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一联”:区域小学语文课堂学教方式变革的实践路径

2022-05-27 02:54牟原喜卢亚斌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2年13期
关键词:习题教研区域

□ 牟原喜 卢亚斌

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实现单元内各板块整体联结和单元间相关语文要素进阶联结。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载体,承载了导学助教的功能。此外,教材还通过“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阅读链接”等阅读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大量阅读”的联结路径。

面对教材中的助学任务和阅读资源,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是如何处理的?笔者对区域内700 多位教师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或面谈,发现大部分教师虽然知晓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也明白阅读栏目和课后习题为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做了系统规划,但在实践中缺乏策略,依然以传统的问答式、讲授式等教学方式推进教学,将大部分课堂时间花在单篇课文细讲精教上。统编教材的单元编排理念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阅读栏目中的内容大多成为学生的课外学习任务,缺少有力指导和有效监控,无形中造成学生课余学业负担过重,语文学习兴趣不浓、效率不高等结果。

基于上述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提出实施“一进一联”项目,组织教师进行区域教改实践。

一、“一进一联”——重构区域教研新路径

(一)“一进一联”的价值内涵

“一进一联”是一种操作策略,是一种学教方式,更是一种整体思维。它的核心价值是助力“双减”精神落到实处,为学生语文学习“提质减负”。“一进”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引进课后习题和相关练习,作为学习活动设计的依据,以此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一联”指的是联结思维,根据统编教材的单元编排特点及曹鸿飞老师“1+X 联读”的实践经验,将教材中的内容联结在一起,形成一句、一段、一篇、多篇跟整本书的阅读链,实现单元内、单元间、课内外的阅读联动,真正落实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提升学生阅读的品质。

(二)“一进一联”的教研路径

“一进一联”是基于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作业的实际用途及区域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为建设区域教研文化、变革教师常规学教思维而提出的。经过一学年的实践探索,区域教研路径已初步形成(如图1)。

图1

1.四级联动,建构区域教研共同体

首先,我们成立了区域项目研究核心骨干团队,对“一进一联”的内涵和价值进行解读,撰写了“一进一联”备课样本,开展了区域“一进一联”课堂研讨,让教师有据可循、有法可依。其次,联动学区,从中挑选兼职教研员(种子教师),以兼职教研员为轴心,借助学区教研联盟,开展学区联片教研活动,依据学区实际,对“一进一联”项目的推行进行学区认证。然后,在学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区域项目样板校50 所,定期举行样板校学习观摩和研讨活动。最后,每所样板校的语文教研组根据本校的实际,举行研讨活动,在研讨中遇到问题时,可直接与区域项目研究核心骨干团队对接交流,及时解决瓶颈。如此,四级联动,层层推进,保质保量地进行项目实践研究。

2.研赛一体,做到区域教研系列化

教师乐意持续推进的教研通常有如下特点:易操作,看得见,有成效,出结果。一年来,区域教研部门在语文教研计划中确定以“一进一联”为区域研讨主题,样板校依据此主题制订相应的教研组计划,做到区域与学校联动。区域教研部门还邀请专家,定期举行区域主题教研活动(一学年邀请了7位特级教师举行了9 次活动),阐述“一进一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为研究的持续深化指明方向。此外,在兼职教研员的组织下,从学区样板校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研组,举行研讨活动。为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研究成果,还开展了以“一进一联”为主题的系列评比活动,如教学设计评比、优质课评比、教学论文评比等。

打通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通道,实现研赛一体,让教师的研究根植于鲜活的课堂实践,又以鲜活的课堂实践支撑研究的深化,由此形成了一条良性的教学研究之路。

3.课题跟进,推动区域教研精准化

从实践走向理论研究,让理论研究呈现其规律,可助推区域教研向更深层次发展。区域层面以省教研规划课题“一进一联:小学语文课堂学教方式变革的区域实践”为抓手,分别从教师解读文本的路径、教学设计的路径、课堂教学的路径等方面探讨“一进一联”的具体操作策略,然后以样板校为单位,申报区域子课题,形成金字塔形的课题研究思路,从而将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起来。

一学年来,区域层面对“一进一联”的理解逐渐深入,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案例,并收集成册,目前已收齐四、五、六年级下册的优秀教学设计。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和课例研究,发现问题,进而完善教学设计,从而对区域教研教学进行精准指导,为区域学教方式的变革积累丰富的资料。

二、“一进一联”——共创区域学教新思维

(一)以“作业”为支架,监控学教全过程

这里的作业包括课后习题和相关练习。将“作业”作为学习支架,引进课堂,教师能精准找到教与学的平衡点,发挥作业的评价功能,从而有效地监控学教过程,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引导相关练习时,要选择紧扣教材内容和课后习题的类型。它们能作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展开思维过程的有效载体,为教师解读教材、确定核心教学任务指明方向,也为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提供参考样本。

1.借作业有效解读教学内容

陈先云先生说:“统编教科书以宽泛的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内容,每个单元一般有两篇课文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设计课后思考练习题;有的课后思考练习题或相关栏目,迁移运用之前学过的语文要素出题、设计内容,意在在实践中反复运用,巩固提升,体现目标的发展性。”将课后习题转化为可视化的学习支架,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教师可结合这些作业,解读教材,制订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那个星期天》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安排了三道课后习题。针对课后习题,可引入相应的练习(如表1)。

表1

从表1可知,三项练习是对课后习题的有机细化,指向本课核心教学目标。最后一项练习还联结了“交流平台”和《匆匆》两部分内容,比较两篇课文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哪些异同,将本单元作为一个整体,直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一阅读要素。在区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养成了“借作业有效解读教学内容”的备课习惯,以此紧抓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

