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推进涉农专业群“三园一平台”育训结合模式研究为例,论述中职学校应积极培养适应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所需人才,提出构建“五方联动”的育训平台优化涉农专业群布局,协同校园、田园与产业园探索育训结合的涉农专业群教学改革,以及构建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培训体系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职学校推动涉农专业群发展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涉农专业群 三园一平台 育训结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5-0007-0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推动“三农”发展的重要战略。根据国家的战略部署,广西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实施特色农业强优工程,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横州市作为广西的农业大县(市),素有“世界茉莉花都”“中国甜玉米之乡”“中国大粽美食之乡”等美誉,拥有茉莉花、茶叶、优质稻、甜玉米、糖料蔗、蘑菇等优势农产品,如今已经形成“茉莉花+花茶、盆栽、食品、旅游、用品、餐饮、药用、体育、康养”的“1+9”茉莉花产业集群融合发展体系。
近年来,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紧紧结合国家、自治区的部署和规划,坚持“面向地方,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以服务横州市乡村产业发展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针对当前县域中职教育存在的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提高社会人员培训实效三大难点和痛点问题,积极构建育人与培训有机结合的涉农专业群“三园一平台”育训结合模式。所谓“三园一平台”育训结合模式,即构建校园、田园与产业园“三园”协同育人的模式,以及打造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乡村“五方”联动的育训结合平台。通过“三园一平台”的建构,推动中职学校进行育人模式、课程开发、教师团队打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探索育人与培训有机结合的涉农专业群教学模式,拓宽育训路径,整体提升乡村产业从业者的素质,解决产业技术人才匮乏难题,构建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本文就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涉农专业群“三园一平台”育训结合模式研究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及办法,以期给同类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职涉农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涉农专业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于乡村产业的发展
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战的完成及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要想更好、更快地实现乡村振兴,除了采取国家政策支持、行政推动、科技服务等措施,还需要建设一支现代化的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科技服务工作队伍,而培养这样一支队伍离不开职业教育。然而,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乡村产业发展的加快,职业教育的专业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均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乡村产业的发展。以横州市为例,近年来横州茉莉花、甜玉米等乡村产业发展迅速,已经从个体小农户种植阶段发展到专业种植大户、合作社、大“田园”、产业园的种植阶段。但是,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原有涉农专业的主要育人目标是培养传统农业种植技术人才,这就与现阶段横州乡村产业发展脱节,出现学校人才供应与乡村产业链发展需求相矛盾的问题。由此可见,推动中职涉农专业发展,必须紧紧结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将乡村振兴战略有机地与中职涉农专业改革相融合,积极对接当地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培养相关人才,促进乡村振兴。
(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人才需求有差距
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这对中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当前,能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中职学校还不多,部分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设计未能有效对接当地乡村产业,乡村产业与涉農专业教学的融合程度较低,对当地乡村产业发展及市场人才需求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及时更新,专业、课程、教材、师资队伍等建设工作和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均落后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以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学校涉农专业过去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在校期间以学习教材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主,较少进行实践训练或技能模拟训练,在校三年间只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参加顶岗实习,这就导致学校涉农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与田园、产业园生产一线的需求存在较大距离,无法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
(三)培训主体单一,学校开展的乡村产业人才培训效果较差
随着当前乡村振兴工作的逐步推进,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加快了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及产业侧结构改革的速度,政府、企业和民间对农业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电商营销等培训有强烈的需求,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加快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步伐,承担起培养新型农民、现代化农业技术人才从而推动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目前,不少中职学校都承担着新型职业农民、专项技能培训、“红领电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培训示范班等培训工作,但是由于这些培训都由学校开展,培训主体单一,而大多数中职学校存在师资缺乏、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实训条件较差、经费短缺等办学问题,这就导致培训存在讲授多、实训少、内容与形式单一且无法有效解决农民疑惑等问题,致使人才培训的实效性较低。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中职涉农专业发展的路径
