网让教师下载其他优秀教学资源;通过信息技术融合课、课件制作、教案设计、学案设计等比赛形式让教师学会如何取舍,建立资源与技术应用的共同体。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程”比赛中获得近30项市级以上奖励,手机微课评比有40多项作品被推荐为市级优秀课例,20多项教学设计作品获得市级以上奖励。
三、集体备课提质量
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构建一个卓有成效的集体备课机制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时间充足
教研组、备课组备课时间至少每周一次,每次至少一节课,这样才能把前后内容进行详细梳理、有效衔接,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探索突破难点的最佳方案。由此我校制订了《集体备课基本要求》,对集体备课的时间、形式、要求做框架上的要求,同时每次学科组备课都邀请有关领导或其他学科组成员参加,让各教研组活动既有共性要求也有本学科的特点和本组的个性,同时让学校第一时间了解学科教学情况,增强了教研组的凝聚力。
(二)内容全面
集体备课内容主要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手段、例题和习题的选取以及学法指导、专题研究等,这样可以让整个备课组的备课、教学水平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保证授课质量。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特点,在保证基本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根据自己所授班级学生的特点和基础,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充分利用教师的个性与特长辅助教学,在保证整个年级教学质量的同时帮助教师出类拔萃。
(三)形式多样
集体备课的形式多样,主要采取贯穿式(一人主讲)、并列式(多人主讲)、竞赛(教学设计比赛)等多種形式,但一定要让主讲人讲清楚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计的思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式、采用的教法和学法的理由以及例题和作业选择等,然后由他人补充完善,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一堂优质高效的课。
四、教研一体挖内涵
中学阶段的科研更多地探索与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相关的问题,教师应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用科研的态度和方法促进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打造特色
教研组要有学科发展共同愿景和品牌特色意识,打造形成一校一品,一科一特色。教研组应通过科研找到学校文化与学科发展的融合点来打造学科特色品牌,这既可以有效建设学科校本课程,潜移默化地渗透学科核心素养,也能快速提高学科的辨识度和知名度。例如,我校历史教研组紧抓课改基地建设契机,着眼课程改革,以科研课题为导向,以课堂观察为抓手,通过名师示范、师徒结对、集体备课等活动确保教学质量;立足核心素养,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探究学习为延伸,通过数据分析、个性指导、全程帮扶等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二)研教结合
我校在日常教研过程中以教带研,以研促教,以研促学,进一步提升学科品味。教研组要有学科发展的敏感度,善于把握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供大家研讨,要充分运用信息手段打造研讨平台(如微信群、qq群、学术论坛等),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课型要深度研究,形成有学校特点的基本教学模式;要关注拓展性课程与活动课程,提高学校课程的发展活力;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学科论文,让教师从“教书匠”向“专家型”教师转变。例如,作为自治区普通高中学科课程基地,我校高中政治组以课堂教学改革和校本教研为工作重心,以教育科研为手段,由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的带头引领与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的拼搏创新,凝聚了教科研融合发展的合力。政治组积极开展市级重点课题“红色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桂中红’为例”,深入挖掘桂中红色校本资源,开发“桂中红”红色文化校本课程。通过教师课堂授课和学生红色故事讲解、红色故事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三)强化常规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促进课堂教学的增值。学校要关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环节;大力推进课堂教学观察,找准研究维度,深入课堂教学的细节,让课堂教学更有实效;在学法指导上,教师可以通过科研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在日常的听评课中,我校主要有以下四种做法:上课—说课—(听课者)评课—形成改进方案—本人再上课;上课—说课—(听课者)评课—形成改进方案—其他教师再上课;上课—说课—(听课者)评课—形成改进方案—本人再上课直至课定型—其他教师模仿上课;上课—课堂观察—反馈—改进—总结。
通过不断地积累与改进,最终形成了“上课—自我评述—同行评课—形成改进方案—再上课”的基本模式,营造“听—说—评”的教学环境,改进了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促进了教研组教研文化的形成,也促进了教师教学反思与改进。
五、全面评价促发展
我校通过不断摸索和改进,使评价更全面客观,并且具有发展性。
(一)教师评价
在评价教师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努力程度;二是教师在现有基础上的进步程度;三是教师在教研组中对其他教师的积极影响程度;四是教师的教育教学业绩;五是教师科研的水平;六是教师的发展潜力评估。在此背景下,学校积极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让教师得以更好更快的成长。
(二)学生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应以立德树人为本,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一是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科学习带来的影响,也要考虑学生的特长对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能力发展的多维需求;二是关注结果性评价中学生的进步;三是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对人格和三观形成的影响,要让学生评价体系能够引导学生铸灵魂、立目标、勤学习、找方法、展能力和勇担当。
总之,要建设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必须要有优秀的学科教研组,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努力等途径,使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获得长足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校成功、教师成长、学生成才的教育目标。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