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萍,杨辉平,李金凤
异常子宫出血是由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或炎症、创伤、肿瘤、全身性疾病等引起的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宫腔镜手术在该症中具有诊断与治疗双重作用,可有效对宫内深部的微小病变进行检查与鉴别,并完成病灶切除、取材、诊刮等治疗操作[1]。但手术作为强烈创伤性应激源,大部分病人术后心理、生理应激反应较为严重,并累及全身呼吸、消化、代谢及循环系统,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影响康复效果与生活质量。有关研究表明,科学有效的康复指导措施与前瞻性护理方案能显著加快病人术后康复进程,对相关并发症预防与优化生活质量均具有积极作用[2]。常规护理多以口头引导性建议为主,缺乏双向沟通互动机制,导致病人受个体性差异而影响整体康复效果。健康行为互动模式(interaction model of client health behavior,IMCHB)是以个体背景因素与心理情绪为依据,帮助个体建立生理、心理、社会与认知支持,减轻消极心理体验与不良生理效应为目标的护理模式[3]。既往研究发现,该模式旨在调动/转变个体行为决策与行动主观性,可促进慢性疾病病人获得更积极的成长和改变,为病人创建全新认知系统,改善其生活质量[4]。为此,本研究将探讨健康行为互动模式在异常子宫出血病人围术期中的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0月我院收治100例异常子宫出血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岁;符合异常子宫出血诊断标准[5];均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无其他既往病史;配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认知与精神异常者;中途退出或参与其他研究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恶性肿瘤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年龄24~55(38.58±4.34)岁;婚姻状况:已婚37例,未婚13例;子宫内膜息肉16例,子宫平滑肌瘤18例,排卵型出血16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下16例,高中及以上34例。试验组年龄25~54(36.87±7.56)岁;婚姻状况:已婚33例,未婚17例;子宫内膜息肉17例,子宫平滑肌瘤15例,排卵型出血18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下19例,高中及以上31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①术前环境护理、常规宣教、饮食指导、术前准备;②术后病情监测、用药指导、卫生管理、并发症预防、感染防控、早期下床活动、术后注意事项、定期回访等。试验组在此基础实施健康行为互动模式(见图1),具体内容如下。
图1 健康行为互动模式框架
1.2.1 成立护理小组 由主治医生1人、护士长1人、护士2人组成,明确组内成员护理工作。通过科室内学习、讲座、演示文稿(PPT)案例分析等方式定期组织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内容包含专科各项操作要求、疾病知识、常规护理技能等。要求其掌握异常子宫出血表现、病理和生理发展过程、治疗原则与康复、心理等方面知识,以及健康行为互动理念的应用、发展和意义、资料收集方法,问卷使用方法等。确保其能利用个人能力对病人实施术前宣教、术后康复指导、健康教育、出院管理、疑难解答、疾病预防、治疗和自我护理等全方面护理和咨询,并经模拟训练、理论考核等均合格后方可正式加入该小组。
1.2.2 术前护理
1.2.2.1 互动主题:健康信息、情感支持 病人入院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详细收集并记录,评估病人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社会支持水平、自我效能等现状,与病人相互介绍建立护患关系。根据结果采用动机性访谈帮助病人发现克服自身不良心理,引发病人行为改变动机,访谈内容包含:病人对疾病了解程度和认识;目前治疗策略及依从性,以往疾病经验和应对策略;病人运动和饮食习惯;与医护交流的方式和习惯;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的途径和方法;目前最担心的问题等方面。访谈期间对病人负性情绪及时识别并疏导,教会病人深呼吸、听音乐、交谈等自我调节方式,调动病人健康信念的产生。