(一)构建“五方联动”的育训平台,优化涉农专业群的设置和布局
1.构建“五方联动、三园育人”长效育人机制,建设优质涉农专业群
近年来,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积极与政府、行业、企业、乡村进行合作,全力探索涉农专业群的新发展模式,积极建设由政府推动、学校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合作、乡村参与的“五方联动”育训平台,构建校园、田园与产业园协同共育的“三园育人”模式,聚集多方资源落实人才培训与培养,形成了“五方联动、三园育人”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一是政府推动。近年来,横州市人民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予以大力支持,在此背景下,学校根据乡村产业发展态势实施了涉农专业群建设项目,打造以现代农艺技术、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为主体,以电子商务、中餐烹饪为辅助,服务地方乡村产业链延伸发展的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品牌专业群。在政府推动与帮助下,学校建成了青年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园、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劳模·技术标兵创新工作室,为教师、学生创设了更为优良的学习和实训环境。在青年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园内,学生可以开展农产品直播卖货等创业实践活动,为农村种植户推销玉米、茉莉花等农产品,提升学生电商营销技能和乡村产业服务能力。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劳模·技术标兵创新工作室则主要负责引领教师研发制茶技术,组织举办校级手工制茶、茉莉花茶制作等技能比赛,或协助举办市级以上比赛,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证培训,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手工制茶技能比赛,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开办“学茶兴趣班”以满足各专业师生、社会创业青年学茶、做茶、评茶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乡村产业发展。
二是学校主导。在推进涉农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积极与政府、行业、企业、乡村合作,对接乡村产业发展的职业岗位标准,共建新的涉农专业课程体系(如下页图1所示),建设具有乡村产业特色的综合性育人培训基地,着力推进学校涉农专业群的优化与發展。目前,学校已建成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特色示范实训基地,建成了产教一体的校办实体企业——横县伏波茶厂、横县青年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园,充分满足了学校涉农专业学生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需求。同时,学校还主导引进行业专家、企业技术能手、非遗传承人共建“大师工作室”,指导学校根据农业行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设置,参与学校开发新课程、编写教材、研发新技术等工作。如:学校聘请横州市茉莉花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谢大高,到校成立“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大师工作室”,对师生开展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培训,并参与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研发、编写《茉莉花茶加工技术》校本教材;聘请广西巧恩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巧恩,到校建设“茉莉花文化创意工作室”,传授茉莉花绣球、茉莉香包、茉莉香枕等文创产品的制作技艺,与专业教师一起完成茉莉文创产品研发、“茉莉花手工艺制品”课程开设等工作。
三是行业指导。为了提高涉农专业群的专业性、科学性,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寻求行业的专业指导,如与广西茶叶职业教育集团教学指导委员会、广西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广西电子商务协会等行业协会构建良性互动关系,由行业协会指导学校开展人才需求预测、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并实施打造茶叶生产与加工自治区级品牌专业等合作项目。
四是企业合作。近年来,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主动与广西顺来茶业有限公司、广西隆盛源茶业有限公司、广西横县莉妃花圃科技有限公司等26家涉农企业合作,在课程共建、师资互派、技能培训等方面进行长期深入合作,建立以提升学生、社会人员技能水平为目标的共育共训长效合作机制。合作过程中,企业负责根据产业转型发展的岗位需求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标准,供学校教学做参考,并对学校提出人才培养建议,与学校一起开发新课程、编写新教材,同时指导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接收学校师生到企业生产一线跟岗学习,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学校负责对照企业岗位用人标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研发新课程和新教材,聘请企业专家到校兼职授课,派送师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跟岗学习,提升师生专业技能。
五是乡村参与。所谓“乡村参与”,即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积极与拥有典型产业的乡镇、乡村做对接,如与有“横州市特色茉莉小镇”之称的校椅镇合作,共同开展涉农专业学生专项技能培训工作,既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又为当地培养出更多具备专业技术的茉莉花种植、开发人才,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2.对接乡村产业发展调整、优化涉农专业群布局
乡村产业发展是职业学校建设涉农专业群的“风向标”,是学校调整、优化涉农专业群布局的“指路灯”。近年来,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结合本地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采取“强、补、调”三大举措对学校涉农专业群布局进行了调整与优化,建立了涉农专业群增、停、转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如,学校着力打造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现代农艺等基础重点专业,构建品牌专业链,我们称之为“强链”;在电商兴起的形势下,学校新增了电子商务等专业,作为基础重点专业的有效补充,我们称之为“补链”;同时,学校推动基础重点专业与中餐烹饪等餐饮专业融合,根据办学方向、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涉农专业群的构成,我们称之为“调链”。通过上述三个举措,学校逐步建立起以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现代农艺等专业为特色与核心,以电子商务、中餐烹饪等专业为拓展的涉农专业群,并通过调整群内专业设置衍生、开发出“茉莉花特色种植专业”等边缘专业,切实提高了涉农专业与本地乡村产业发展的契合度。
