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语文教学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途径*

2022-05-28 08:07韦凤娣
学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初中语文

□ 韦凤娣 杨 梅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958年提出了“隐性知识”概念: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为显现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为隐性知识。[1]63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或形体语言中的,有时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知识。隐性知识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技术”层面的非正式和难以言表的“诀窍”;二是“认知”层面的信念、领悟、情感和心智模式等。正如图1所示,隐性知识是隐藏在知识冰山下的部分,占据知识构成的一半甚至以上。

笔者调研发现,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如果能将语文教学中的隐性知识通过有效的路径转化为显性知识,势必会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进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图1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比较

一、初中语文隐性知识存在的现状

笔者对安徽省定远县炉桥教学片区的语文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初中语文教学对象,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490 份。通过对数据分析发现,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习中存在隐性知识,统计情况如表1 所示。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语文学习中存在许多难以理解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多,再加上初中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不足,势必影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

表1 初中语文课本中是否存在隐性知识?

进一步对两类认知的学生进行知识掌握对比分析。将语文知识的掌握分为四个类别,分别是完全不掌握、掌握不多、大部分掌握、完全掌握,然后与两类认知学生进行交叉统计。相关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完全不掌握和掌握不多两类知识掌握不深的类别,认为不存在隐性知识的学生在同类别占比为9.82%,而认为存在隐性知识的学生在同类别占比为14.98%;在大部分掌握和完全掌握两类知识掌握较好的类别,认为不存在隐性知识的学生在同类别占比为90.18%,而认为存在隐性知识的学生在同类别占比为85.02%,显然,隐性知识的存在和知识掌握程度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图1 隐形知识与知识掌握程度关联性

为进一步对比隐形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相关指标进行赋值,其中完全不掌握赋值为0,掌握不多赋值为1,大部分掌握赋值为2,完全掌握赋值为3,并与相应的占比相相乘,将计算后的结果相加,可得到最后的掌握程度数值。相关结果如表2 所示。可以看出,认为不存在隐性知识的情况下,总得分为2.074,认为存在隐性知识的情况下,赋值为2.006。由此看出,隐性知识的存在确实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能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势必会转变这一局面。

表2 不同知识类别下知识掌握程度得分表

二、初中语文隐性知识显性化具体案例

隐藏在语言文化里的知识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必须要借助特殊的方式或借助外力,才能将这些隐晦的、难以用语言表述出来的知识变得显性。初中语文的隐性知识有文本自身隐含的隐性知识,有因为学生理解力不足导致的隐性知识,也有因为老师能力不足而导致的隐性知识,老师与学生交流不畅而产生的隐性知识。认为通过运用暗号、隐喻、类比和模型,可以将存在于整个组织中的有价值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传播的显性知识。[2]67

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一些具体案例将隐性知识显现化,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案例1 设置情景,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将课本隐性知识显性化。

有学者认为:隐性知识可分两类,一类是“技能层面”的隐性知识,一类为“情感层面”的隐性知识。“情感层面”的隐性知识,包括个人理想、信念、情感、态度、价值观、毅力、习惯、直觉、预感、灵感、心智模式及个人洞察力等。[3]87情景设置关键要注意情景与知识的关联性,注重学生的体验、知识的运用及同学之间的合作。

比如《黄河颂》一课,这是一首赞颂黄河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现代诗,七年级的学生对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是地位和作用知道得并不多,再加上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安宁的社会里,他们对抗日战争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中华儿女的英雄事迹了解不够、感受不深,如何将本课中蕴含的赞颂民族精神的隐性知识显性出来呢?笔者在这课的教学中,采用了情景教学法。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气势雄浑、惊涛澎湃的黄河视频,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恢弘气势。接着展示黄河的俯瞰图,利用多媒体结合历史知识展示黄河在中国历史及地理位置上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了解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接着,再结合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的相关情况,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这时,再结合课文,学生的内在热情被激发、潜在意识被激活,这些情感层面的隐性的知识就通过这些可视化、形象化的路径得以显性。这时,本课的教学内容清晰明了,学生掌握起来清楚透彻,基本上不会存在知识盲点。

案例2 知识迁移,将课本中的隐性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加以显性化。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字面意思很简单,但其中蕴含的隐性知识理解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笔者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这样几组队列:第一组,按身高由高到低排纵列;第二组,按身高由高到低排纵列;第三组,按身高由中间低两边高的顺序排成横列,第四组,随意排成横列,从高空俯瞰。四组图片放完之后,让学生总结发言:第一组看到一个人,第二组看到一个“1”的队列,第三组看到一个“∨”的队列,第四组看到一个“——”队列。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诗句中的隐性知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案例3 举例子,将课本中的隐性知识以故事的方式显性化。

