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龙 滕 虎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技术正加快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步伐,教育部明确提出了要创新实施教师在线培训,提升教师培训信息化水平,探索教师智能研修模式。自2018 年8 月以来,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作为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省(自治区)建设的首批示范县(区),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不断提升县域内教师的专业成长,打造区域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形成了基于“互联网+教育”的“345”教师研训模式,惠及更多教师。
随着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学校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基于此,兴庆区持续发挥“互联网+教育”建设示范县(区)的优势,强化顶层设计,在整合内外资源和教师研训模式上集中发力,规划建设兴庆区未来教育创新学院,打造县域教师研训的新范式。
兴庆区未来教育创新学院于2021 年5 月建成,占地3700 平方米,建成3 个中心、26 间研训教室,采用UGBS 模式,即“政企校、研训教”一体化的工作思路,以期实践“互联网+教学”和“互联网+教研”指导两大职能。目前,吸引11 家大型互联网企业入驻,引进华中师范大学宁夏人工智能研究院和万物启蒙西部课程研究院,开发教师教育课程资源,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创新与应用。
一是摸索阶段。传统的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式培训,已不适合教育信息化时代。“听听心动,回来不动”的教师培训模式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自2011 年起,兴庆区教育局抓住一些培训内容无法满足教师个体需求的实际问题,开始尝试通过搭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师培训模式,切实满足参训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是实验阶段。正是通过改进原先区域教师的培训模式,重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培训,兴庆区外引专家设计了切实可行的,与学校解决实际问题需求一致的项目。不仅如此,教师培训项目结束后,兴庆区还举行区域内教育教学竞赛,有效地将新教育理念应用于教育教学一线课堂,这一举措提升了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三是发展阶段。2018 年,银川市兴庆区成为自治区“互联网+教育”首批示范县(区)。在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兴庆区教育局立足区情,既脚踏实地做好信息化基础建设,又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驱动教育现代化的新路子,通过外引华中师范大学及上海、深圳等地的优质教育项目,统筹区域内“互联网+教育”示范校;通过项目引领全体教师共建、共享研发课程和资源,发挥“互联网+教育”示范区的引领功能。
四是形成阶段。2021 年,兴庆区未来教育创新学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兴庆区教育局又整合信息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督导室和师资培训中心的行政职能,通过齐心协力、共谋共策,扎实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推广应用,整体提升区域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至此,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兴庆区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教师研训模式基本形成。
兴 庆 区“ 互 联 网+教 育”“345”教师研训模式,形成数据治理中心、线上线下混合研训中心、优质资源研发和共享中心3个中心,统筹整合教师发展中心、信息中心、师资培训中心、督导室4 个部门,服务教师、家长、学生、教育管理者和学校管理者5大群体,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有路径,教研员学科建设有工具,行政管理有抓手,助力县域教育公平有质量的发展(见图1)。
图1 兴庆区未来教育创新院“互联网+研训”“345”模式
1.落地人工智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工具
借助华中师范大学提供的科研服务和强大的技术研发智力支撑,整合县(区)名师和骨干教师团队,先行先试开展华中师大教学应用、测评等软件的使用,反馈整理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促进产学研融合。
2.构建“互联网+教学/研训/教研”一体化实施的新模式
跟进优质项目,让培训和教研内容直指课堂教学,通过推进全区域中小学教师“OMO”混合式研修,建立起学科教师学习共同体,紧密捆绑教师专业发展中“研、训、教”3 个关键环节。
3.支持区域“三个课堂”建设
首先,通过名师在线引领学科发展方向,支持薄弱学校学科建设;其次,借力华中师范大学专家团队的智力支持,以兴庆区名校多年积累的丰富课程资源,调度县(区)骨干教师集中力量开展优质资源研发,做到将优质资源应用进行快速推广。
4.探索大数据分析,指导区域教育规划建设
以数据治理中心为依托进行数据汇总、分析研判,找准县(区)在推进校园治理、优质均衡等重点工作上的问题,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补足薄弱学校在规划、师资和课程中的短板。
5.创新研训评价方式