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还将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拓展至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积极与政府、企业、行业、乡村共建与涉农专业对应的乡村产业职业岗位,将涉农专业过去培养单一型种养技术人才,转变为培养兼具种植、农产品加工、营销、服务等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如,为了使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更好地对接横州市乡村茉莉花特色产业链的职业岗位需求,学校构建了覆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课程群,开设了茉莉花种植技术、茉莉花与茶文化、茉莉花茶加工技术等特色核心课程,以及茉莉花手工艺制品、农产品直播营销等拓展课程,然后采取“按季分项,模块教学,农学交替”的模式开展教学,提高了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二)协同校园、田园与产业园,探索育训结合的涉农专业教学改革
1.建设“三园协同”育训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培养合格的涉农专业人才
依据地方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对涉农专业人才培育模式进行了创新,着力构建校园、田园与产业园“三园协同”育训结合的专业人才培育模式。所谓“三园协同”,即校园、田园和产业园协同育人:在“校园”里,以学习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教师利用学校教室、实训室、仿真实训室、实训基地等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有目标、有计划地落实理论学习、仿真实训、技能操作练习等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打基础、学技术;在“田园”里,把学生放到田间地头进行课堂学习,让学生到生产一线跟企业“师傅”学习茉莉花老桩盘景、有机茶园管理、茉莉花害虫生物防治、水肥一体化管理等技术,提高学生的专项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在“产业园”里,通过开展“集约化课堂”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校园”学习的重点是基础知识、基础技术,“田园”“产业园”则聚焦学生技能的提升、职业素养的养成等工作,通过“三园协同”育训结合的育人模式,使涉农专业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了无缝衔接。
2.开发“特色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选、课证融通”的育训结合新课程体系,满足“三园”人才培育需求
为了切实提高“三园”协同育人的效果,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积极联合田园、产业园共同研制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基本互通、技能相同、职责相应、数据共享”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特色共建、核心分立、拓展互选、课证融通”的育训结合新课程体系。具体操作中,由“三园”共同制订课程标准,以现代农业、新科技、新工艺、新标准等为重点教学内容,建设课程资源库、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特色学科群课程资源库和精品网络开放课堂,同时通过信息化教学推动数字课程资源的共通共享,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明确校园、田园、产业园各自的教学任务,实施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共同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结构化教师队伍;“三园”合作进行课程教材开发,编写了《茉莉花茶加工技术》《茉莉花种植技术》《茉莉花手工艺制品》《农产品直播营销》等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校本教材,推进育人工作的有效落实。
3.建立“三园协同”实训基地,有效解决实践教学的系列问题
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重要场所,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结合“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联合政府、行业、企业、乡村打造“三园协同”育训结合的实训基地,对接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促进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近年来,学校在“校园”内建成了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现代农艺和电子商务等专业的特色示范基地,如横州电子商务研究院、横州青年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园等,以及产教一体化的校办实体企业横州伏波茶厂,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实训平台;在“田园”里,学校积极与横州那阳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横州莉妃苗圃科技有限公司、横州鑫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甜玉米)等十多家农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提高了学生关于茉莉花、茶叶和甜玉米的种植生产、栽培管理等专项技术能力、实操能力;在“产业园”里,学校与横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横州中华茉莉花产业园等12家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合作,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电商营销等服务乡村产业链发展的综合能力。通过“校园课堂”“田间地头课堂”“产业园集约课堂”,实现了校园、田园、产业园“三园育人”的灵活转换,有效解决了校内实践教学场地不足、设备落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实训基地建设滞后、运行机制不畅等突出问题。
4.落实涉农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涉农专业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适应力
发展复合型涉农专业,培育新时代乡村振兴所需的高层次复合型涉农技术人才,关键在于涉农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三:一是引导教师树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念,以及“农村是我家,服务服到家”的职业态度,增强教师队伍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己任的使命感;二是加大对涉农专业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乡村振兴服务指导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三是组建由企业科技专家、技师、“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协助学校开发课程、编写教材,落实教师、学生的技能培训工作。
