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 伟
具备志气、骨气、底气是历代中国人骨子里的良好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新时代的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学生高尚品格的培养,品格教育关乎新时代教育能否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乎大学生能否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新媒体是大学生品格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重要载体,新时代能否借助新媒体提升大学生的品格教育效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塑造良好品格,进而影响增强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志气、厚植大学生的铿锵傲骨、提振大学生的青春底气。因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的品格教育时要正确审视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把握好新媒体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使大学生品格教育的实效性得到切实的提升。
新媒体基于互联网技术进行传播,具有传播主体覆盖面广、传播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传播样态多样化等特征,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品格教育。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致献词。(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大学生品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塑造良好品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课程教学、主题班会、校园文化活动、广播宣传等是主要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辅导员等是主要的教育主体。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有限的教育手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未达到应有的程度,因此也影响了大学生对品格教育的关注度与参与度,限制了教育的覆盖范围。而新媒体作为大学生获取多元信息、广泛社交、辅助学习工作的重要途径,已经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运用新媒体开展品格教育必然会广泛覆盖到大学生群体中,极大地拓宽受众群体。第4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11亿,20-29 岁网民占比17.4%,在所有年龄段群体中位列第三。[2]因此,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品格教育,一方面能够扩大受众规模,另一方面能够让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大学生成为品格教育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的传播者,让品格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
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不乏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志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风骨等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品格的教育思想。新媒体就是要将这些丰富的教育思想、元素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系统的品格教育资源体系。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书本、刊物等传统纸媒,由于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时间精力有限,能够在纸质材料中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十分有限且不全面,从而导致许多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进入学校、编进教材、走进课堂。新媒体记录了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信息,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持续不断地更新和扩大其数据信息含量,实现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高校指定教学时间和地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结束即意味着教育活动走向尾声,时空严重受到限制。而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品格教育,大学生不需要再按照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特定时间和场合接受教育,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或手机浏览相关教育信息、参与线上主题教育活动、发布学习观点。网络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时代里,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和一部电脑,新媒体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育者可通过新媒体为大学生传递各式各样有利于塑造大学生良好品格的教育信息和内容,受教育者亦可将在受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学习情况通过新媒体反馈给教育者。这种实时的教育传播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了教育信息传播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零时差、零距离,搭建了教育信息传播者与大学生随时交流的桥梁,使大学生品格教育成为处处可做、时时可为的常态化活动,从而有利于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涵养大学生的良好品格,培育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为大学生品格教育提供了图文、音视频、AR、VR等鲜活的呈现形式,抖音、微信、QQ、微博、小红书等网络社交软件也为大学生品格教育提供了伸手可得的新平台。这些新型的平台及其呈现形式,一方面可以代替传统纸媒单一的文字样态,让大学生以更真实立体的感官感受品格教育的多样化,更容易引起学生产生共鸣。比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全国各地许多党史纪念馆依托VR技术展览党的百年征程历史,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沉浸式感受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征途上产生的红色革命精神,增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的虚拟性可以增强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双方在虚拟的新媒体平台上用生动的信息符号进行沟通和交流,让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变为灵活生动的趣味互动,增强了大学生品格教育的亲和力。因此,新媒体创新了大学生品格教育的开展方式,使教育者更加容易了解大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教育者对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品格教育,提高教育实效性。
新媒体深刻改变了大学生品格教育,在塑造大学生良好品格的实效性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我们仍需要辩证地看待新媒体对教育带来的影响,在塑造大学生良好品格的同时,有些因素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志气的增长、骨气的培养、底气的积聚。因此,高校在运用新媒体开展品格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技术运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严峻的新冠疫情形势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加深了大学生对未知的将来的焦虑,许多大学生通过手机等新媒体客户端寻求寄托,不免会接触到鱼龙混杂的信息。当前,网络上盛行“躺平”“佛系”“丧”等“颓废文化”,反映了大学生对生活所持有的焦虑、苦闷态度,也折射出理想丰满但现实骨感的撕裂感,促使大学生的焦虑情绪渐渐扩散,使大学生降低个人的目标追求,消磨了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受到网络上一些错误观点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和工作,把自身的困境归因为现实社会的不公,是对某些社会不公现象所作出的放弃奋斗的行为,甚至会产生抱怨社会的情绪。2020年5月10日,一个名为“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小组在豆瓣网上创立,这个自定义为“985.211失学失业者的新校园”的网络小组聚集了国内高校数十万的在校生和毕业生,他们分享自身在学业、就业、交际等方面的失败故事,讨论如何脱困。他们在小组中自嘲,家庭条件一般、考上名牌大学的大学生自嘲自己是“小镇做题家”;到了适婚年龄还没有交到对象的自称“单身狗”;遇到挫折、暂时奋斗心不强的青年自嘲为“佛系青年”。信息泛滥的时代,大学生如若不能正确辨别、选择网络信息,不良的网络信息则会从源头上摧毁大学生的内在动力,锈蚀大学生的远大志向,严重削弱大学生永续奋斗、不懈斗争的精神,不利于大学生塑造坚毅品格。
