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起来”历史进程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2022-05-27 00:43李贽王冬丽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李贽 王冬丽

关键词:“三个起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2.01.010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2)01-0063-07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工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无疑是其当然的民族主体基础和重要建设内容。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探索出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并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由民族自在发展到民族自觉,不断迈向民族自为自强的道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探索,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穿始终的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不懈的方法始终是实事求是地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与不同时代条件下的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系统地回顾和梳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研究和探索,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民族工作理论和政策方面的支撑,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站起来”进程中实现民族自觉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把握近现代中国的民族国情及解决好所面临的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致力于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和人民解放事业的探索,并在此进程中形成了关于如何正确认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如何使中华民族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困境,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团结自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构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丰富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平等、团结共进、共兴中华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于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漫长历史中。受封建统治阶级集权专制及闭关锁国等政策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期处于共同体存在而不自知的自在状态。自鸦片战争以来,处于腐朽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中华民族遭受到了来自西方列强的殖民压迫和残酷剥削,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被瓜分豆剖、分而治之的民族危机。封建王朝集权专制的崩溃与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风险,致使中华民族的整体民族意识逐渐觉醒,特别是在日渐高涨的民权启蒙与国家救亡历史浪潮的洗礼下,如何让中华民族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历史困境,就成为近代以来全体中华儿女首先要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为此,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社会各阶级纷纷提出并实践了自身救亡图存的政治主张,却又因其各自的阶级局限性归于失败。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重任召唤着新的革命力量。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无产阶级力量也初步形成,这为中国共产党这一中华民族新的政治领导力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也由此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其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维护和实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自觉担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在党的二大上,党明确提出了争取中华民族实现国际地位完全独立、内部民族一律平等的政治纲领。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形势不断拓展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和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把握,形成了以争取中华民族对外独立自主、内部平等团结为原则的国家建设目标和国内民族工作纲领,为完成民族解放与团结进步的任务探索了民族统一战线的丰富形式。在此过程中,党始终牢牢地“把民族旗帜拿在自己手里” [1],形成了关于中华民族基本族情的丰富论述。这些正确认识为党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提供了可靠依据和正确指向。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艰苦奋斗与不懈努力,成功推翻了“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为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团结自强扫清了政治障碍,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政治建设的任务,中华民族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结束了五亿人民不团圆的危险局面,洗刷了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民族耻辱。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力量,以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民成为掌握自己命运主人,摆脱了两千多年来封建专制政治压迫,建立起体现自主权利要求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从自在状态,飞跃到了自觉状态,走上了各民族团结奋进,共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光明大道。

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站起来”。但宣告了“站起来”不等于实现了“站起来”[2],究竟能否让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真正站得住、站得稳,从而不给任何国内外的反动势力再骑在我们头上作威作福、任意欺负和压迫的可能和机会,就成为摆在新中国面前的重大挑战和历史重任。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完成该重大历史任务又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的民族富强,是党保障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实现“站起来”的坚实基础。在新的奋斗征程上,这些建设内容又被具化为:在国家民族层面上,中华民族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在国内民族层面上,以各族人民生活幸福为要旨,在平等团结基础上,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通过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华民族整体上就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民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内各民族的发展繁荣就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根本保障。党中央把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任务,通过总路线提到全国人民面前,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长期以来迫切要求改变国家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来讲,这些国家层面的中华民族复兴的内容既包括了各民族通过进行社会改革过渡到社会主义,也包括了各民族通过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两个方面。可以说,这是一个涉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改革与民族全面发展的具有双重性的工作内容。在“慎重稳进”的基本方针指导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得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以形成和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社会性质的深刻变革。在此基础上,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发展目标、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发展繁荣目标,与新中国追赶世界先进国家发展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共同构成了该时期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伟大复兴梦想。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平等政策,从1953年起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工作,辨别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称,为中华民族内部民族结构的清晰与定型,为提高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根本保障。与此同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民族自治地方,民族平等权利得到进一步的体现与保障。各族人民在新中国这个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和睦相处、和谐共进,共同奋斗、团结协作,为共同促进中华民族振兴事业作贡献。党领导各族人民在为中华民族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个共同基础上,开始同心协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初步建立起能够适应中华民族自强自立需求的、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穿衣问题,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推进和开创民族复兴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实践探索和理论准备。就民族意识发展而言,民族自为是一个民族在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态有充分意识的基础上,对自己民族发展规律和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的深刻把握。我们党在“站起来”的进程中对中华民族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民族团结复兴之路的伟大探索,開启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由实现民族独立自主基础上的民族自觉自醒状态,向探索民族富强道路为目标的民族自为自强状态的飞跃之路。