(三)构建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人才培训体系
1.结合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开发以技能提升为目标的培训课程
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乡村振兴的工作大局,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开发育训结合的特色技能培训课程,不断提高学生和农村种植、养殖户的专业技术水平。近年来,学校通过加强组织保障、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调度推动等措施,组织开展多次针对种植、养殖技术提升的特色培训班。比如,结合横州市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针对培训学员文化层次低、培训时间短等问题,学校研发了茉莉花种植技术、茶树种植新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及农产品电商营销技术等技能提升培训课程,切实提高了参训学员的技术能力,为乡村培养了一批有技术的新型农民。
2.针对参训农村学员实际创新培训形式
农村学员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且由于受农活的影响,不仅难以组织农村学员进行集中培训,而且难以保证培训的实效性。为了提高农村学员培训的效果,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本着“贴近农村、贴近农民、方便群众”的原则,创新了农村学员的培训形式,采取了分类型、分阶段、重实训、重服务的培训方式,灵活利用农户的农闲时间,根据农村学员的知识水平,分期、分层次开设初级、中级、高级3个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实行“一班一师”制,由教师定期组织班级学员进行培训,并实时跟踪培训和实操的情况,确保培训实效性。同时利用互聯网平台,组织农村学员进行“互联网+农产品”电商销售的线上培训,将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方式和线上营销方式有机结合,从而逐步提高农村学员的电商销售能力,拓宽农产品的销售途径,增加农民的收入。
3.开展创新创业指导,积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
乡村振兴战略有两个方面的工作重点:一是进一步推进农村“放管服”制度改革(所谓“放管服”,是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即创新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使各类人员到农村投资兴业更为方便、生活更加舒适。二是强化培训,加强创新创业指导。作为服务本地经济发展的职业学校,横州市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开展乡村科技创新创业培训活动,致力于为当地培育一批乡村科技创新创业导师和带头人。如,学校协同政府、工会、花茶协会开展了茉莉花茶制作、乡村科学创业等技能竞赛活动,推广介绍农村创新创业的典型案例,推动青年人才到农村创业;配合政府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高素质农村中等专业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党旗领航·电商扶贫”等培训项目,为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老兵、个体工商户等返乡下乡人员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提升各类人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队伍,助力乡村振兴;利用乡村精英人力资源帮助贫困群众创新创业,推动乡村新兴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并进一步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总而言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开展县域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群“三园一平台”育训结合模式探究,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乡村产业发展实际,以乡村振兴为落脚点,加强校企合作,争取政府支持,理顺校、政、企、村间的关系,准确定位各自的角色、厘清各自的职责,从而搭建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养的舞台。首先,政府需要发挥出主导作用,打破人才供应和需求不对等的局面,结合本地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对本地涉农人才需求进行调研,明确涉农人才的需求数量与结构,并结合本地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制定人才需求计划,利用相关政策推动人才培养;其次,中职学校应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构建科学合理的涉农专业群和课程群,担负起培养高质量、有技术的涉农专业技术人才的使命;最后,企业、行业、乡村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根据产业、企业、乡村发展需求,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程,为涉农专业人才提供实训机会、搭建实践舞台,积极推动本地农村技术人才的培养。只有构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农村五方联动的协同育人体系,才能有效推进农村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何雅洁,张纬卿,戎钰.返乡农民工电子商务技能培训体系构建问题研究:在保定乡村振兴视角下[J].江苏商论,2021(5).
[2]马树超,郭文富.“双高计划”引导育训结合、德技并修[N].中国教育报,2019(9).
[3]蓝海南.中职学校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实践探索:以广西横县职业教育中心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为例[J].中国商论,2016(30).
[4]魏延迪,刘爽,刘建安,等.加强支撑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平台创新效率[J].农业科技管理,2018(2).
[5]夏成满,刘克勇.五年制高职,凸显职业教育适应性[N].中国教育报,2021(5).
注: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广西职业教育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广西中等职业学校茶叶生产与加工品牌专业群建设和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质培优视域下农村职校茶叶品牌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与研究”(GXZZJG2021A05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覃翠凤(1972— ),广西橫州市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农学、茶叶加工的教学与研究。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