在研训评价方面,首先,借助教师发展性360 度评估对教师进行整体系统的评价,根据评价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训;其次,由个体成绩评价转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成果评价;最后,建立“研训—应用—成果”全方位过程性评价。在研训过程中,借助学院研训须知和研训测评表对教师进行不定时的评价,最终按20%优秀、60%良好、10%合格和10%不合格的比例统计考核结果,结业成绩通报各个学校。此外,将研训过程中的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定、岗位晋级、骨干认定、评优选先、外出培训等的重要依据,引导教师树立积极的职业态度。通过以上评价举措,整体树立区域教师队伍发展的风向标。
2021 年7 月21 日,兴庆区未来教育创新学院的26 间功能教室里,来自区域内10 所学校的近400 名教师济济一堂。他们组建了跨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正在进行兴庆区优质教育资源应用推广项目和“大单元·大概念”教学研发工作。信息中心负责整体信息化运维和保障;教师发展中心的教研员负责研修统筹和评价反馈;师资培训中心聘请优质项目专家进行伴随式培训;督导室负责检查教师到岗情况和进行研修意见征集。此外,创新素养课程开发项目的3D 打印课程设计研修班、VR 教学研究班活动也在同期开展。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课程项目专家、兴庆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兴庆区教育局信息中心人员、督导室工作人员和学校主管教学行政人员共同参与其中,常态化举办讲座、指导、线上沙龙、记录、评价、技术服务活动。
一是促进了教学方式变革。在兴庆区未来创新学院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撑下,兴庆区通过对在线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资源校本化、特色化,并覆盖各学科。优质资源通达每间教室。通过全过程、伴随式数据采集和分析,实现课前精准定教、科学定制;课中立体互动、及时反馈;课后定制作业、科学评估。助力减负增效、因材施教,打造“在线课堂”升级版。为了让课堂变革取得实效,师生们设计了“一案三单”,即教师教案,学生预学单、探究单、达标检测单,支撑“学—问—思—辨—行”结构化教学模型落地,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是实现了资源与技术融合应用。学院与企业、机构等科研力量结合,共同研发数字化终端,并把自主开发的教师备课手册、学生学习手册、教师课件等校本资源,以及宁夏教育云平台上的精品课程资源进行数字化嵌入,让教学内容精准触达每个学生。让“云”资源变成可用的数字化资源,适配到每个学生。教师通过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究思考、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和信息素养,探索其个性化培养,促进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应用。
三是推动了优质资源普惠共享。在利用宁夏教育“云”平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变革的同时,也通过专递课堂、在线教研,积极帮扶宁夏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帮助他们开齐、开足、开好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为提升区域课后服务质量,兴庆区未来教育创新学院将自主研发的“给宁夏儿童的通识素养大课”分享给辖区内所有小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共用。
四是保障了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2021 年10 月,银川市兴庆区因为疫情全部停止线下教学。为保证教学质量,兴庆区设计了“3+3+N”线上教学模式,以国家教育云平台、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宁教云App 为3 个核心支撑,开展线上导学、在线直播、网络答疑3 个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形成适应线上教学的“N”个好习惯,有力保障了兴庆区中小学生“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教”。
2021 年至今,兴庆区未来教育创新学院举办各类教师研修营,为期40 多天,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培训43 项,轮训教师8000 余人次。后期,学院将整合所有研训项目,严格按照标准研训流程执行,大力培养种子、骨干教师,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目前,学院已落地“研—训—教”一体化工作举措。
兴庆区未来教育创新学院已研发出兴庆区4A 智慧课堂优质资源12 册,覆盖小学1—6 六年级语、数学科;兴庆区“大单元·问思辨”课程资源四、五年级全册。2021年8 月,学院又集结兴庆区骨干教师共同打造素养大课资源,截至目前已成功在宁夏教育云平台数字校园上线两大课程板块,90 课时共计3600 多分钟的视频课资源。以上资源惠及兴庆区师生,为区域内教师提供了具体的课堂变革资源支持和应用方法。
兴庆区未来教育创新学院正在研发整套“给宁夏儿童的通识素养大课”的线上课后服务课程。该课程涵盖“山河川、大家国、阅天下”三大板块,第一阶段近600 课时,覆盖1—6 年级,全部课程均在宁夏教育云平台上互动学习运用。依托宁夏教育云平台,探索兴庆区“互联网+教育”课后服务模式,提升兴庆区课后托管品质。
未来,兴庆区未来教育创新学院将通过更加紧密的“互联网+政企校、研训教”模式,共建、共创、共享教育资源,进行跨界、跨学科合作研修,外引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内促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推动基础教育教研、培训的转型与发展,逐步整合“互联网+教育”课程资源,形成示范区实践经验和成果,为宁夏“互联网+教育”注入更多的品质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