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俊国
阅读是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最常用方式,正确引导下的阅读过程,能使初中生更深刻地感悟重难点和文本思想,促进德与法素养的提升。
教材文本就像一座堡垒,学生学习文本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座堡垒攻破,并且学有所获,学有所悟。要把这座严实的堡垒攻破,得想办法,不能硬来。是就某个点进行突破,还是多点同时突破,应结合教材文本的特点加以考虑,但不管怎样,打开一个缺口,是关键。而用什么方法打开这个口呢?笔者认为,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意义的深度学习。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或问题,通过积极地深入思考探究,深刻地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并运用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道德与法治教材文本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引导学生基于问题或主题进行深入思考探究,解决问题,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一、从标题、题眼进行突破
道德与法治以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统一的整体思路,力求打通“知识”与“生活”之间的价值链接,每一个内容都围绕单元标题、课文标题、小标题逐步细化,强调内容的逻辑推进路径。这提示我们,教学应从标题出发,层层剖析地由理解题意到把握内容逻辑,从而以标题引导教学,把道法“大道理”输入学生内心。从课文的标题进行突破,就是要抓住标题在整篇文本中的作用,把它某方面的特点突显出来,找到打开文本学习的一个突破口,由此进行分析学习。从课题、题眼入手,教师提出或引导学生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对文本进行深度学习,解决问题。例如,七年级下册《情绪的管理》,“管理”就是题眼,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管理来写的,它概括了课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指明了课文的方向,而且统编教材将原教材的“调控”改为“管理”,显得更加新颖,更具有吸引力,吸引阅读者想知道“情绪为什么需要管理”“情绪可以怎么样管理”。于是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可以从课题入手,抓住“管理”这一题眼进行突破,打开这一缺口,通过阅读文本相继找到答案。
二、从导言进行突破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每一单元、每一课前,都设置了导言。导言词句优美,富含哲理和情感,绝对是统编教材的点睛之笔。然而一些老师忽略了导言在教材中的重要作用,往往一带而过,甚至视而不见。其实,教材编写者精心设置导言,形似散文,却绝不是为了点缀,而是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一些课文的导言,直接提出了关键性问题,梳理了整篇课文的脉络。如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公民权利》的导言,提出问题:“我们究竟拥有哪些公民基本权利呢?又应该如何正确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权利呢?”直接形成了导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质疑的能力。再有,引导学生对导言整合通读,不仅能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结构和学习内容,还会触动学生心灵,产生人生感悟。如九年级最后一课《从这里出发》导言:“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我们认真思考人生的一些重要课题,用自己的行动给这些课题书写一个又一个的答案。未来充满机遇和挑战,在面临人生的新抉择时,我们要脚踏实地,科学规划。让我们满怀憧憬,走向未来。”此时,让学生回顾七年级第一课导言:“有人说,中学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我们的中学生活会怎样度过?是平淡无奇,抑或是精彩纷呈?我们跃跃欲试。中学,我们来了!”回顾三年一闪而逝,是否会有“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的人生感慨,因而也会更加珍爱生命,珍惜时间,珍惜当下。
三、从辅助文进行突破
辅助文是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一个巨大亮点,其目的是用于正文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包括“运用你的经验”“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阅读感悟”“拓展空间”六个栏目。在呈现方式上,每一框都以辅助文“运用你的经验”开始,以“拓展空间”结尾,中间穿插正文知识与其他辅助文。辅助文的编写是专家学者经过反复研究思考后智慧的结晶,具有生活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等特点,就理论性较强的正文而言,辅助文更加贴近生活,因此更容易触碰到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深度学习。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利用辅助文的特点,触发学生兴奋点,激活学生学习的“场”,学生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学习探究的欲望将不可阻挡。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第一框《创新改变生活》的设计,在学生的内心中,创新应该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和自己没有太大关系,但通过“运用你的经验”的阅读,知道废旧物品重新利用也是创新,一下拉近了创新与自己的距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创新,自己也可以成为创新的参与者,触发了继续了解相关知识的兴奋点。本框的“拓展空间”提出了两个问题:“人工智能迅速发展,是否会超越人类?”“人工智能在给我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还会带来哪些挑战?”这些问题又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四、以时事热点进行突破
时事热点是最近一段时间内发生的能吸引广大群众关注的信息或问题。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灵活选用时事热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教材文本的突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较为抽象,特别是国情部分理论性强,因此,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就会导致課堂死气沉沉,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把时事热点灵活引入课堂,就会给枯燥乏味的课堂带来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时事热点,引导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相关观点和理论,及其折射出的更深层次问题。例如,在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习中,结合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从战争背景、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中国的态度立场进行视频材料选择,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了解相关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对课文文本进行阅读,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理解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战争阴影从未远离;我们要珍惜和平;我国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难点问题,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五、借影视作品实现突破
道德与法治课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优秀的影视作品是道德与法治课重要的教学资源,特别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优秀影视作品,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宣扬真善美这些方面都和道德与法治课的主旨相契合。结合教材文本内容,安排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的基础上进行阅读,能使理论由抽象变得具体,让学生内心受到洗礼,从而产生共鸣,提高阅读的效率。例如,电影《你好,李焕英》会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电影《战狼2》《红海行动》《长津湖》能大大增强国家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电视栏目《今日说法》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法律的力量,自觉遵守法律,增强守法观念,并能运用法律合理维权,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借助电视栏目《焦点访谈》,可以向学生渗透德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素养。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开展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现阶段很多老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略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理解知识内涵,影响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中,以上五种方法,只要教师稍加注意和引导,对教材文本的学习理解就一定会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与探究,使学生在获得学科核心知识的同时,学科素养也得到培养。
◇责任编辑 矣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