二、在“富起来”进程中探索民族自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探索中华民族由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改革开放以后,如何消除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形成的急躁冒进思想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完成中华民族在“站起来”基础上实现“富起来”的发展目标,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要面对和解决好的新的历史任务和最大挑战。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党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民族自为,是在民族自觉的基础上,民族对自身发展规律和发展道路的清醒认知和深刻把握状态,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必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就是党推动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在民族自觉自醒基础上向民族自为自强飞跃升华的基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机构成和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对做好民族工作、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探索,上承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基本状态和发展规律的探索成果,下启中华民族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复兴光辉大道。党在探索这条道路进程中,相继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论、共同富裕论等一系列科学理论,形成了内容丰富的邓小平理论,使得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内涵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工程第一次有了合乎当代中国国情并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战略目标和步骤,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站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尽早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发展目标的立场上,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时期中华民族内部民族问题的性质总体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指导民族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领导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法,推进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新的发展道路,奠定了新的民族团结基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后来成功用于解决香港回归问题、港门回归问题。该制度的成功实践,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性特点又增加了新内涵,即在统一的中华民族范围内,可以在民族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允许存在中华民族的部分构成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并长期不变,从而使得中华民族成为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复合型的国家民族统一体。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把握冷战结束后第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挑战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时代特征,站在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稳定的高度,致力于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与发展要求,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探索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华民族如何实现团结复兴问题的正确回答,是对中华民族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复兴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江泽民指出,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屈辱的历史[4]。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是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和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百年历史时期。他强调,站在新世纪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关头,实现好“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关键是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条件与发展任务对党的建设时代要求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始终强调各族人民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大决策,全面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局面。江泽民肯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56个民族的共同振兴,说明了中华民族的内部民族结构与相互关系。他用“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来概括中华民族内部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样的准确概括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构成民族中56个兄弟民族情同手足、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关系的深刻总结,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多民族构成国情及社会主义大家庭团结和谐民族关系的科学把握。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屋建瓴,立足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发展,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有机结合,对于新形势下中华民族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如何实现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科学发展观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鲜明提出了“两个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为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指明了方向,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胡锦涛强调,面向新世纪新挑战,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体现在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决定性意义[5]。实现民族复兴,关键在党。胡锦涛指出,站在新起点上,我们党要增强各族人民的道路自信和对民族复兴的使命感自豪感,使各族人民群策群力共同为民族复兴事业做出贡献[6]。他强调,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中华民族56个构成民族共同振兴的道路,都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7]。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关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发展希望。胡锦涛指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要不断提升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伟大祖国的认同、归属和自豪感,不断促进各族群众在祖国大家庭中和衷共济、和睦相處、和谐发展,为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8]。

历经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长期坚持不懈与努力奋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八大召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超越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世界经济强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跨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党通过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基本达到了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的伟大飞跃,为中华民族迎来了全面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取得了新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卓越成就。这样的历史成就既集中体现了党对中华民族自身现代化发展规律及共同体建设途径的深刻把握,也是中华民族由民族自觉向民族自为状态飞跃的重大成果和发展基础。

三、在“强起来”进程中实现民族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中华民族进入了从“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新时代[9]。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飞跃,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前景光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规律和现实要求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其他理论一起丰富和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加强自身主体建设提供充分而完备的理论保障。

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强调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指出要从国际国内两个不同层次和范围上来理解、把握不同语境下的民族对象及其构成属性、相互关系。习近平用大家庭关系来比喻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用家庭成员的关系比喻各民族间关系。他强调,维护和实现好这两个“关系”,就要使各族群众铸牢国家、公民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一心,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享国家繁荣发展的成就与光荣。各族人民要亲如家人,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明确把“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当作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基本内涵之一,要求必须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四个认同”,同时特别就“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要求,即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情在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大家庭上的体现,牢固树立各民族荣辱与共、命运一体的观念。这些要求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进党章,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由现代民族国家发展形成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由自在发展到自觉发展、再到自为发展的重要的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建设成果,是中华民族在团结统一基础上追求发展进步的精神文化力量,为我们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自为状态的民族实体建设工程指明了发展方向。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入宪法。这是“中华民族”首次入宪,开启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律叙事方式,具有标志性意义。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把“各族人民親如一家”看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11]。毫无疑问,这些代表中华各族儿女心声的对自己命运共同体奋发有为的清醒认知,就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目标的基本叙事内容,是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历程中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最强音,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身发展由民族自觉自醒向民族自为自强飞跃的重要标志。

学习把握和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需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一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用“八个坚持”[12]阐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基本内涵,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用“九个坚持”[11]对新中国成立70年民族工作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用“十二个必须”[13]系统概括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些重大的集成式理论创新,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事务治理上的智慧、心血和远见卓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百年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最新的全面系统的深刻思考和归纳总结,是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和道路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把握好该制度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的本质特征,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繁荣,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三是坚定不移地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把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工作开展的基本抓手与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作为民族工作的总目标,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用法治思维与法律途径促进民族团结。遵循社会团结规律,多从正面引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积极推进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把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下沉到基层与社区,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推动相关部门开展各族群众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为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共同体培养与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并力争抓出实效。

四是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4],要通过改善民生来凝聚人心。要继续坚持把民族地区放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突出地位,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地区特点的科学发展道路。

五是坚定不移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认同,要引导各族人民在文化上相互尊重欣赏,相互学习借鉴。借助新媒体新形式,积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深入挖掘并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在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上,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推广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不断提高各民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六是要坚定不移地提升党和国家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切实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国之大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谋划和不断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加强基层民族工作力量,打造“四个特别”的新时代民族地区好干部队伍,提升民族地区和基层民族工作干部队伍民族事务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持之以恒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作为主线,形成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思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用理论凝聚、制度框架、政策规范和实践引领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当前,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信心,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确保在正确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更好地完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项战略任务,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05.

[2]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N].光明日报,2021-02-03(11).

[3]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

[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4.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57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989.

[7]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民族工作文献选编(1990—2002)[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72.

[8]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民族工作文献选编(2003—200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402—403.

[9]李君如.民族复兴与中国共产党[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8:145.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6—7.

[11]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2).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4-12-23(01).

[13]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01).

[14]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152.

责任编辑:杨绪强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建设旅大特殊解放区的日子里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发现”中华民族:从文明帝国到主权国家
论四个全面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
略论孔子对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影响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