讲故事能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形象化,对于理性思维发展能力较弱的初中生来说,是很不错的选择。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历来都让语文老师头疼,如何教学生写出结构完整的作文,大多数老师首先都会搭出“凤头、猪肚、豹尾”这个作文框架,其实这就是将隐性知识通过举例的方式显性化了。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老师会反复强调,故事情节一定要有波澜,要能引人入胜,方能成佳作。对于初中生来说,“有波澜”“引人入胜”很难把握,这时,老师们不妨举出“一波三折”“文似看山喜不平”这样的例子,这样一来,作文教学中蕴含的隐性知识通过老师的举例,学生再结合自己的理解体悟就能将文章的架构及叙事的结构掌握八九。隐性的知识不易传播,但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之后,知识的传播就会更明了、更精确。

案例4 借助修辞手法,将课本中隐性的知识显性化。

比喻、隐喻、类比、图像表达和肢体语言方式是显性概念化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也是我们常说的知识萃取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常借助修辞将隐性的知识显性化。比如,听得曼妙动人心弦的曲子不知如何描述,但是借助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后,就能形象地描述出来。比如《老残游记》中对王小玉歌声的描绘:“唱了十数句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如果作者仅写王小玉的歌声美妙、如何动听、高亢、挺拔,曲折,那么读者绝不能感受到如何高亢、如何美妙、如何曲折,但是借助比喻修辞手法后,读者就很容易理解了。再有,笔者在讲解助词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明白助词的用法,如何让学生一听就懂,笔者打了一个比方:比如拐杖,是一种工具可以作为辅助工具帮助人行走,但拐杖自己不能行走,这样一来,学生就茅塞顿开了。隐性知识通过这样的路径得以显性。

案例5 课堂模仿,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课本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

生活处处是学问,书本上的内容看似简单,但学生在实际运用的时候总是把握不到位,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多听老师讲解,多注意老师的表达,多模仿老师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思考,学习到这种隐性的知识,然后加以显性化。有研究发现,初中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虽然课本上明确了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但学生想把握好这些要素并不容易,学生可以在教师示范中先感受模仿老师的朗读技巧,进而自己思考总结,在自己的反复朗读中找到技巧、领悟技巧、揣摩技巧,最后才能外化技巧,实现这种知识的显现化。[4]53

另外,老师还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内外将隐性知识显现化。

1.绘制思维导图

学生动手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思考学习、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在思考中,将各个知识点用图型或图画的形式呈现出来,由点到线再到面,由分散到集中,由抽象到具体,由感性到理性,一般来说,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本是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小组成员通过互换和共享,每个小组都有短板可以提升,对于班级整体教学来说,也可以让学生们共享到更让多的资源,获得更多的信息。其实,小组讨论也是促进知识整合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之间可以互换经验,让更多的隐性知识通过此方式显性出来。当然,如果小组由于整体身处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能自我整合,那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请老师主持引导,帮助小组梳理引导,以期达到好的效果。

3.深度交谈

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再加上课堂教学内容的限制,课本上很多的知识无法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师生课下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隐性知识显性化。老师的知识面广,学习经验丰富,所学知识又是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选择,这些都是学生在课本上无法学习到的,比如老师自己总结的一些学习方法、学习经验,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少走不少弯路。深度交谈是课后的一种很不错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5]140

四、初中语文教学隐性知识显性化策略

为了能有效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转化,笔者建议:

1.修炼内功,外显成果。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先实现隐性知识的内显,而后才能外显传递给学生。隐性知识的内显过程就是自身的理解、感悟的过程,只有老师自己理解、感悟以后,才能通过合适的路径有效的地传递给学生。当然,内显过程可能还会是重新创新的过程,老师的知识越丰富、眼界越开阔,在传播隐性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将知识进一步创新的几率就越大。老师只有加强自我素养的提升,才能实现知识内显并有效外显。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借助外力,比如信息化教学、可视化教学等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2.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基于隐性知识的特点,隐性知识跟个人的学识、经历、理解力等紧密相关,隐性知识难以理解,但可以通过模仿习得,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增加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在轻松愉快的相互交流中,内隐的知识可以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外化出来,从而达到好的效果。

3.创新教学,加强融合。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也决定着语文教学的包容性、广博性,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可将艺术、科学、数学等科目融合在一起,语文课堂可以设置到各个实验室、功能室、甚至公园、农田里,让学生在动手实操的过程中将隐性的知识显现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语文学科作为“万科之基石”,能否将语文课本中的隐性知识很好的显性化,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关系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总的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分析、总结,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并与专家、同行、学生进行交流才能真正地实现隐性知识的显现,才能更加地优化教学。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