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2022-05-28 07:36
昭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文科微观

徐 瑾

(南京审计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一、引言

2018年“成都会议”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以本为本、四个回归” “育人+育才”成为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共识。随后我国教育界又在多个场合,提出了作为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四梁八柱的“四新”(即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问题。2020年11月3日,我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会议不仅研究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新举措,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还对我国新文科建设作出了系统全面的部署。

“微观经济学”作为商科类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不仅决定着商科类人才的学科专业底蕴,也影响着商科类相关专业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更肩负着商科类专业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使命,是商科类人才培养的根基。“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文科背景下商科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应该走在其他课程改革的前端。

二、传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

对照《新文科建设宣言》,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与新文科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去甚远,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育教学理念落后

传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无论是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内容供给、教学方法运用、还是教学效果评价等都是基于教师的视角,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虽然方便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和日常管理,但却无视学生的“学”,更无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未来成长。

(二)教学内容供给不全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重点讲授资源最优配置问题,以马歇尔的新古典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围绕价格理论核心,讨论供求、消费、企业、市场、收入分配和一般均衡及福利经济学等理论。这种过于依赖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内容供给显然不够全面,不符合新时代思政引领下我国商科人才能力素质培养的需求。

(三)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这种单一教学方法,教师照着PPT 对着学生讲,学生坐在下面静静地听,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课堂教学氛围沉闷。这种沉闷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间接遏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无法充分利用海量的线上线下教育教学资源,更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无法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四)教育教学效果评价以偏概全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侧重于测试和评价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这只要通过简单的期末考试就可以完成;而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提升的情况、经济学思维模式架构养成的情况则更多地依赖于平时的训练和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平时的过程评价,且必须科学地设计过程评价指标体系。正是因为测试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相对容易,而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等情况费时费力,因此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必然选择以期末考试为主,以平时评价为辅。这种评价模式显然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新文科背景下“微观经济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一)新文科背景下“微观经济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目标

1.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有机融入到“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以实现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1]。

2.多维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艺术的有机结合。基于优质在线课程教育资源,实行翻转课堂,探索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分组研讨、学生说课等多种教育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积极借鉴新兴教育教学艺术方法,实现课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3.平时过程考核和期末综合评价的有机整合。探索注重过程考核和突出平时学习的多维学习评价模式,变期末单一的知识点测试为期末综合考核,实现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二)新文科背景下“微观经济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框架思路

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基于治国理政的视角,进行系统地思考和设计。基本思路和架构如下图所示:

具体来说,新时代“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OBE 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产出导向,进行持续改进,将课程思政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变革,实现课程内容的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多维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艺术的综合并用,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大胆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过程评价和产出导向的学生学习评价模式改革,实现学习效果评价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激活课程组,探索课程组常态化研讨机制。探索学校、学院、系部、课程组四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保障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新文科背景下“微观经济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

(一)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找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的交叉点,将其有机融入“微观经济学”具体章节和知识点;基于OBE 理念,重新编排每个章节知识点的内容体系,选取最为契合的内容素材;基于学生可理解、易接受的视角,对每个知识点的内容素材呈现方式进行精心编排设计[2];通过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对所讲授的内容和素材进行艺术呈现和演绎,破解“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守正创新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内容的有机融入。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假设都是针对现实社会中复杂的经济问题提出来的,但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通常是简单的、片面的。“微观经济学”中最为重要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由于受价值取向的局限而存在偏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有关课程章节和知识点中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例如,在“生产理论”这一章,应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劳动力与劳动进行明确区分,确定要素所有者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经济关系,从而揭示生产函数的社会属性;在“成本理论”这一章,结合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说明只有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对成本理论进行辨证评析。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客观、深入地学习和看待西方经济理论,同时培养他们诚信服务的职业素养[3]。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面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经济领域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又能发挥政府作用,以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发展。为此,我们必须结合“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有机融入“微观经济学”相应章节知识点,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增强同学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感[4]。