新媒体的产生和高速发展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从社会的现实空间延伸到网络的虚拟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品格教育的环境复杂化了。一是网络乱象频发。新媒体环境中各种未经筛选的、良莠不齐的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普世价值等正以各种途径渗透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除此之外,新媒体给网络泛化现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条件。当前,网络泛化正通过新媒体平台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扭曲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上现象给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良好品格增加了障碍,分化了大学生的志气、软化了大学生的骨气、弱化了大学生的底气。二是新媒体监管不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互联网媒体属性越来越强,网上媒体管理和产业管理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3]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品格教育是一项复杂且持续性强的系统工作,需要有相对应的管理机制,保障高校中各个部门积极主动地互相配合协作、有机联动,形成教育合力。而在实际开展教育过程中,一方面,部分高校部门的管理模式滞后,整合力度不足。部分高校未能有效应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品格教育与二级学院、学工处、教务处等教育职能部门没有高度结合形成有效联动。另一方面,新媒体传播的隐匿性给高校网络监管带来了挑战。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大学生是与新媒体有较高交集的群体。因此,如果高校不能及时地对网络进行监管,没有跟上网络舆论形势发展,将会给学校乃至全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当前,新媒体与大学生品格教育已经得到融合,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二者的融合度有待提高,影响了运用新媒体对大学生开展品格教育的实际效果。一是教师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品格教育教学中主要是利用新媒体平台提供的图文、视频、音频等制作幻灯片课件,方式简单、传统,教师的教学过于形式化,缺乏创新,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乃至提升品格教育的实际效果微乎其微。二是教师的新媒体素养不高。新媒体素养指与各类新媒体相关的智力和非智力能力,主要由后天实践和培养而得,包括价值观、知识、技能和技术四个维度。[4]部分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新媒体理念,未能把握新媒体为大学生品格教育带来的机遇,自觉将品格教育与新媒体相结合。另外,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教师由于个人的教学习惯,并未重视自身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三是校园宣传力度小。在校园文化宣传中,有些高校在官方网站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栏,但是推送量极少,没有做到及时更新和广泛宣传,满足不了大学生品格教育的体量需求,学生自觉到网站的实际浏览和阅读量很少,对于大学生塑造良好品格起不到氛围感染的作用。以上现象说明,大学生品格教育中虽然已经结合了新媒体,但是在实际运用新媒体开展品格教育中由于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媒体技术掌握、活动开展形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实际的教育效果不明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品格教育应该善用新媒体元素,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进新媒体与大学生品格教育的深度融合,提高品格教育的实际效果,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格,增强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新媒体融入品格教育的有效方法是坚持内容为王。大学生品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塑造具备志气、骨气、底气的优秀品格。因此,要发掘和遴选合适的、优质的大学生品格教育资源,利用新媒体将海量的网络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和有效整合,充实品格教育的资源库。一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志气、骨气、底气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兼具的优秀品格,体现在积淀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蕴含的关于志气、骨气、底气的人物事迹和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仍有积极的意义,要充分挖掘并实现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新时代大学生品格教育内容。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表达志气、骨气、底气的思想,岳飞、文天祥、谭嗣同等爱国英雄彰显志气、骨气、底气的事迹等。二是放眼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彰显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中国共产党人在一百年的艰苦奋斗中表现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如“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等豪言壮语,焦裕禄、张桂梅、黄旭华、抗洪战士、抗疫英雄等人的心中大志、坚韧品格、坚定自信。三是优选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具备与时俱进理论品质,其经典思想都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中,在新时代仍然大放异彩。因此有必要将马恩著作中体现志气、骨气、底气的内容挖掘出来并进行整合,作为大学生增长志气、骨气、底气的经典教育资源。如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指出了“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6];在《共产党宣言》中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7],要致力于全人类的彻底解放等。
网民年龄结构图(图片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网络是新媒体融入大学生接受品格教育的重要教育环境。面对网络乱象频发,要不断升级网络生态治理力度,积极应对大学生所处的各种复杂多变的学习环境,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实现社会、政府、高校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协同合作,营造有利于塑造大学生良好品格,增强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网络环境。一是社会要传播共同的网络生态理念。维护网络的良好生态是社会各界的共同理念,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是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人格和品性,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的重要推力和内在保障。社会各界应通过各种渠道、多途径地传递维护良好网络生态的重要作用,提升社会全员的网络素质,为大学生塑造良好品格提供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二是要坚持依法治理网络乱象。政府相关部门要依据相关的网络法规制度对网络泛化等不良现象加以有力整治,对于网络负面信息、负面公众人物零容忍。正向引导大学生群体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让大学生在网络学习和传播中增长志气、骨气和底气。三是高校要构建网络监管平台。一方面,要建立规章制度,出台校园网络管理的办法,规范网络信息发布的程序,加强审核信息内容,对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监督,建立反馈机制,做到监督与反馈并行。其次,要把握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严格把关审核网络信息,及时剔除不良舆论信息。
新媒体理念是指用来指导具体运营活动开展的一些观念和思维的集合,既是互联网思维在运营层面的体现,也可以表现为具体思维形式。在开展大学生品格教育过程中可借助新媒体理念的“用户思维”“场景化思维”“互联网思维”来提升教育效果。一是以“用户思维”让品格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要把大学生放在品格教育的主体地位,转变教育者在品格教育过程中单向灌输的传统思维,从大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开展品格教育,让品格教育贴近大学生、贴近生活,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主动塑造自身良好品格的意识,以实际行动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二是以“场景化思维”让品格教育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品格教育要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各种场景元素改变传统的单一文字推送模式,利用如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营造品格教育场景、包装品格教育内容。大学生的正能量在综合品格教育各种场景元素过程中被激发,在各个教育场景中习得品格教育真谛,锤炼道德品质。三是以“互联网思维”让品格教育渗透大学生群体。借鉴“互联网思维”,根据其开放、平等、协作、共享、去中心的特征,多元教育主体形成教育合力,有机联动、协同推进大学生品格教育。另外,教师要培养新媒体素养,认识到借助新媒体开展品格教育的必要性,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及时地向大学生传播品格教育的信息,让大学生接受教育内容,运用新媒体提升品格教育的实际效果也就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