1.2.2.2 互动主题:健康信息、专业技能 护士应主动与病人及家属沟通,结合个人评估结果为其选择相应健康宣教方式,告知其当前具体病情,利用简单模型或多媒体,向病人讲解疾病常见表现、并发症及预防措施,使病人对疾病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提前介绍疾病相关诊断结果、宫腔镜手术重要性、安全性与优势,术中配合工作及预后等知识,增强对护士专业能力和形象的认可与信任,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做好常规临床检查。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为病人制定宫腔镜手术病人康复手册[6],内容主要涵盖异常子宫出血概述、诊断、治疗、日常生活问题、个体化饮食建议、基本药物治疗注意事项、压力情绪管理和自我管理等内容,帮助病人更好地参与疾病管理,维持良好生活质量。
1.2.3 术中护理 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提供多形式围术期保温护理,如使用充气式加温毯覆盖病人暴露部位;仪器设备加温;采用输液加温仪将消毒液、输注液体与冲洗液提前加温至39 ℃等,减少病人术中应激反应,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术中通过眼神、手势、肢体接触等非语言性交流给予病人鼓励和支持,缓解术中不良心理,提高配合度。
1.2.4 术后护理
1.2.4.1 互动主题:专业技能 术后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按照医嘱严格为病人用药,实时监测切口敷料渗血颜色和渗血量情况,必要时给予止血药物为其止血。给病人讲解导尿管留置意义和注意事项,定时辅助病人翻身,检查各管道固定情况,以防发生尿路感染。还可通过腹部顺时针按摩,足底、肺、胃、大肠、小肠、肛门等反射区穴位按摩等方式,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各穴位按摩每次3 min,每天3次,至肛门排便停止。针对术后腹部疼痛者可减轻灌注量,呕吐者给予肌肉注射灭吐灵,感染者提供抗感染药物,呼吸困难者适当降低膨宫压等方式提高术后舒适度。
1.2.4.2 互动主题:专业技能、决策控制 在借助多学科理论与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影响病人术后康复进程的各项因素进行归纳与综合分析,制订阶段性康复计划[7]。内容为:麻醉清醒后指导病人床上进行深呼吸训练、握拳、抬臂等早期活动,借助间歇式充气压力泵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术后6 h指导进行踝泵运动、翻身、有效咳嗽、协助坐起等活动;术后2~3 d开展床旁独立坐立、床旁站立等活动;术后4~6 d开展床旁、房内活动练习;手术第7天至出院前在家属协助下进行院内活动;出院后家属陪同下进行太极、散步、健身操等活动;活动时间及强度以病人耐受度为宜。
1.2.4.3 互动主题:同伴教育、情感支持 邀请以往沟通能力较强、手术成功案例病人作为志愿者,分享术后生活经验与个人护理经验,共同探讨工作、生活、情感与疾病等方面应对措施,以提高病人健康信念,建立行为与态度转换动机。主要内容包含:讲述个人健康行为方式带来的益处;分享自己生活心得,传播积极生活态度;普及自我管理重点与护理误区;解答病人疑问等。同时鼓励家属、亲友及同事提供主动性情感支持,引导病人表达自身情感、宣泄情绪、诉说疑难,减轻心理负担。为病人增添支持性团队活动(绘画、下棋、户外团建、舞蹈、唱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康复。
1.2.4.4 互动主题:随访动态化评估 病人出院时创建微信群,实现院外健康宣教、康复反馈、院外随访等持续监测与疾病康复过程。由护士定期在群内发送疾病管理知识(饮食、用药、运动、心理调适、性生活指导、入院复查)、病人自我监测内容(子宫出血、腹痛、饮食、运动、用药记录)。每周五20:00~20:30为病人提供集体交流机会,引导其积极分享院外日常生活及康复情况,并提出居家护理困难与疑惑,针对共性问题提供专业性解答和再教育,为持续性改善病人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1.3 观察指标
1.3.1 心理状态 干预前后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问卷(HADS)[8]评定两组病人干预后心理状态,该问卷共14个条目,包含焦虑、抑郁维度,总分<7分为正常,8~10分为轻度焦虑/抑郁,11~14分为中度焦虑/抑郁,15~21分为重度焦虑/抑郁,得分越低表明病人心理状态越好。
1.3.2 住院时间、并发症 比较两组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呕吐、呼吸困难、感染、腹痛等指标。
1.3.3 生活质量 干预前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9]评定两组病人生活质量,该量表包含生理机能、心理状况、独立能力、社会关系、生活环境、精神寄托/宗教信仰6个维度,共24个条目,总分0~14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表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单位:分