(三)课程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

基于优质在线课程教育资源,实行翻转课堂,探索课堂讲授、学生说课、案例分析、分组研讨等多种教育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1.学生说课与课堂讲授。每一次课的课前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线上线下学习资源,让学生提前基于优质的线上资源,比如通过在线课程进行系统学习,每一次线下授课,首先让学生分组说课,再根据学生的说课情况了解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据此对相关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系统的讲授,有的放矢。

2.案例分析。认识经济学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初步学习时,就积极参与实际经济问题的讨论,尤其是探讨那些人们正在进行争论的现实问题,也是提高他们社会责任感的最好方式。例如,应该如何对待民航机票打折事件?如何解释机票降价与民航业亏损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政府主管部门的作用?企业应如何制定价格?这些问题集中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包括需求价格弹性、差别定价原理,价格机制、资源优化配置的原理,规模经济原理等。这些知识点都可以在国内外找到最新的鲜活案例,适合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根据这些知识点,可以事先把案例素材发给同学们,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案例分析展示,最后由教师点评,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5]。

3.分组研讨。选择相关主题内容,要求学生阅读书籍、相关文献资料,做好研讨准备。每次研讨,至少有一名同学作主题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质疑或点评。讨论的主题具体包括以下几类:一是生活中常见的案例,二是公众广泛关注的案例,三是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例;选择的主题既要避免过于抽象,又要难易适度。还要注意从提出问题到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大多是适时调控,使每个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提高学生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讨论,进行引导、总结和归纳。

(四)学习效果评价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突出过程性评价和平时考核,探索从多维度、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创新过程考核的评价方法体系。构建“课内课外互动、期中期末融合”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体系,既包括以课堂讨论、随堂测验、案例展示、小组作业等为主的课堂考核方法,也将多样化的期中考核方式与基于教学平台的平时作业考核相结合。

2.强化“三位一体”的综合考核机制。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纳入课程考核机制,将思政内容纳入考核之中,以破解“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进而促进育才和育人的有机协同,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3.探索动态多元的增值评价机制。基于开课和结课两个环节的学生学情调查并进行多维度的比较分析,全方位深度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助力课程的持续优化。

(五)基层教学组织的激活与运行机制创新

人才培养的核心抓手是课程,课程建设的核心抓手是基层教学组织——课程组。新时代“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否实现创新与变革,关键取决于各个高校的“微观经济学”课程组能否被激活,能否开展常态化的研讨。新文科背景下,如何激活课程组这一基层教学组织,如何保障课程组常态化地开展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必须要做到:

1.学校必须出台相应的制度机制,鼓励和引导课程组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包括制度上的保障。比如,职称评审制度、教学奖励制度等,还有经费上的支持[6]。

2.课程组自身要构建线上线下、组内组外、院内院外、校内校外多种形式的课程组定期研讨机制。一方面,课程组自身要定期打磨研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育教学问题;另一方面,课程组要及时吸收学生的反馈建议,课程组至少要在每学期的期初、期中、期末召开学生学习座谈会,积极吸收学生对课程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六)“四级”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为了保障“微观经济学”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构建课程组、系部、学院、学校四个层面全面参与的“四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课程组不仅要形成定期研讨机制,还要构建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质量保障机制;系部和学院必须基于专业、学院层面,构建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建立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课程教学质量全程监督保障机制;学校必须出台课程质量建设实施办法,对基层教学组织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职业发展等方面系统做出制度安排。以信息技术为抓手,搭建教学质量数据平台;以考核评价为杠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课堂质量评价方式,制定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以学生评价为主体,教学督导、同行专家和管理人员评价为补充的综合评价体系,形成“评价、引导、反馈、提高”的良性教学评价机制,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微观经济学文科微观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孙文科
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探讨
关于民办高校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微观经济学中的包络定理教学
微观的山水
微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