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丽 李娟娟 黄 俊
(松滋市人民医院,湖北 松滋 434200)
高血压需终身治疗,多见于老年人群,有研究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约为32.%,且患病率和死亡率逐渐上升[1]。原发性高血压(EH)常伴有多种靶器官损害,若不及时控制,极易引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且严重浪费社会资源,降低患者生活质量[2-3]。靶器官损害包括心脏、肾功能等损害,主要由血压(BP)持续性上升引起[4]。有研究显示,多数EH患者出现眼底血管变化,如视网膜动脉收缩或视乳头、视网膜病变,引起微循环障碍,内耳毛细胞供血不足,出现变性坏死[5]。本研究我院收治的80例EH患者,分析眼底血管变化与疾病分期、危险分层、心脏功能的关系。具体如下。
以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EH患者为例,根据Keith-Wagener眼底分级法将其分为A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n=22)、B组(为Ⅰ-Ⅱ级组,n=44)、C组(为Ⅲ-Ⅳ级组,n=14)。
入选标准:(1)依从性较好者,无沟通障碍;(2)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3)临床资料齐全,自愿接受该研究。排除标准:(1)其他严重疾病者;(2)存在认知障碍者;(3)近期服用影响心率的药物;(4)中途自愿退出者;(5)恶性肿瘤者。
入院后,登记患者信息,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LVS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高血压分期和危险分层判断:轻度为收缩压(SBP)为140-159mmHg,舒张压(DBP)为90-99mmHg;中度为SBP为160-179mmHg,DBP为100-109mmHg;重 度:SBP≥180mmHg,DBP≥110mmHg。Keith-Wagener眼底分级法:Ⅰ级:视网膜动脉血管变细,反光增强;Ⅱ级:视网膜动脉血管狭窄,交叉压迫动静脉;Ⅲ级:视网膜动脉血管变细、变窄,交叉压迫动静脉,且存在眼底渗出、出血;Ⅳ级:视网膜动脉血管变细、变窄,交叉压迫动静脉,且存在眼底渗出、出血及视盘水肿。
分析眼底血管变化与EH分期和危险分层及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数据行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时间、体质量指数(BMI)、病史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三组一般资料
三组心功能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C组LVEDD、LVPWT、LVST、LVMI、IMT指标水平明显升高,LVEF指标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C组LVEDD、LVPWT、LVST、LVMI、IMT水平较高,LVEF指标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三组心功能指标(±s)
表2 比较三组心功能指标(±s)
组别A组B组C组F值P值例数(n)22 44 14 LVEDD(mm)45.95±1.34 51.62±2.41 54.86±2.74 77.537 0.000 LVPWT(mm)9.71±1.21 11.21±1.34 13.17±1.52 28.708 0.000 LVST(mm)10.20±1.24 11.68±1.46 13.68±1.71 24.705 0.000 LVMI(g/m2)104.63±1.51 111.74±1.64 125.61±2.04 670.031 0.000 IMT(mm)0.71±0.12 0.89±0.15 1.02±0.14 22.528 0.000 LVEF(%)67.15±3.51 59.52±2.16 50.14±1.69 193.547 0.000
三组EH分期和危险分层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轻度、中度高血压比例>A组>C组,C组重度高血压比例>B组>A组。见表3。
表3 比较三组EH分期和危险分层[n(%)]
EH患者眼底血管变化与EH分期(轻度、重度、重度)和危险分层呈正相关(r=0.895,P=0.010;r=0.924,P=0.001;r=0.983,P=0.000);与LVMI(r=0.684,P=0.041),IMT(r=0.735,P=0.032)呈正相关,与LVEF(r=-0.954,P=0.003)呈负相关。见表4。
表4 眼底血管变化与EH分期和危险分层及心功能指标相关性分析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长期BP升高引起BP负荷增加、血管结构功能障碍,出现动脉硬化,导致重要器官损害,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6]。眼底血管变化是由高血压引起,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其病变程度与病情时间及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随着BP下降和控制,临床病变出现明显好转,但晚期效果较差[7]。邓兆敏等[8]研究指出,EH患者全身细小动脉硬化,但只有眼底血管可直接使用肉眼观看到血管,临床医师用眼底镜透过眼球部组织,观察眼球后部血管变化,对EH的病期、类型和预后判断存在一定价值[9]。本研究分析EH患者眼底改变情况,结合分级结果评估病情及心功能检查。
有研究指出,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程度与心脏扩大存在一定相关性,表示眼底改变能影响高血压疾病发展,对靶器官损害存在影响[10]。LVEDD正常范围在35-50mm,其水平升高,表示可能存在心功能收缩现象;LVPWT正常范围约7-11mm;LVST与年龄、性别存在一定关系,随着年龄增长,LVST逐渐增厚,说明患有器质性心脏病或高血压等;LVMI为左室肥厚的定量诊断指标;IMT能有效诊断患者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LVEF正常值约为50%-75%,可反应心肌收缩能力,其水平与心肌收缩能力呈正比。本研究结果中,三组心功能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C组LVEDD、LVPWT、LVST、LVMI、IMT指标水平明显升高,LVEF指标水平明显下降。认为三组心功能对比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眼底变化与心脏功能存在一定相关性。一般EH患者早期眼底多为正常,或仅有轻微小动脉缩小,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眼底小动脉常会存在明显缩小或轻度硬化,表现为局限性或普通型动脉管腔狭窄,中心反射易变窄,若患者BP水平持续升高,患者眼底小动脉硬化较为明显[11]。其发病原因为:(1)BP持续升高导致视网膜小动脉狭窄;(2)小动脉壁透明变性,交叉压迫动静脉;(3)视网膜小动脉中层增生,出现硬化等。康玉华等[12]研究指出,眼底改变是影响心血管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比眼底微血管正常患者,Ⅲ-Ⅳ级眼底血管异常程度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明显升高,表示眼底改变与疾病分期和危险分层存在一定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三组EH分期和危险分层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轻度高血压比例为54.55%、64.09%、14.29%,中度高血压比例为31.82%、40.91%、28.57%,重度高血压比例为13.64%、25.00%、66.67%。EH患者眼底血管变化与EH分期(轻度、重度、重度)和危险分层呈正相关(r=0.895,P=0.010;r=0.924,P=0.001;r=0.983,P=0.000);与LVMI(r=0.684,P=0.041),IMT(r=0.735,P=0.032)呈正相关,与LVEF(r=-0.954,P=0.003)呈负相关。说明眼底改变与EH分期和危险分层、心脏功能存在一定相关性,且与EH分期和危险分层、IMT、LVMI、LVEF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能够为疾病诊疗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眼底血管变化与EH患者疾病分期和危险分层存在一定相关性,与IMT、LVMI、LVEF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可作为诊断EH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靶细胞受损情况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