2.借作业确定核心学习活动

根据教师反馈,在课堂内完成相关作业,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教学时间不够。究其原因,在于教学时胡子眉毛一把抓,缺少指向语文要素落实的核心学习活动。许多题目借助图式、表格等可视化的学习支架,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明确的思路。教师可将这样的内容引进课堂,使其转变成可视、可操作的核心学习活动,这样既完成了习题,又落实了教学目标。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草船借箭》时,可借这样一道题(根据课后第一题和单元语文要素而设计的),确定一节课的核心学习活动(如表2)。

表2

值得注意的是,可转化为核心学习活动的题目必须能体现语文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习得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3.借作业关注学生动态思维

一般而言,习题可分为基础题、课内阅读题、课外阅读题、小练笔及拓展题等,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很难完成所有的习题。教师要有选择地将相关作业融入课堂教学。所谓“相关作业”,就是上文提到的能转化为核心学习活动的题目,如课内阅读题、课外阅读题及小练笔,基础题和拓展题则更适合于课前或课后完成。对于这些题目,教师不能静止地看待,只注重习题的答案,而应灵活运用,融导学、自学、合学为一体,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引领学生学习语文的全过程,由此了解学生的动态思维,从而进行精准教学和指导。

以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教师可这样处理题目(如表3)。

表3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习题时,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可视化,彼此之间进行对比,继而展开交流。不管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练习的目的都是关注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及时修正个体的学习思维。

(二)以“单元”为单位,形成整体联动思维

统编教材以单元为单位,建构语文能力体系。基于此,一年来,在“一进一联”研究中,教师首先形成了以单元为单位的整体联读思维。

1.单元内联结

一个完整的单元包括单元篇章页、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习作和语文园地,个别单元还有口语交际和“快乐读书吧”等板块。依照传统思路,教师习惯单篇教学,以零散的知识点作为课时教学重点,没有形成整体思维。而“一联”将单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联读,统筹考虑单元各板块之间的联系,从而避免仅从微观角度出发把握某个课时所产生的割裂问题,更有助于体现单元整体教学功能。

在美国,人们曾称赞斯各格兰德的作品超越其他一切图像艺术作品。斯科格兰德自己也认为,她的作品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不仅是她的努力,也需要观众的努力。她本人曾指出:“强迫症式的重复是我的创作中一个永恒不变的元素。”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围绕语文要素“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安排各板块内容。若运用“联结思维”进行单元解读,能有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如图2)。

图2

根据图2中的箭头,在教学《杨氏之子》时可联结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明白利用谐音巧妙应答是语言风趣的表现方式之一,同时也为进一步理解风趣语言的内涵留下探讨的空间;在教学《手指》时可联结《漫画的启示》,感受丰子恺语言的漫画色彩,明白原来可以像漫画一样夸张地表达……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在教学语文园地时,可联结单元各板块内容,让学生借助表格或知识树等支架梳理单元所学,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收获。

教师要以“联读思维”观照单元各板块,形成学习网,从而理解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助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

2.单元间联结

统编教材将语文知识、语文策略、语文能力按层级要求分散在不同年段的不同单元中,形成逐级进阶的语文学习体系。教师要从教材整体着手,“阅读全套教材,钻研整册教材,了解分析学生语文学习情况,明确学段、学期的总体目标”,发现各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从而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实现“旧知识、新知识及即将习得的知识”之间的联结。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奇妙的童话”,阅读要素是“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将该阅读要素放在整套统编教材中进行解读,就会发现它与其他单元阅读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表4)。

表4

3.课内外联结

统编教材中的阅读栏目内容丰富,是联结课内外阅读的最佳载体之一。在教学阅读栏目时,应运用联结思维,在课堂内适时联读,在课堂后适时拓读,做到课内得法,课外用法,真正实现课内外阅读一体化,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古典名著”单元,阅读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本单元除了安排四篇节选类课文,还安排了“阅读链接”和“快乐读书吧”等阅读栏目,构建了课内外阅读的整体框架。教学时应整体规划,统筹推进,联结“阅读链接”和“快乐读书吧”,在课内进行联读实践,落实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然后联结课外,制订阅读计划,助力学生进行有层次、有指导的课外阅读,实现课内外阅读融合(如表5)。

表5

在课内外联读实践中,学生不再运用单点思维和平面思维,而是形成了联结思维、对比思维、分析思维和概括思维,极大地激发了阅读探究的欲望,其注意力被引向了名著本身。

综上,以“一进一联”为教学策略,以单元整体解读和作业融入课堂为思维起点,常规的“单篇问答式推进”的学教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一进”中,学生独立学习或合作学习,教师在学生完成习题的过程中,组织开展集体讨论,实现了“少动口,多实践;少结论,多展示”的课堂学习样态;在“一联”中,学生在整个学习时空里进行大量的自主阅读和意义建构,教师则在学生的疑惑处适时点拨,呈现了“少单点,多联结;少再现,多发现”的自主学习状态。

在推进“一进一联”项目的过程中,区域内形成了课堂学教新路径。教师转变了教学思维,对用好统编教材、在课内应教尽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样板校的学生尤其是乡村样板校的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无形中扩大了阅读面,提高了阅读质量和学习成绩。这也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围绕项目,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教学策略,全面推进区域小学语文课堂学教方式变革,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

猜你喜欢
习题教研区域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分割区域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区域发展篇
区域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