表2 两组病人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表3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单位:分
3.1 异常子宫出血病人围术期护理现状 异常子宫出血为妇科常见症状和体征,以绝经后出血、月经量过多或淋漓及性生活出血等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诱发子宫内膜癌变或继发性出血症状,以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平滑肌瘤、排卵障碍及全身凝血性疾病为常见病因,危害其身心健康[10]。宫腔镜手术因其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成为该症首选治疗手段,然其作为创伤性操作,以往研究表明,因病人术前心理情绪不稳定、疾病认知匮乏、术后局部解剖结构改变、失血、疼痛等多事件影响,致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阻碍病人术后生理/心理机能恢复,降低其生存质量[11]。可见针对病人个体性特征,结合身心应激反应程度提供相适应的围术期护理服务,对病人获得理想结局、保障手术安全性与有效性起重要作用[12]。传统护理多属于经验性护理,以护士个人专业能力与工作经验为依托,且护理行为欠缺规范性、精准性与针对性,导致临床护理效果与满意度有待提高,临床运用存在局限[13]。
3.2 健康行为互动模式在异常子宫出血病人围术期心理状态改善中的应用 健康行为互动模式是连接护理评估、内容与效果的护理实践模式,重在强调个体、家庭与医护人员在健康行为形成和促进中的互动与协同效果,以及干预措施和互动关系对健康结局的正性影响作用[14-15]。该理论认为通过激发或促进其决策控制水平可间接提高自我效能,促进其健康结局[16]。相关研究表明,该模式充分阐述病人特征、护患互动对其健康行为与结局的关系,在多种疾病护理管理中具有重要运用价值[17]。本研究通过对病人个体评估后,根据其独特性实施健康信心、决策控制、专业技能与情感支持等多方面循环互动,进而影响病人情感行为,改善病人认知评价与情感反应,减轻围术期生理与心理应激。通过根据疾病特点和病人病情将健康教育内容与临床护理相结合,通过多元化多形式的健康宣教和个体评估,有利于增强病人疾病认知与手术耐受能力,减少手术创伤应激与术前负性心理,增加病人配合度和护理积极性。术后通过同伴教育与情感支持的实施,不仅可让病人避免护理误区,吸收正确、有帮助的经验信息,实现知识-态度-行为轴链的改变,还有利于病人克服心理障碍,缓解心理精神压力,增强心理弹性与术后适应能力。干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病人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与上述结论一致。
3.3 健康行为互动模式在促进异常子宫出血病人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中的应用 术后并发症作为评定手术安全性及临床护理质量的独立预测因子,可对病人治疗结局与生活质量起直接影响[18]。本研究对异常子宫出血病人宫腔镜手术治疗期间实施健康行为互动模式后,结果显示试验组病人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生活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护理能明显降低病人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分析其原因为:本研究术前通过医疗知识传播,帮助病人掌握和避免各种危险因素,增强自我观察与识别能力。术中通过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实施科学性、预见性的多形式保温方案,能有效减轻术中机体应激反应,降低术后恶心、呕吐、肠胃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风险。术后通过腹部按摩与足部穴位按摩,可持续刺激胃肠道,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促使肠胃蠕动,有利于改善病人术后肠道环境,促进尽早排气、排便和进食。同时术后早期活动的开展可有效预防术后肢体活动受限,给躯体与身心健康带来良性循环,缩短下床时间,促进术后康复进程[19]。通过密切观察、准确辨识、实时监控、及时处理能提高病人整体舒适度,进而有效控制并发症风险。此外院外延伸护理的开展能提升病人各阶段康复知识与行为,进而改善其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4]。
综上所述,健康行为互动模式与传统护理相比,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能有效促进病人术后康复进程,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确保临床护理质量,增强病人自我管理意识以促进术后生存质量的提升,该模式实用有效、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