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娟,申 薇,李瑞娟
现代临床所说的颈椎融合术多指颈椎前路加压融合术,是目前治疗颈椎疾病或颈椎外伤最有效的临床诊疗方案[1]。医学研究表明,颈椎融合术不但可以减轻病人病情,改善病变椎体或移位椎体对颈部脊椎神经的压迫程度,还有助于提高病人的术后颈部稳定性,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仍有部分病人会在术后出现颈部活动僵硬、疼痛等症状,甚至有病人出现明显的颈部轴性症状,严重影响病人颈部功能[2]。因此,临床需要一种科学、高效的干预治疗措施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此类病人颈部功能水平。常规围术期管理是现代医学在临床干预中较为全面的临床护理方式,但在专项干预和目的性较强的临床干预中具有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颈部静力性运动训练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是对该干预措施的临床疗效及具体价值尚未完全阐述[3]。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究颈部静力性运动训练在改善颈椎融合术后病人轴性症状及促进颈椎功能恢复中的具体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1月我科收治的104例颈椎融合术后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男26例,女26例;年龄(56.74±6.38)岁;病程(12.37±7.21)个月;颈椎外伤20例,颈椎病32例。观察组:男27例,女25例;年龄(56.82±6.41)岁;病程(12.42±7.33)个月;颈椎外伤21例,颈椎病31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疾病分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病人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符合颈椎疾病的诊断标准,且有明显的手术适应证[4];②病人年龄≥18岁,无精神类疾病;③病人均为首次进行颈椎手术治疗,既往无颈椎外伤病史或手术病史;④本次研究已取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理批号:20190403),并与病人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入院时合并意识障碍,病情较重的病人;②术前检查提示病人肝肾功能异常或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人;③先天性脊椎畸形的病人。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围术期干预;观察组病人在常规围术期干预的基础上增加颈部静力性运动训练。
1.2.1 对照组 ①术前对病人进行入院宣教,告知病人手术安排及治疗过程;②术中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避免术中意外情况的发生;③术后前12 h内每隔1 h观察1次病人生命体征变化;协助病人保持颈部中立位并固定颈椎位置,每隔30 min协助病人翻身1次,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本次干预时间为7 d。
1.2.2 观察组 ①术后6~24 h内病人取仰卧位,医护人员将手掌放置于病人前额、左右侧或下颌部,病人与医护人员手掌相对抗,保持颈部肌肉收缩3~5 s,休息3~54 s后继续;每个方位训练1次,3~5次为1组,每天进行2~3组训练;②术后2 d传授病人肩部布鲁格式训练,每个动作训练时长为3~5 s,5次训练为1组,每天训练3~5组;③术后3 d传授病人墙角牵伸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每个动作的维持时间为5~10 s,每5次为1组,每天训练频率为3~5组。本次干预时间为7 d。
1.3 观察指标
1.3.1 轴性症状 在干预前及干预7 d后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检测病人的颈部不适度;应用颈部屈曲和颈部主动活动范围(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指数评估病人的颈部屈曲、活动范围;应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检测病人的颈椎功能。VAS评分:该量表总分为10分,得分越高说明病人颈部不适症状越严重。AROM指数:对病人屈曲角度和颈部活动范围进行记录,度数越高说明其颈部活动度越大。NDI量表:该量表包含10个检测项目,总分为50分,NDI计算公式为=(病人单项分值总和/项目总数×5)×100%,得分越高说明病人颈部功能障碍越严重。
1.3.2 颈椎功能 在干预前及干预7 d后应用人体压痛测试仪检测病人的斜方肌、提肩胛肌、枕骨下肌的肌肉压痛阈值。
1.3.3 并发症 记录两组病人在干预期间出现伤口渗液、颈部肿胀、伤口开裂并发症的情况。
表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VAS评分、AROM指数、NDI评分比较
表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各肌肉压痛阈值 单位:Ib/cm2
表3 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单位:例(%)
颈部静力训练是在静力训练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专业性和目的性更高的临床干预模式[5-6]。其应用了静力紧张训练理论,通过肌肉的收缩刺激和静力性练习,促使病人肢体功能或关节活动度提高,与传统训练方式相比,静力训练在保证病人训练效果的基础上降低了康复训练对病人造成的伤害和颈部功能损伤,有助于提高病人的训练依从性[7-8]。常规围术期管理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产物,其主要目的是保证手术期病人的安全,提高围术期病人的诊疗舒适度、规范性和科学性,但该干预方式缺乏一定的康复针对性和聚效性[9-10]。但两种干预措施联合使用,在理论上可提高干预措施对病人的诊疗安全性和科学性,促进病人颈部功能恢复、提高[11-12]。
本研究实施干预后观察组病人VAS评分、NDI评分低于对照组,颈部屈曲角度、主动活动范围大于对照组,证明颈部静力性运动训练可以提高术后病人的颈部舒适度和活动度,改善病人的颈部轴性症状。轴性症状即以颈部疼痛、酸胀无力、关节僵硬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部术后症状;临床研究证明颈部轴性症状产生的原因通常与肌肉附着点损伤、稳定性下降、术后康复治疗欠佳等因素有关,病人肌肉附着点损伤以后会造成肌肉牵拉力量下降,对侧肌肉牵拉张力升高,在预后恢复过程中肌肉力量及肌肉伸缩度下降,进而造成轴性症状加剧[13-15]。常规围术期干预过程中对病人颈部活动及颈部肌肉活动的要求较低,在恢复过程中极易造成颈部肌肉粘连、韧带粘连等不良后果,对颈部轴性症状并无明显的改善作用,且干预目的及方法的不当性还可加重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颈部静力性训练则在术后6~24 h内对病人颈部实施康复训练,可以早期判断病人颈部肌肉是否有损伤,便于进一步处理;且术后进行的体位训练、肩部布鲁格式训练、墙角牵伸训练等一系列临床干预措施对病人颈部肌肉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改善和干预,有助于降低病人预后肌肉粘连、肌张力异常的发生率;同时可提高颈部肌肉术后恢复速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加速病人的恢复进程。
本研究实施干预后观察组病人斜方肌、提肩胛肌、枕骨下肌的肌肉压痛阈值小于对照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肌肉压痛阈值与病人神经刺激及肌肉神经受压迫的程度有关,病人肌肉压痛阈值越高,说明其肌肉反应越迟钝,神经压迫程度越高[16-18]。颈部静力性运动训练在对病人实施干预过程中,着重训练了病人颈部肌肉的耐受程度和颈部肌肉收缩灵敏度,有助于促进病人颈部肌肉的生物力学平衡;同时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加速病人颈部肌肉的生理代谢进程,降低病人术后颈部肌肉水肿程度,改善了对肌肉的压迫程度;此外,肌肉静力训练还可以重排结缔组织纤维,放松颈部肌群,有助于缓解病人颈部疼痛;在此基础上颈部静力训练在进行康复训练过程中的临床干预方式相对较为缓和,对肌肉压痛阈值刺激程度较轻,进而减轻肌肉在训练康复过程中的水肿程度,避免了二次伤害[19-2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证明颈部静力性运动训练可提高病人的干预安全性。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早期运动康复对病人颈部肌肉的代谢作用有关。
综上所述,颈部静力性运动训练可以提高颈椎融合术后病人的颈部舒适度和活动度,减轻病人的颈部轴性症状,提高病人的颈部功能及预后功能,同时还可提高对病人的干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